
《台湾念真情》是一本由吴念真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一):《台湾念真情》——帮我看到我所看不到的生活一面
喜欢吴念真的书,喜欢他用
朴实的文字记录“这些人,那些事”,让我可以更贴切地去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五味杂陈、世间的人情冷暖。
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
繁华落尽的
寂寞角落,每一篇
散文,记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
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
岁月的流逝。 ——台湾读者
《呼唤
记忆的米香老人》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爆米香情景,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加上当时年纪小,很多细节已
回忆不起来,不免有些
遗憾。遗憾书中所说的再也无法实实在在地重新接触一次。
不知在最深的夜里是否还能听到面茶老人
温暖的呼唤?不知有没有人接过集福社老人的锣鼓唢呐,替他们
吹吹打打?更不知《彭公案》是否还在热烈上演?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
改变,许多传统的技艺、
文化渐渐被
冷落。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不让历史进步留下
太多的遗憾,是我们不得不去
思考的问题。
“反七轻,保卫七股潟湖”龙山村民,回乡的望安乡东吉人,让我感受到当地人对孕育他们的
故乡特有的
感情。只有十三位同学、七位
老师的永安小学以及具有超高保准
自由的朗岛小学,让我看到的台湾的明天是充满希望的。流浪狗的保姆,
天使徐小姐,“饱了别人瘦了
自己”的阿婆,让我体会到台湾
社会的温暖。与太阳抢
时间的采芦笋妇女,跟潮汐抢时间的采蚵
男人,驾驶大拖车的小飞侠,躲在门后哭给自己听的“在大地作画”的人,让我
理解生活二字的份量……看书过程中林林总总的
感觉,给我留下一个社会生态是
健康的,是有
生命力的台湾。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好好去过活,明明每天都在
生活中,却在生活里留下太多的空白。为了这个那个
目标,总跟自己说,以后再怎样怎样,很少花时间花
心思在生活上,未能
体验生活的
酸甜苦辣,
错过了生活里太多的
美好。
看《这些人,那些事》、《台湾念真情》,吴念真帮我看到我所看不到的生活一面,让我重新审视
自己的生活,不断追问自己想过一种怎样的生活。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二):属于台湾的真情
从图书馆借来的,刚刚看完。
书的内容像小小的纪录片,但是是充满人情味的纪录片。是一九九几年的采访改编的书。
从没有去过台湾,但是跟着书,好像走了一遍台湾。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台湾山多、水多、而生活在山上、水边的人们,除了要靠天吃饭,并且有时候不得不被迫于一些转变带来的生活
不便,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身上的那种淳朴的
坚韧的力量。
另外就是台湾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发展的影响,保存与延续好像成了很
困难的问题。还有一点很奇怪,台湾人地处不同,所拜的神明也不同,虽然对于有正统
信仰的人来说这有点迷信的意思,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各种迷信活动背后所召聚起来的人情与力量。
还有点印象比较深就是书中的台湾人跟自然靠的更近、跟动植物的关系都很好,甚至有许多地方会搞一些比赛,比如可以悉心养猪、养鸽子用来比赛,也会有人为了流浪猫狗、无人看管的猴子去付出自己的一生和积蓄,也有人为了台湾的
未来悉心栽培各种蝴蝶。
虽然这本书写的事情是十几年前的,不知道现在书中所写的有些地方是否还在,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现在人跟自然接触的太少,保护意识也少,对一些文化的保留也力度不够。
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
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
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
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吴念真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三):念真句
下山的时候,在另一处茶园遇到一位老伯伯,正在逐渐西斜的
阳光下喷药,我们问他:“这些茶什么时候开始采?”“这些茶不能采了,是老茶树了,而且这里是管制区,再也不能翻种了。”“那你干吗还这么勤劳地除草、喷药?”“啊!种个不死罢了!”(《
永远安静的“永安村”》)
监工林振行先生指着另一位矿工说:“他七岁时,他的爸妈带他去算命,算命的人说他有戴帽子的命。以前戴帽子是当官,
想不到长大却戴安全帽。”(《三峡插角里的矿坑
世界》)
不管什么时候,杨丰林医师口罩都不离身,连祷告的时候也一样戴着。他说口罩不只是口罩而已,工作的时候它叫口罩,平常是医生的领带,是一种职业的
尊严。(《坐娃娃车的医生们》)
这是一只准备明年比赛才重用的压箱宝,而现在为了村庄的面子,阿明拼了!我们跟他说:“阿明啊!这样好吗?”他有点
激动地说:“
没关系啦!
