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碎港湾》是一本由(爱尔兰)塔娜·法兰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480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碎港湾》读后感(一):人生这条路,谁能看的穿
给四分吧,尽管不敌《带我回去》,剧情
平淡了很多,但偶尔也有
震撼之处。法兰奇似乎也一直在探讨“过去”对于人的影响,或者说,她愿意去窥探人心中
难以启齿的痛和
丑恶。这太和我的胃口的,
为此,我还准备去看看考古学。
“少了它,我也就不是现在的我”,在
厚重的书页最后,她让我看到了“过去“的
意义——我们从过去而来!很多人都一味的强调注重现在什么的,“当下”是个很酷的词,但我却一在的的想要去说明过去的
生活对我们目前状况的影响。
法兰奇的叙述很平淡,有很多描写可谓是烂大街的那种,没有新奇之处,但它总体的氛围是好的,当一件谋杀案出现后,人们才指望侦探们
依靠蛛丝马迹将过去复原,却不知,如果我们能够
聪明点,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们能不能生活的
幸福美好,是我们过去的每一瞬间决定的,这与
未来无关。
但当一切都发生后,尤其是不好的
如期而至时,坦然面对是最明智的选择。
人生道理那么多,可谁又能真的断言某一句就是唯一真理,或者某一种方式就是最恰当的活着的状态?我们在不断的行走,但看不清楚的是,现在抬起的脚,会对二十年后的
自己有多大影响。
此外,我想这个
故事应该不会发生在陶瓷国,因为我们有存钱的传统啊,不至于一失业就神经紧张衰弱,最终狠心杀死自己的子女和
丈夫。最后一点,还是陶瓷国好啊,毕竟只要你想找工作,在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这几年,还是有大把的工作机会的(只能说爱尔兰抵抗危机的
能力有点差啊)
《心碎港湾》读后感(二):心碎港湾
读完《心碎港湾》是两个多月以前的事了,现在回想,根本想不起来简介中警探肯尼迪不愿回首的往事是什么了。印象深刻的,是帕特与珍妮生活轨迹的
改变,一个令人称羡的
家庭骤然倒在血泊之中,外界的惋惜和不解都只停留在表面,那种积压于
内心的无以言表的崩溃,才是
最大的痛苦。
书中说:“破产会让人堕入超乎想象的凄惨境地,
诚实守法的好公民会因此滑落到崩溃的边缘,距种种犯罪手段
近在咫尺。一辈子和和气气、安
安静静的人,也会在极端
恐惧的压迫下亮出尖牙利爪。”在很多时候,我对其他人的
痛苦都缺少同理心,有时会想因为一时境遇而滑向深渊的人大概都是自己软弱,也会想那些面临困境却非要维持表面平和的人说到底只不过是
虚荣作祟。但这种想法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些转变,特别是最近在读另一本书时,经常会想,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本来就
有所不同,后天的因素可能更为重要,但先天就软弱的人也并非没有,如果把我置于同样的境地,
结局也未必更好,或许会比谁都虚荣,不愿意承认自己陷入困境,不想承受外界或深表
同情或
幸灾乐祸的眼光,以为再撑一撑就能度过难关,直到发现局势
不可逆转。
很多情节已经记不起来了,但还记得书中描述的那种神经紧张和疑神疑鬼,气氛渲染非常精彩。
《心碎港湾》读后感(三):梦里花落,现实草长
还是塔娜·法兰奇一贯的风格,
情感和故事并重,沉重、血泪斑斑、现实感。人物少,各个分明,线索两条,并行融合。凶手
永远都是跟被害者关系贴近之人,因爱而杀,因爱而伤。影剧感强烈。
作为塔娜·法兰奇的忠实粉,
一如既往支持。严重
推荐两点。一,法兰奇的小说,现实感很强。每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死于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下的
中国也会是个让报章媒体
大书特书的现实问题,也会让人
感同身受,你我肯定也遇得到。二,对于警探自身的描写和警局间关系的描写,颇好玩,很TVB。三,如果要在被引进国内的
女性悬疑小说家中评语言及气势雄浑最优者,非她莫属。
非要剧透的话,就点醒两句:记得当时年纪小;梦里花落知多少;枯树底下对虫聊,没头脑。
《心碎港湾》读后感(四):仅摘录
1、女人不会自毁面容,更不会穿着睡衣自杀。她们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涂上睫毛膏,选择她们认为安详平和、毫无痛苦、能让她们在一片宁静中告别人世的死法(但她们的想法通常都是错的)。
2、同情心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能让你飘飘然,自以为多伟大,但对于你所同情的对象,屁用都没有。从你开始为她们的不幸遭遇而伤感动情的那一刻起,你就完蛋了,就被软弱侵蚀了。
3、死在“认真”二字上的人,必死与其他任何原因的人都要多。
4、金钱,这东西比爱情杀的人更多。
5、野蛮到了极限,便诉诸谋杀。
6、失业会毁掉一个人的脑子。
7、沉默。那层坚固无比的外壳简直触手可及。
《心碎港湾》读后感(五):夕阳色的颓丧感
看书看到一半,想到昨天
老婆要在珠海投资买房,
感觉还是暂且放放,不用贷款的时候再考虑吧。
感觉作者书里的男性角色还是缺乏力量,是不是由于是作者是女性的原因,由于每个角色都没有太闪光,所以缺少点代入感。"我"比较
理智,但又缺乏足够的
浪漫注意
情怀,最终他
升华了吗,也许吧。"里奇"聪明而有同情心,但几个决策真有点是非不分。有那么一刻我觉得痒痒的好像要找到感觉了,作者突然又带离了那块,如果这是作者的本意,那么她做得不错。
有个疑问,这个地方如此多人有
精神疾病,是不是有什么地理原因?或者遗传?这点逻辑让我觉得有点混乱。
最后我觉得一个国家作品反应一个国家
文化的侧面,如果日本文化给我的感觉是一种蓝色疏离感的话,这本书中爱尔兰文化给我的感觉是:夕阳色的颓丧感,和我以前所想的爱尔兰不太一样。有机会多读爱尔兰的书吧。
《心碎港湾》读后感(六):一如既往的法兰奇风格,还好.
