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绿化树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7-11-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绿化树读后感精选10篇

  《绿化树》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人民文学出版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7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化树》读后感(一):《张贤亮 走了》

《张贤亮 走了》
张贤亮 走了。似乎没引发什么大的影响,想来,张的影响力度已经远远小于某诺贝尔获得者了!
但是,当年,作为文学爱好者的我,却是对于那些“我爷爷、我奶奶”不太感冒,而对于“饥饿残酷的折磨着的章永璘”“章永璘面对妻子的出轨,羞辱、不甘、自卑”更津津有味
当然,我如饥似渴的还是那个伟大的《废都》,那是贾平凹老先生的“杰作”。记得那时候,一字不差地全部看完后,我把书扔进路边垃圾桶----因为受到的冲击实在太大,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标准完全相背啊!
好了,还是说说张贤亮。
9月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
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
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拍摄基地。
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习惯死亡》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80年的《灵与肉》、1983的《肖尔布拉克》、1984的《绿化树》),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幕(《牧马人》、《黑炮事件》、《肖尔布拉克》、《龙种》、《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男人的风格》、《老人与狗》、《河的子孙》);
1、成功
享年78岁,可能是中国作家里最会做生意的人,也可能是中国商人里最会写小说的人。
从21岁到43岁,别人的黄金年代恰是他的蹉跎岁月。身为右派和反革命,他有整整22年的时间都在劳改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没有自由,没有钱,也没有女人。但是,如果生命从平反那年开始算起,今年张贤亮才33岁。在这33年里,他活得淋漓尽致拥有一切。通过写作,他在文学最繁荣的八十年代获得了名声。通过做生意,他又在商业最自由的九十年代获得了金钱。他与时俱进左右逢源,当然也不乏女性的青睐。
2、过去。
他10岁以前的状态----那时候,他生活在上海租界的花园洋房里,无忧无虑,读书写字。当年,仆人们管他叫孙少爷。
3、爷爷。
70岁以后,张贤亮接受佛学,返璞归真,回到了他10岁以前的状态。后来,下属们管他叫主席。多少利益、功名在一身。
如今,他最大的享受就是跟4岁的养女相处。尽管返老还童,仍是老之将至。
4、性欢。
2012年11月,微博上爆出张贤亮「包养五个情人」风波。现在看来,这是一桩挟私报复的乌龙事件。不过,4个月后,张贤亮忍不住说:「5个,太小看我了。」不夸张的说,张贤亮这一生拥有过的情人,数都数不过来。其中,不乏名女人。对他来说,性是狂欢,却未必是沉沦。性从未给他带来过道德的负担。他不相信一夫一妻制。2003年,他曾经谈论王蒙的无绯闻生活,说:「一个作家没有绯闻,怎么能把小说写好呢?」也许是前半生经历过太多的苦难困惑,到了后半辈子,张贤亮为自己选择了一种轻省得多的活法。名利财色,锦绣乾坤。他仍然能够谈论革命和理想主义,但是血浓于水,冷若冰霜。他最狂热的梦想,在他25岁那一年,遗落在贺兰山的芦苇荡里了。「你们看我功成名就,但我打心眼里觉得我是个失败者。」像那些过于老练的人一样,他拥有一切,唯独丧失了天真。他说:「人类一切的痛苦都源于执着。」佛家说,执着是苦,要破我执。
5、活着。
几年前,他花了两个月时间写了自己的最后一本小说《一亿六》,累出了白内障,住院开刀,现在他唯一敬畏的事物是疾病。
他不指望长命百岁,但求活在当下。如今,他隐居在西北的荒原里。这个地方,叫做镇北堡。再往前,是森林公园、西夏王陵和贺兰山。
阴天的时候,从他的四合院里能看到30公里开外的贺兰山脉,仿佛镶嵌银边的大片乌云,降落在地平线上。40年前,他就在那里的山坳坳里放羊,忍受饥饿,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
活到这个岁数,他早已学会把一切困惑都抛在脑后。挑一个不刮风的下午,他找人来说说话,拍拍照,然后吃饭,写毛笔字,再看上一集《尼基塔》。
好了,祝张先生、张主席,走好!
章永璘也请走好!