老婆死了,还顾得家里的尿桶吗?”(《学甲镇鸽笭大赛》)
安心就是外在有
依靠,而内在有
自信。(《和泰雅
列祖列宗沟通的意大利人》)
传说一旦成了信仰,真假就不重要了,
相信就好,只是传说像真的一样留下来了,而真的事情有时候反而变成传说,被人
遗忘了。(《大甲镇的传说与历史》)
迁村也许是一种
解脱,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会不会是一种记忆的剥离,一种失根的遗憾,或是原本里邻之间
情感的抹煞?(《
时光停止流动的港口》)
或许岛上人少,彼此都没有
秘密,而生活背景也都一样,讲别人的
故事似乎讲的也是自己的一生。(《被遗忘的土地》)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四):“一切只是为了两个最简单的字——生活”
《台湾念真情》——作者吴念真。一个电视人,把自己做的同名节目,在友人的
推波助澜之下,集结成为了一本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台湾念真情》。一本书,一些故事,一点
温情。
这些故事都是作者跑遍全台湾搜集来的。发生的时间基本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代虽然有些久远,但是故事带来的存在感还很强烈。受
感动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每个故事里面主人公的自身的
精神。无论是对自己的家园的坚守,还是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骄傲,抑或是对自己的生活所秉持的
态度。全部是很可贵的精神力量。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一群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身上,但是正是这群人的一种
执着,让我深深
为之动容。
台北市的剧场人、台北县的动物园长、桃园的残障技师、嘉义的阿里山小火车的历史……
各种各样的
小故事穿梭在一起,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人文铸造了这份《台湾念真情》,台湾就似最
温柔的
母亲,一睁一闭看着台湾各地的变化,庇佑这方净土上的人。大家心里都懂,最爱的还是台湾这个小岛屿,最爱的还是人间的这份情。
这本书让我
最感动的
一句话是,“一切只是为了两个最简单的字——生活”。学生时代,一点都不懂得生活是什么,不经世事的我,只会在作文里面
不痛不痒的写着:“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加在一起就非常不容易。”当然那个时代对于生活的全部体会就是,吃饭睡觉上学。至于学费生活费各种费用,从来没有担忧过,家中的
父母都会搞定,我又何必去烦忧呢?
随着年岁渐长,毕业工作,
结婚生子。一切又那么自然的发生了。渐渐体会老父经常会说的一句话,“为了生存,先把泪擦干。”职场的
尔虞我诈,生活的
柴米油盐,人情的
鸡毛蒜皮……诸多事情
排山倒海冲击着,慢慢就体会了“生活”这两个字的
意味深长。
这本书阐释的也就是“生活”这两个字。故事从台北出发,
终点是台东。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说不完的故事。我是个爱听故事的人,看着里面的故事,对照着身边的生活,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
人生,每个人的故事配合这那个地方的特点,都显得是那么贴切。
风雨不能阻挡生活在台湾这片热土上面人们的
乐观精神。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事情,总是可以默默地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改变着什么。感受踏实工作,感受
平凡生活。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自己的生活,不管世事变幻成什么样,也不能阻挡大家
为了生活的
勇气。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五):如一潭老井里澄清沉静的水——读吴念真《台湾念真情》
忘记了哪天在哪里看见吴念真这个名字,当时也是以作者的身份出现。我想哪天找本他的书翻翻。正巧,去图书馆时图书
推荐里放着好几本《台湾念真情》。
翻目录时,看到都是地名:台北,桃园,新竹,台中……我特地打了份台湾的地图,准备“
按图索骥”,对台湾有个大致地了解,不错!结果呢,错也!实则讲得是
温情脉脉的,处处透露着人情味的故事。就像冷得跺脚的冬天,捧着一杯热开水,你看着开水冒出暖气,喝进去温暖全身。
作者有句话特别让人动容:“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我想,正是作者写得是“人”的故事,并且是那些“单纯的人”,如一潭老井里澄清沉静的水,给予我种种人世间自有这种纯粹和美好存在的感动。而这些“人”,又是代表了台湾这片土地。矿工也好,泰雅人也好,海岛的居民也好,他们身上流露出当地人那种
生生不息的质朴的气息。有时,也会有种文化的元素呈现。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更多地
期待和向往。所以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在盛夏的夜晚,坐在石头弄堂里,老
爷爷吱咯吱咯地摇着蒲扇,跟我
娓娓道来这些故事。
转念一想,这书讲得是17年前的台湾啊!那现在地台湾呢?只