之前的两本译者是穆卓芸,应该是女性吧,与原著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更贴合,我猜这本的译者是
年轻男性,使用了很多时下的流行语以拉近与年轻读者的距离,我是不太
习惯.还好没失原意,所以有读过神秘化身和带我回去两本的经验,还是可以找到法兰奇的风格,台词般的带入感,写身边熟悉事物的亲切感.还好还好.
关于情节,不想剧透.剧透的意义也不大,照例是身边人身边案,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触动人心的是细节和对生活的感触.
这次涉及到的是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家里有人不正常,所有人都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不正常,这样才能维持相对正常的稳定的共处关系.个中太多
无奈沉重,爱与
责任,以及更多现实问题.不敢深想.但还好你也可以不作深想,无需追究.可以把它看成一部
轻松的作品,因为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像我们身边的人,他们对生活的认知与感触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他们都是小人物,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有血有肉,
真实可信.所以可以
很轻松的读,就像在酒吧在公共场所听别人讲一个他有点儿背的故事,当时也可能感同身受,过去后该干嘛干嘛.只是一个别人的故事.
法兰奇的作品就是这样.不是
故事会那种.你可能很快忘记剧情,而剧情本身也不那么重要.取胜的是台词与细节,很生活,很真实.所以她的书不会看完就过再也拾不起来,你可以随时随手从任何地方重新读一段.可信赖的作者.
《心碎港湾》读后感(七):悲剧,人,与韧
《心碎港湾》是塔娜 法兰奇最新的作品。法兰奇是我特别
喜欢的爱尔兰女作家,也是我特意收集有在国内出版的全部作品的两位作家之一(另一位是
龙应台)。我对她的喜爱可能仅次于加西亚 马尔克斯。
她的4部作品均是悬疑类,以爱尔兰都柏林为大背景。爱与恨,过去与现在,谋杀与探案,这就是她小说里反复出现的东西。以凶杀案为起始,以浓浓的
忧伤为止。
她笔下的爱尔兰有一种夕阳色的颓丧感。(该评价源于沙利文)
《心碎港湾》以一桩发生在心碎港湾凶杀案为起始,帕特与
妻子珍妮被发现躺倒在自己厨房的血泊中,
两个孩子在卧室窒息身亡。肯尼迪警探和新晋探员里奇调查此案,却发现案件里隐者重重迷雾,最终求得真相,原来是因为这一家的
父母都是精神病患者,饱受折磨的珍妮无法再忍受下去而残杀全家。与法兰奇以往的作品一致,小说中不断穿插主角过往的
经历,穿插他那精神病的
母亲与
妹妹,穿插他的
悲伤,他的
坚持,他为了守护正义而违反了自己20年警探生活的原则——做假证,以及他最终的
放弃与
解脱。
我个人并不是太喜欢这部作品,接近500页的作品我看到200多页就想放弃了,而不是像法兰奇上部作品《带我回去》那样反复
阅读依然尽兴。可能的原因是《心碎港湾》出现的主要是
中产阶级,而主角肯尼迪警探也缺乏了《带我回去》主角卧底弗朗克那样的硬汉本色,始终给我一种“柔”的感觉。而中产阶级、精神病这样的情节也难以产生共鸣和悲剧感。
倒是肯尼迪和里奇间的故事还不错。资深警探肯尼迪带着新晋警探里奇,本以为只是老带新,但是里奇格外好的表现让肯尼迪自认为找到了一个日后的好搭档。然而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两人之间出现了分歧,里奇
不相信肯尼迪的判断。他早就发现了凶手是珍妮的证据,但是不愿意让饱受痛苦的珍妮被捕,所以私藏了证据,却没有想到这把他和他的搭档推向了无尽的深渊。最终搭档做不成了,他也从警探退回到了巡逻队,也许一辈子只能与街头贩卖毒品的小混混打交道。
“至少这个星期我们是搭档,那句意味着,有难同当。”
“真
感人,但我没有什么操蛋的‘难’。至少在你
自作聪明对证据动手脚之前没有。”
这段关系就是一个悲剧,就好像肯尼迪在最后说出那句“我们配合得很不错,本会是很好的搭档”里隐藏的
排山倒海般的忧伤。人生有时候就有着这样的悲剧,你以为一切无比美好,就好像肯尼迪和里奇对他们搭档生涯的展望,然而悲剧就这样发生了,直挺挺地发生了,你连阻止都来不及,
命运的巨浪就把你击倒、碾碎。
这也就是命运,带着浓浓悲伤的命运。就好像我最近意识到“
朋友”一词没有我所想象中那样重要、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那样亲密后,绕着操场走了7、8圈也无法排解的忧伤。
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命运充满悲剧,但其实放长来说,生活是美好的,只是有一点点
遗憾而已。肯尼迪最后辞去了警探的职位,迎来了新的生活。人的韧性,就像海明威说的,你可以被击倒,但是不能被打败。
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Every day is a brand new day.
5.19.2014,于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