  《绿化树》读后感(二):这是大的时代,这是个体的命运

      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以知识分子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不同的个体丰富而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这是一本人生之书,这是一部有关苦难的思考
      在时代背景下,个人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个体又是时代最直接的参与者。有善,有恶,有荒唐,有可悲,有无奈。作者对劳动人民是包含深情的,这与他从书中带来的哲学思考并不相同,却又以最粗犷直白的方式撞击着他的灵魂
      想起远藤周作的《深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作者以小窥大,农场中形形色色的人亦是大千世界复杂人性的缩影。书以女主人公马缨花的别名绿化树命名,既饱含深情,又赞美了大地上无数劳苦的善良的默默奉献的劳动人民。
      且不提作者的整体思想的政治正确性,其对人生的思考是力透纸背的。此外,个人认为,字里行间,作者还是表达了时代对个体命运摧残的悲叹与心酸。他对这广袤土地上善良的朴素的劳苦大众的深情,对生活人生苦难的哲思,令人感动

  《绿化树》读后感(三):“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

这是一篇关于知识分子在那个特殊时代里遭遇的哀歌。

张贤亮似乎无意于悲切怒斥那个时代那段经历的痛苦与折磨,他通过白描的手法,赤裸裸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所谓的“资产阶级右派知识分子”的苦难历程,以及马缨花,一个艰难岁月中生活在底层纯真女子,她发自内底的坦荡爱意和无私情怀,以自身的光辉将“我”(即章永璘)衬托得格外卑俗。

我是无意于指责章永璘的人格态度,相反,他是全然可以理解的。在艰难困苦环境中女人母性的安慰以及贫寒交迫下食物的救济足以让这种感恩的心境催化成为爱情,然而根子里他又有着知识分子高蹈其之上的优越感,一个上不了台面的昵称或者粗鄙的话语,就足以打破这在特殊环境下所营造出来的“爱情”的泡沫,让他清晰地认清自己,并且反省这段情感。读的书多了,想的自然也会多,瞻前顾后的,不免缚住了手脚。相比起没有文化的马缨花,她似乎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这段感情。她不会去想自己喜欢章永璘是出于对于读书人天然的敬爱之情还是母性的怜悯,也许在她眼中,喜欢了便是喜欢了。简单的人一旦认定了某种道理,就会一直执拗地走下去,就是用一生来献祭这段虚无缥缈的爱情。

  《绿化树》读后感(四):合欢花美,感情真挚

“马缨花”,植物名,一名“合欢”,喜光,耐干旱瘠薄。——原文摘录。
一株开在黄土高原上的马缨花,美丽坚韧,忠贞。
总以为是戴上“右派”帽子“劳改”22年的张贤亮,对于自己精神世界心路历程的一种记录和升华
1、意料之外的见解
“墙根,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在集体宿舍里,你占据了墙根,你就获得了一半的自由,少了一半的干扰。很妙的是,你要看点书,写封家书,抑或心灵中那秘密的一角要展开活动,你就干脆面朝着墙,那么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会远远地离开你,你能够去苦思冥想是的,墙壁会用永恒沉默告诉你很多道理。”
2、本性的反思
“夜晚,我审视这一天的生活,带着对自己深深的罪恶。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存在是什么?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活着多么好,能够思考多么好!”
3、善良在生存面前的脆弱
“做买卖的老乡,他们有一种直线式的思想方法。有时候,他们会出奇地固执、拼命地钻牛角尖,只计一点,不计其余。但其实更大可能是被人愚弄,被人戏耍,让他们顾此失彼,大上其当。而我就是用自己的小聪明戏耍他们的人之一。
‘我‘啊,你究竟是怎样的人啊?”
4、对死的认知
“第二天,果然太阳还是照样地升起,风照样地刮,云儿照样地飘…死,对我来说是一件大事,对别人来说是小事一桩,除了使遥远的母亲带来悲痛,不会给其他任何人带来一丝震动。这样的死,有什么价值呢?”
对“马缨花”的态度,是从内心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激和怜悯。
可其实,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也好,从心路历程的发展看也好,这本书的中心就是“马缨花”。
生命中都有过的遗憾,有一种叫“马缨花”。

  《绿化树》读后感(五):生活化的文字

我以为我不会喜欢,但是我却非常喜欢。
就像作者“劳改”后生活的自白经加工写成,艺术来源于生活,书内关于创作与生活的点评也是格外有韧劲。
“人民的创造一旦进入学院的殿堂,就会失去它纯真的朴拙,想要返璞归真,语言是无能为力的。我开始理解,诗人和作家为什么光到群众中去还是不够的,他必须要和群众共命运,同感情”
“任何文学艺术作品都很难表达生活本身所包含的戏剧性情节和复杂多变的感情。生活里只有一种气氛,一种看不见,嗅不着,触不到,只是徘徊在心中的阴影,就很难用文字描写,线条绘画,舞台表演出来”
不是真的亲身经历,写不出这么写实的文字。

