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等待》是一本由乙一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5.00,页数:2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一):不同的黑暗,不同的等待
因病逐渐陷入黑暗的本间满,独自居住在电车站台附近的房子里,故事应该始于三次敲门吧,第一次,她结识了邻居春美;第二次,没有人,她站在空空的走廊,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恶作剧,殊不知已经有人从她眼前进入了她的家;第三次,警察上门来询问情况,她知道了窗外发生的死亡事故。《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二):去拥抱吧
最开始翻阅寥寥几页,吸引住我的是女主的设定,视觉障碍者。
之后发现此书的推理悬疑,引人入胜,因为我对推理悬疑真是爱不释手。
无论是在黑暗中等待,抑或在等待中的黑暗都让人有种被无边无际的孤独感所笼罩着。
当将永远沉寂在无尽的黑暗中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海伦凯勒一般,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因为不再对任何事抱希望了,所以躺在起居室被炉中想一直就这样躺下去,如果不饥饿,没有人走访,门铃不响,也许自己会一直躺下去。
作者字里行间种种描述中所带有的孤独感,及对生活细节描述的很细微深刻到位,就像无声慢镜头一个个切换着。男女主对于生活的种种经历都有或多或少的障碍,这也许也是为何我有感同身受的感觉。
外面的天空又亮了,而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区别。曾经希望将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的,而现在的我就如开篇的女主一般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恐惧,不敢踏行出一步。
但她是视觉障碍者,我不是。
我是心理障碍者。跟男主一样。
不管离开外面世界多长时间,未能有任何一丝改变能被赐予我。我羡慕女主在黑暗中能遇到突然遭遇了追捕的明宏,也羡慕女主身边一直未曾离开过变得开朗了的花末。
女主眼盲,孑然一身的居住在月台旁的房子中。男主因在杀人现场心虚逃跑而遭遇追捕躲入了女主的起居室内。
两人的相遇使各自的孤独碰撞在了一起,变成了不一样的‘孤独’。我羡慕的也许是这个。
即使外面的世界冰凉一片,还是去拥抱吧。走出去,不管会多么黑暗,慢慢的走出去,终有一天,会看到不一样的属于自己的光明的。
《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三):孤独的言灵
拜所谓“黑乙一”、“白乙一”的粗暴划分印象所赐——对《失踪HOLIDAY》之类故作姿态的治愈系实在厌倦,生生抹杀了对“白乙一”的好感——自本作到手后竟束之高阁有一年之久,偶然间一翻才发觉是这么个清新温暖的故事。或许用“清新温暖”来形容也不太恰当,或许是少年时期因肥胖被同学欺凌的经历,乙一笔下总不乏灰暗荒凉的孤独,却也总透着些不那么明媚的希望与籍慰,本作同样不例外,这是写给孤独男女的故事。《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四):一种异色浪漫
身为盲人的她有过一个比喻,大概像是这样的。假使某天真的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络,只呆在屋子里和自己相处,这种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的状态,就如同置身于一个悬浮于空中的蛋壳。而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
前后读过乙一的几本小说。读到这本《在黑暗中等待》的时候,觉得乙一给我的印象似乎跟之前有所不同。每一个作者都习惯于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带入自己的影子。而我痴迷于这种依靠小说角色来推断作者本人真实生活的游戏。那种一点一点找到线索像拼凑一幅拼图一样的过程,会给人带来快感。
我印象中的乙一,沉默寡言,如同冷血动物。但是他会在黑暗中窥视旁人的一举一动,说不定在不动声色的面孔之下还会蕴藏着一些邪恶的心思。另一面,他又是一个温柔而胆小的人,会被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触动。他会是一个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人群中的人,表面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然而有心的人,会穿透这种平凡无奇的表象,识别出他的殊异。
即便得到这一点点对他的判断,却也是需要搜集很多线索掌握大量证据后才能得出结论的。你需要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摘取一部分,他反复强调反复刻意渲染的部分。最后重叠的这一部分很有可能才是他的真相。这个过程,就像认识一个人,并和对方恋爱的过程。我说的是真正的爱上一个人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去有意识地接触一个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把这本原本带着侦探推理表象的小说当成了一本爱情小说来读。而它也果然是一本堪称完美的爱情小说。披上黑暗惊悚外衣的爱情,区别于花前月下的吟诗作对,散发出一种奇诡的光彩。我或许可以把它称作是一种异色浪漫。