期望那十个人的海岛还存在,那黥面文化还存在,那面茶我过去时还能尝一尝!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六):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的《台湾念真情》。从第一篇开始,就被吴念真的文字深深打动了。之前对他还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他在台湾很出名。读他的文字,觉得像是
一种享受,不华丽、不矫情、不枯燥,很多
句子读起来感觉很
平淡,但是讲出来的每
一个故事却都很有味道。
后来我才知道,吴念真一直被大家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而且他涉及的领域非常多,电视节目主持、电影编剧、文学创作等等,做的都非常出色,简直活脱脱的一个全才。在他的笔下,一件平常的小事,隔壁的阿嬷大叔们,被
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文字,那就是:
真实。早年吴念真曾说过: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这也许就是最好的答案,读吴念真的书,怪不得那样亲切自然。
正如吴念真自己所说的,这本书确实够老的,大部分的事情都发生在1997年左右。但是以今天看来,这些老故事一点也不觉得无趣,反而更能让我们了解那
一段时间的台湾风俗民情。看过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台湾的民间生活是那样的
丰富多彩,而且很多地方之前从来没有听过,里面也提到过许多
美丽的
风景。如果哪天去台湾游玩,一定会去这些老地方转一转。虽然我知道很多地方或许已经都不在了,但一点都不妨碍我对它们的期待。
在这本书里面,吴念真几乎写了各色各式的人物,而且大多以小人物为主,也即是平民阶层。有些人的
故事会让你忍不住笑起来,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掩卷沉思,而有些人的故事会让你忍不住流泪。而大部分的时候,我总是被各样的人
感动着,他们本身并不
伟大,做的事也不是
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有了他们每个人的
努力,为这个平凡的世界增添了一份份美好。
最令我感动的是《饱了别人、瘦了自己》,老阿婆开自助餐厅,基本都是赔钱做,人吃的越多赔的越多,
为此已经卖出去了七套房子。客人吃饭像回家一样,一切都是自己动手,自己盛饭,自己舀汤,自己算钱,吃完之后,自己收拾碗筷,顺便在水槽旁边抹一把脸,然后走人。整个过程,有人甚至连半句话都没说。四十几年来,阿婆瘦了自己,饱了一大堆人,问阿婆赚到什么?她说:“赚个心安喽!”一句简单的心安,阿婆就默默付出了四十多年,这样的行动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透过吴念真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过去真实的台湾,也懂得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爱。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七):莫说
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人的故事
我们都听别人说了太多太多,但是仔细去看发生在自我旁边的那些人,这些事情,竟然惊厥,真的是离我们好近。
有些事情不该就此尘封,我想起去年看到的汪涵的第一本书《有味》,写的是街头的那些艺术,汪涵写人,通过这些人来讲人。
人是一种很真的动物,人又是一种真到难辨真假的东西。
我记得去年在看完《有味》后,无意中发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这些人,那些事》,但是是属于畅销书,写的是真的太好了,看完后让我记住了吴念真这个名字,老头好厉害啊,写出的文字是如此简洁的真实,而且最喜欢老头还是不是带点台湾的那种幽默元素进去。
并非说是断断续续的去读完的,一直就想一口气看完它,可是该死的是,总是时间不够,被小事情打乱的毫无头绪。
复杂啊,真是复杂
不写了,来了一个电话,被打乱了,毫无头绪,再见
-----------------C.Y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八):#书摘#台湾念真情
感觉笔触要比这些人那些事差一些,还是这类文字读得多了 渐渐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呵呵 3.4分可以
书摘如下:
他们小心翼翼地丈量着,尽量不触及珊瑚的表面,因为他们了解一个不经意的碰撞,毁掉的可能是珊瑚几十年、几百年的生长,甚至是
生命。其实不只是微孔珊瑚,绿岛的海底各式各样的珊瑚,不同形状还有色彩,在我们陌生的另外一个空间里建构一个缤纷、活力盎然的世界。
这个晚上哈古刻的是一个卑南勇士,有一根需要好几个人才扛得动的巨大阳具,据说那是卑南族的一个传统象征。不过哈古跟我们解释说,那代表一种期待,期待卑南族的文化永远强壮有力,子孙生生不息。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深山里面有一块大石头,有一天裂开跑出来一男一女两姐弟。当他们长大后,姐姐想到传宗接代的事,她想跟从小相依为命深爱的弟弟结婚生子。但是弟弟顾忌着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不敢答应。于是姐姐便在自己的脸上刺青,让弟弟以为她是别人。于是族群开始繁衍、流传••