  《绿化树》读后感(六):久别后的闲谈

在百度上一搜“张贤亮",立马就有无数个关于包养情妇的消息跳出来,禁不住感叹”作家也是人啊“。。不过抛开这些花边不提,个人觉得张老爷子写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最开始接触的是两篇短篇,《肖尔布拉克》和《灵与肉》,都曾被翻拍成电影,其中谢晋导演基于《灵与肉》改编拍摄的《牧马人》还荣膺了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男猪脚朱思茂还一度成为了老妈们年轻时的偶像。一直认为中短篇小说因为其字数的局限,可能在叙述故事或者刻画人物方面,不能拥有长篇小说的密度和容量,像莫言也说到过长篇小说可以“裹挟着事件、人物,排山倒海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但在张贤亮的作品里,无论是拥有双重性格的许灵均还是司机在肖布尔拉克的传奇经历都让人看到了他短而精地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的能力,《绿化树》这部中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绿化树》的男主人公章永璘同样是个形象鲜活立体的双面人。白天,他是为了活而活的饿兽,竟因为饥饿去欺骗一个同样苦命的老农;晚上,他又做回了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为自己的堕落感到羞愧和痛苦。“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不错。但张贤亮塑造的章永璘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这段黑暗迷茫的惭愧堕落期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章的命运在一个又一个贵人的出现后发生了改变。 人这一辈子在什么时间遇见什么人,真的很重要,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因为优秀的人能给你积极的暗示,会对你的情绪和生理产生良好的影响。小说中像马缨花、海喜喜、谢队长就都可以算作是章永璘的贵人,他们善良质朴,勤劳真诚。“他”教会他什么才是“真正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用母亲般的爱给予他“家”的温暖,让他重拾生活的美丽。最终帮助他实现了蜕变。虽然我们如今更多地强调凡事“内因才是关键,外因只是条件”,但引路人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觑。以前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句话:”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 曾经苦难的章永璘终究是幸运的。

  《绿化树》读后感(七):绿化树

张贤亮《绿化树》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了绿化树,从图书馆出来一脚踩到天黑的空气中心里还在诧异。我偷懒了么?为何一下午的时间只看了个中篇,而且还不是细看,漏掉了很多,很久很久以前,上大学之前,一下午的功夫看完个长篇没问题的。
看完小说,觉得绿化树这个名字起得不好。马缨花,让人眼前飘起黄沙漫天中的一带鲜亮的红绸,热情、泼辣,再不济也应该是绯红,马缨花,樱花,粉面如扑,娇颜可人。要么就是黄土高原的色彩,厚重而纯朴,劳动与生存,如此都行,但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呼啦出祖国、劳动精神……给小说戴了一顶“绿帽子”。
小说开头写在劳改队里的那种缺衣少粮,饥饿的惶恐感,盛饭的稀稠,稗子馍缺了一个角儿就能让人郁闷一整天。做了一个较深的盛饭筒,每天便“趾高气昂”的多出100cc。在干硬的地缝里抠到一只黄萝卜,便喊祖宗有灵……作者写饥饿,写得太棒了。在我看来,觉得不免有些夸张和戏谑,但我相信,在那个年代,这都是真实。“我”一面费尽脑汁找些吃的,一旦稍有饱腹之感,便开始思考,想自己究竟为了什么活着,不能为活着而活着。然而当下的确是为活着而活着。(其实,我有点明白为什么越是在缺衣少粮、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思想越涌动、学术越爆发、科学文学等百花齐放,而偏偏在和平年代,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人们的思想却僵滞了,狭窄了。因为这时的人们处于一个惯性的年代里,机械式惯性地去工作、去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而偏偏在饥饿的年代,人们的大脑开始思考,有对周遭环境的疑惑,对时空、命运、时代的思考。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出了那么多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马缨花的性格很有趣,按星座来算,她应该算是射手座的。嘻嘻哈哈的坦然、什么都不计较,能驱散人心里郁结的阴云,但又是个鬼机灵的人,爱得直、爱得傻、爱得痴也爱得真,想必是男人们都喜欢的类型,爱得直,她毫不避嫌,直接找上门来拉“我”去她家吃饭,村妇打趣她家里开“美国饭店”,她也不愠不恼,海喜子那么壮实憨直的汉子来了,她也没有任何躲闪。爱得傻,怕结了婚,自己的男人受苦受累吃不饱,在日子变好之前靠别的男人讨好她的粮食养自己的男人,就想让自己的男人专心地看书。爱得真,白面馍、土豆炖白菜、蒸干饭,羊杂碎,做棉衣裤,硬生生把他从“瘦鸡猴”养得有了肌肉。爱得痴,“砍了脑壳还有血淋淋的身子给你”,小章又下放到劳改队,她很多年也一直未结婚。这样的好女人连我都喜欢。