看过一些其他人的短评论,却觉得没什么意义。其实如果单纯从故事来讲,它可能并不会让那部分单纯追求故事情节刺激的读者满意。因为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逃犯与宅女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不过如果仅仅是这样,作者何必用十万字来叙述这个故事。乙一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他对角色心理变幻的推进节奏掌握的非常不错,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入了套。佛教中说,举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也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说的是人的心念在刹那之中即会生发无穷变幻。如果没有持续仔细追踪这个心念变幻的过程,很可能会对最终的结果感到不可思议。所以读一本小说不仅仅是获取一个故事那么简单,更应该是去窥见角色的动机,这个举动的意义是什么。
两个人相遇的契机让人庆幸。就像当年第一次看到《倾城之恋》的时候,我庆幸来了一场战争让香港陷落,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而乙一的《黑暗中等待》,将异曲同工的故事搬到了日本。一个亡命天涯的男人,厌倦世情并怀抱绝望的幽闭独居的盲女。不可能有交集的两个人却走到了一起。而这种“走到一起”并不是双方有意识的举动,而是因为偶然。因为一场突发案件,男人最终成为盲女的救赎。
节奏飞快的现代都市,浮躁的红男绿女痴迷于速食爱情。在这样的一种现实中,木心的一首“从前慢”不胫走红。人们虽然喃喃念着诗句来凭吊从前那种“一生只够爱一人”的浪漫,却越来越少有人能有耐心慢下脚步,慢慢地从茫茫人海中发现一个人,识别一个人的好,识别出对方的与众不同,并与之恋爱。只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偶然,幻想真爱的偶然降临。但偶然毕竟是偶然。偶然的概率之低把真爱只分给了几个幸运儿,正如范柳原和白流苏,正如明宏和阿满。
在她的面前他本来不敢发出一丁点的声音,生怕发出的声音会将她惊吓,然而更是出于一种自保。人都是自私的,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更何况是性命之忧。而她,她也不敢表现出已经发觉有人走进她黑暗世界的样子。对方毕竟是一个“罪犯”。两个人带着各自的私心,一场心的较量,在黑暗中角逐着,斗争着,也在试探着。坚硬的壁垒就在这种温柔的触碰中日渐松动。她意识到原来他不是一个坏人,而他也意识到,原来她这么没有安全感,需要一个人的保护。他们相爱了。
一次爱情的发生也正像是这样。最初彼此之间的陌生正如浓重的黑暗将各自包围。在伸手不见五指中,互相试探,却也互相设防。表面看起来若无其事,心里事实上却早已斗了几个回合。就在这种斗争的过程中,黑暗逐渐被驱散,对方的面目终于变得清晰起来。然后一切都在水到渠成中发生。不过重要的是,在黑暗中的等待,一定要有信念。
《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五):两颗孤独的灵魂终将互相温暖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可是又不单单是孤独。《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六):主动推开世界的人其实只是害怕无法被世界拥抱
人如果和动物一样没有心就好了。
可能有很多人都不止一次这样想过。
有心的我们在情感上是天然的敏感动物,天生就学会或者被调教着如何与他人更好地交谈和相处。那些进退得当的人总是获得喝彩和利益,于是后人们懂得,这是一门生存的技能,成就的杠杆。
然而,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还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是“低能”的物种群,即使被教育或者长时间浸染也无法真正学会进退得体的人类社交技能。
他们成为世界上默默被消失的人群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在黑暗中等待》里,出现了两位可以算是这样的人群里的典型人物。一位是后天失明的盲人,一位是所谓公司里的透明人。一位是因为生理而丧失了与人打交道的便利和顺畅,一位是由于性格原因无法适应都市丛林。因缘际会,两人相互成就了彼此的成长,孤独许久的灵魂终于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雨露。
如果说黑乙一是毁灭高手,那白乙一就是治愈高手了。虽然以上的故事本质上不算是独具一格,但仍是让人心生暖意的美好。也真的是因为这样的作品,我们才能于人生中一些黑暗的瞬间找到光源。
人生来不是热爱孤寂的,也不是生性喜欢寒冷。如果有人想要逃离世间的繁华和热闹,想要躲开他人寒暄的话语或者伸过来的手,那不过是他们失望的表现罢了。
不过是因为害怕被世界遗弃而主动先放弃这世界一样。眼底的灼热渐渐隐藏起来,手里的温度渐渐退出身体。
《约会》里认为结婚的人可以不需要爱情的薮下依子和谷口巧也同样如此。他们心知自己奇怪的性格和做派不容于社会的挑剔眼光,于是先大声宣布自己不需要恋爱这种奇怪约束。但是一旦恋爱起来,两人确是比谁都真诚,也比谁都来得热烈。
我们为什么要责怪说谎的人?我们有什么资格对一个信口雌黄的小人嗤之以鼻呢?他们无非比我们更明白世间的白眼和冷漠,于是干脆无所不用其极,只要保全自己这个人不受伤害就好了。
世界真的是被人类自己发展成了一座冷酷仙境吧。
羡慕那些游刃有余的人们在这个社会上尽情发光发热。那么无用的人们呢,是不是活该连人的基本都无法拥有了?
因此首先要丢弃自己,才能拥抱世界吗?
所以才会有《所罗门的伪证》里那样的悲剧吧。
孩子们,其实也就是大人们,都在用人心去支配利用别人,都试图踩扁那些对世界无用的、无法适应人群的人。并且他们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世人都是如此行事的。
和平也好,平静也好,有人心就无法达成。所以到最后无法理解和在意任何人的心情,只有把残酷的真相摊出来,让阳光除尽一切霉菌。
然而内心的孤寂,有时候是那么顽劣而坚韧。
希望“低能”的人有一天发现世界主动来拥抱自己了。
而我是悲观的。
《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七):我没办法好好走路了
不知不觉,变得没办法走路呢。走在路上,会有一种从四周来的压力感,慢慢地凝聚起来,变成一双手扼住喉咙,简直无法呼吸,想要揪住自己的胸口蹲下来。《在黑暗中等待》读后感(八):残酷与纤柔
在看书的后序 我是在笑着看完的 因为在书的第四章开始 我开始发现作者真的就如作者介绍描述的那样“黑乙一”“白乙一”残酷 惨烈 纤柔 悲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