关于黥面的传说,是泰雅族一个美丽而强悍的故事•••黥面本身正如同其传说,美丽的背后有着来自生命的痛苦。泰雅老人常说:如果连刺黥面的痛苦都忍受不住,那生活的痛苦怎么办•••黥面在泰雅是一种荣耀。要会打猎的男人、会织布的女人才有资格获得这样的荣耀。
铜锣完成了,每一面锣的背后都会留下上千道的锤痕。每一道锤痕都是三代的经验传承和几千个日子的自我修行,但似乎这样的一种传承技艺,就必须靠一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来延续下去,否则就会凋零、消失了。
蝴蝶妈妈要产卵的时候,通常会产在嫩叶的背面。下在叶子背面是为了避开敌人,而嫩叶则是考虑到它的小宝宝一旦孵化出来时,就有可口的食物可以吃了。
在台湾已经很少有人把一个愿望摆在十年或十五年之后了,那样的成就与利益都是眼前看不见的,唯有用时间去拼斗,成功最好,即使失败也认了。台湾的可爱之处,就是还有这些傻人,有人把青春放在山上做赌注,所以在台湾海拔一千八百公尺的山上,可以看到那样令人欣喜的美丽。
为了避免煤灰在坑内飞扬,一车车的煤在运走之前,都撒了水。撒了水的煤看起来是乌黑晶亮,然而出坑的旷工,一个个看起来却是乌黑而疲惫,但眼神却都显得自在。疲惫是因为平均年龄都已经是五十四岁的人了,而自在是一辈子相同的工作后,现在无力也无能改变的那种认命。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九):台湾平凡人物笔记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一档重播了很久的电视节目,节目中记录的是全台湾小人物的故事,后来把解说文字集成书。在这本书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了人间群像。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
吴念真说:“这辈子给我养分最多的是人,跟他们的教育程度无关。有时候,知识分子反而令人讨厌。一些单纯的人的想法却会触及到你,让你发现,自己那些单纯、美好的东西早就不见了”。 这些人物后来成为了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和《恋恋风尘》的人物。故事中的主角有他们各自的困苦,可是他们却自得其乐,在坚持着那些我们看来已经完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且引以为傲。
也许是自身的经历使然,吴念真很擅长写质朴百姓的平常生活,写他们的欢笑和泪水,温情和感动。他笔下的人物完全抛开了铜臭味,剩下的都是人与人之间最诚挚的情怀以及对生命最本真的崇拜。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这句话从书中的人物体现了出来,看了许多台湾的文字和电影,颠覆了我原本对台湾因为快速现代化而变得开放、拜金,丢失了传统的看法。后来之所以喜欢上台湾,真正吸引我的,是他们保留了淳朴的民风以及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
前段时间看了侯季然导演的《书店里的影像诗》,每一个几分钟的短片讲述了40家书店,每个书店有一个小故事。无论书店是盈利还是亏本,书店的主人都在坚持着,他们想要坚持的是独立的文化和传统精神。也许在城市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还有在坚持着传统作业的人,只是需要从乡镇角落里才能寻觅到。
如同台湾读者所说:“这本书仿佛是一部地图,导览了繁华落尽的寂寞角落,每一篇散文,纪录了每一个风华年代。曾几何时,那锣鼓喧天的小镇,如今消失殆尽,只剩一条条寂静小巷,见证岁月的流逝。”幸好,还有愿意记录的人!
《台湾念真情》读后感(十):无处不生活吧
这是我大学借的最后一本书,断断续续,拖到今天才阅毕。这也是我第二次看吴先生的作品,台湾念真情,真情确实都在。
这本书像是地图,从北到南,带你去看看台湾的各路风土人情。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捕鱼、花田,又或者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阿妈,呼唤技艺的米香老人……都是他笔下生动的台湾人,透露出弄弄的乡土气息。
这本是一档电视节目,我没看过,但是通过他的文字,能感受到那是一群可爱勤劳的台湾同胞,都在讨生活,为更好的生活努力着。特别绿的山,特别蓝的天,他们的生活有独特的节奏,在这种节奏中有种令人感动的了解。
这些故事大抵都是上个世纪的,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简单融洽。现在好像少了很多,信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缺少了一些真诚的东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大家都在奔波着,当稍作休息时,总是会有一种怀旧情结。就好像书封面的插图,这个游戏以前也玩过,真是有趣,男生穿着小背心在前面跑着,女生在后面追,这可能也是我选中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每篇
文章的篇幅不长,结尾总是有一种令人思考的空间,表达的特别婉转。我总觉得吴先生是个内心很柔软的人,如果单看文字,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女生的文笔。情感很细腻,观察很仔细,描写的很真实,无处不生活吧,这也和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关,多一点观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