  《绿化树》读后感(八):读《绿化树》

自私是人的本性,无关受教育程度。而读书人却有更多用于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减轻罪恶感的方法。
章永璘是接受改造过的“右派”,资本家后代,他也是全书中少有的受过教育的人。面对同样严酷的生存条件,他有着比其他人更多的矛盾和斗争。极度饥饿时,人像动物一样失去一切身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当腹中充盈时,又会立即产生精神上的饥渴。马缨花的出现,让他的这两种需求得到平衡。他在黑暗中突然感受到了光、温暖、爱、与希望。当这一切都被满足时,他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他不得不正视自己与马缨花的关系,马缨花的爱是赤诚的,无私的,富有奉献精神的。可是他们之间的差距却并不会因此而消失。
虽然从头到尾都知道马缨花和章永璘不会有美满的结局。可是看的过程中还是总是不免心存侥幸。结局,章永璘再度入狱改造,而且缘由也让人觉得荒唐。马缨花痴情等待,最后随哥哥搬出农场,了无下落。数年之后,章永璘出狱,却再没办法寻得她的消息。
我宁可相信这是作者是用于以安抚读者的童话。他只是不想将章永璘和马缨花在一起的幻想撕裂。
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满足的章永璘是不可能接受自己和马缨花的爱情的。而马缨花也不过是在特定时期出现的救命稻草。一旦生还,他会阔步走向新生活,即使出于感激或是怜悯和报答马缨花在一起,那也不是爱。
并不是马缨花不值得他去爱,而是他不懂马缨花直白纯净的爱。就像凡人无法找到桃花源。

  《绿化树》读后感(九):饥饿与爱情

我记得刚去英国那会在一个语言学校读语言,有一节课老师问我们想念自己国家的什么东西?我说想念中国菜,老师笑着说你们每个中国学生都说想中国菜,我实在搞不懂。同样,我也搞不懂他们怎么可以忍受每天吃那么难吃的东西。我住的小镇叫Great Malvern是英国著名的疗养圣地,当地有个非常出名的Malvern spa(温泉),灌成瓶装的矿泉水全英国都能买得到。我们的学校在个山顶上,去镇子里都要花5英镑坐一小时一班的公共汽车,换言之我们是被隔离的,只能吃食堂。我现在对那个食堂唯一的几个印象就是1.一块火鸡肉做的肉饼 2.半生不熟的大米伴着咖喱 3.一个在台湾待过的伊朗大叔负责收银,老问我Penis 是不是鸡巴,Pussy是不是鸡憋(大概是这么个读音)。总之我一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每一天。呆了一个月以后我妈从国内寄了一箱罐头给我,我简直是如获珍宝,从来没想过我会那么爱罐头。 后来我和一个台湾小孩意外的发现把鸡蛋放在热水壶里15分钟,鸡蛋竟然会变熟,从此我们每天又多了一个熟鸡蛋吃。再后来一个香港人教我们用微波炉煮韩国面,里面可以放鸡蛋香肠之类的,实在是太幸福了。 说的我半夜都饿了,真想来个麦辣鸡翅,我还可以去楼下撸个串,发了财去八卦岭吃个鱼翅也可以。没有对比真的无法理解现在有多幸福。
       章永璘,二十五岁,只有四十四公斤,刚刚经历3年劳改,被派到农村算是做了一个自由人。我们现在真的很难理解一九六一年的资源有多麽缺乏,人有多么饥饿。稗子面饼、绿萝卜、土豆、杂粮饭文中反复出现的美食,现在都是普通到没人会多看一眼的食物吧。章永璘是真的饿了,他家里无权无势一个老母亲在北京寄居在别人家里,又是个读书人。他只能靠小聪明尽可能的多的多占那么一点点小便宜。书里关于食物的描写,让我们觉得那个年代真的太可怕了。
         直到马缨花走入了他的生活,这个带着不知道爸爸是谁的女孩的农村妇女。谁在落魄的时候不希望遇到像马缨花一样的女子,她喂饱了章永璘的肚子,她给了章永璘心灵上的尊重。她像对古代的穷书生一样让章永璘好好读书,虽然不知道在1961年读书还有什么用。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马缨花,不知道她是不是张贤亮对于那个年代美好的幻想,如果有的话她真的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天使。章永璘是没有爱上马缨花的,他对于马缨花只是朦胧的性冲动和社会认为他们应该在一起。当他像马缨花求婚时,马缨花说他是傻娃娃拒绝了他。因为结了婚还有哪个男人会给她送吃的,像现在这样天天一个屋里又有什么区别。最后两个人还许下了诺言两个人都非对方不嫁,可是诺言又有什么用。仿佛就像翻了一页书一样,章永璘的几十年就被带过去了,突然就被抓走反右,文革,一个都没逃过。从此再也没见过马缨花。我相信看完这部书的人跟我一样都那么诧异,马缨花呢?为什么就再也没找过马缨花?马缨花过得好不好?我相信张贤亮是找过的,没找过从何得知她回了老家,她哥哥也犯了事。可是物是人非,马缨花一定也变成了满脸皱纹的农妇。再见面除了懊悔,咒骂世事无常还能做什么,最好的人生已经错过了。人在大变革中如同蝼蚁,多少爱情值得等待。

  《绿化树》读后感(十):张贤亮作品中的“大西北”

      许多人命中注定属于了大西北,他们或许没有生在这片热土,却颠沛流离来到这里,他们失望过、挣扎过、奋斗过……直到有一天,他们已经离不开这里……
                                                                                   ——引言
      惊闻作家张贤亮去世,才想起应该看看他那本《绿化树》,虽对这位作家早有耳闻,却只停留在他一手建立的“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这位右派作家生于江苏,十九岁时来到了宁夏,先是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被打成右派,而后参加劳改二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后恢复写作,迟暮之年又创办经营起了影视城……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人生是一部厚重的小说”。
      回到《绿化树》这本中篇小说,如果你也曾到过大西北,如果你也曾热爱这片苍凉的土地,那你如何才能写出这份粗犷与亲切呢?你或许觉得你的文字是苍白的,因为极尽你所能,任你笔尖飞舞也难描绘大漠孤烟的苍茫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慷慨。《绿化树》没有描绘黄沙与黄河共舞的黄土地,没有赞美富饶美丽的宁夏川,却像是一个情景剧,在一个不大的场景中描绘了主人公章永璘在劳改中的永生难忘的经历,主人公备受身体与精神的折磨,却在挣扎于奋斗中遇见了一段特殊的感情,遇到了一位叫马缨花的女性。这是一位带着孩子的乡民村妇,她有着美丽而实在的外表,细腻而精灵的内心,她对主人公章永璘的爱先从帮他填饱肚子开始,而后是情欲上的满足,她不愿与他结婚,只因为她要以特殊的方式在这特殊的年代为两人谋条生路,她用细腻踏实的爱关照着这样一个弱势的知识青年,从她举止言行中,你分明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美丽的西北女性,粗中有细、机敏伶俐。文中有两个细节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一是这位不识字的村妇最喜欢事情就是看男主人公看书,在乡村宁静的夜里,主人公在灯下地看着他的那本《资本论》,马缨花就在旁边做针线,时不时停下手里活静静在呆看着他,她从不问他看的什么,也不让他讲给她书里的内容,他就在那里静静地看书,她就在那里呆呆的看他……
其二是两人在一起,主人公叫她一声“亲爱的”,她惊讶又不可理解,主人公问“那应该叫你什么?”,“你就叫我肉肉”他又问“那你叫我呢”,“我叫你狗狗”……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将西北女人的爱与温柔体现的淋漓尽致,句句称呼中我看到窗外的黄土飞沙,看到远处的荒野戈壁……
       看一本小说的角度很多,不同人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观察得到自己的感悟,看《绿化树》可以从主人公精神与肉体的矛盾中读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挣扎,亦可以从背景与环境中读出畸形社会的烙印。在我看来,除过这些,文中描述的大西北形象正是我想表达却又无从下手的,与其写“啊,多么辽阔的大西北啊”不如静静的描述一位看你读数、叫你“狗狗”西北女人,正是这种刚与柔的结合与对比的让人感觉恰到好处又妙不可言。
       忘了从哪里看到一句话“好的小说只讲故事,不讲道理”,是啊,道理再多也需蕴含在情节的细微之处,若是直白讲道理就好似给你打针输液注入营养元素,即使样样精确完善又怎能如美食丰富多彩。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绿化树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