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體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3-20 11: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體读后感精选10篇

  《三體》是一本由劉慈欣著作,貓頭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體》读后感(一):一个有小孔的大局

这本书把理科生的幻想放到了纸上,太精彩了,尤其是情节扑朔迷离!
虽然许多物理方面的知识已经落下了,但是还是能看懂作者的意思。
佩服作者做了这么大一个局让我们绕~
我读过的科幻书籍不多,看过类似的文章和电影,第一次读科幻类的小说觉得很容易就认为是真的,认为作者说得全都可信,让我开始深深怀疑现实。。。。。
不过作者对于物理概念的描述哈市很赞的,尤其是竟然以文革作为故事的开端。
更赞的是,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开始和结尾,哪怕是当年害死叶问洁父亲的红卫兵,最后也说了自己的下场,虽然有点牵强,不过也算圆满了~
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人对于红卫兵的评价:他们不是罪人,也不是功臣,而是历史。
作者在构思这个大局的时候,有些细节也没有想得很完美,例如最后要去“审判号”找三体星的资料的时候用纳米材料来切割船体,这个想法是不错,但是,“审判号”本来就是一个反人类的大船,叶文洁被抓,那个伊文斯难道还要去岸边送死么?就算送死也要多点警备吧,一个在甲板上清洗的船员算什么??!(我较真了。。。)
看了书评,有人说这是一个卢瑟的故事。
其实吧,我觉得作者一直在说三体的深邃奥妙之处,但是归结到一点上还是对人类道德的深深的失望,或者是对记忆中的某国的某些行为深深的失望,从而导致对人生的失望,从而投向了三体的怀抱,希望三体世界restart the world。(说到根本原因和当年飞机撞世贸的目的不谋而合啊~)
我觉得作者似乎有点低估高端人物的水平,高估了人世间的恶。这也是小说的一个败笔之处吧。
不过还是等抽空看完其他两部再说吧~
一句话总结:一个童年有深深阴影的物理少女报复世界的故事。

  《三體》读后感(二):文明岁月:被颠覆的诗意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大低谷纪念碑
《三体》的第二部《黑暗森林》,赫然镌着几个字:岁月、文明。唯一能与之相匹的,大概只有标题:地球、往事。当一切历史被平面、被系年、被叙述,不可避免地化约了文明的沉重,还有伤痕、痛楚。在光怪陆离、变相万千的《三体》行旅以后,不禁掩卷怅然,望向窗外空洞无奇、异常稳定的黑夜,却已暗觉几分不真实——假若星辰坠地,地陷天崩,光与影如流沙般在我眼前模糊消逝……
又,忽而想起珠海有个唤以“岁月”的湖——岁月湖,固中平淡处此刻却微奥精妙。可贵的朴素是诗意的愿景,一幅静止而稳固的图画:一汪湖水静好,远树青山,但愿岁月亦如此,平淡地诗意下去。
这是一幅诗意的文明图景,亦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初衷与目的——Men making his own history——人类创造自身的历史,一种诗意的平淡自然蕴藏其里:时间变得可以理解、可以稳定、可以固化,如是湖水般的岁月淌进了人类文明的血液里。规律、习俗、科学、道德、秩序……一切文明的定义,在于人的创造与实践使得世界、或至少是人类世界变得亲近、变得自然、变得诗意、人性。
在这层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是排斥科幻因素的,她要求稳固而非颠覆。人类的历史,漫长的文明演进,是以属于人的方式去使周遭的世界变得可以理解,使历史真实,使物质守约,使能量守恒,使时间稳定,使人类自身可以认识……或者可以说,人类和人类的文明永远是怀旧的,她渴望用自己的情感、思智、理性、实践去理解和构建整个世界,用自己作标尺去量度、去衡定。这是文明的基础,亦是文明的标志,一个诗意的符号。文明要求稳定。
而科幻颠覆稳定。
《三体》正是从颠覆这一切开始。这里的“颠覆”并不是指文明或内部、或外部出现的或进步、或退步的“变化”,而是在文学虚构的基础上对文明状态的依据和意义提出的一种拷问与诘难。本质上,在科幻的世界里,文明理解世界、发现规律、构筑秩序的诗性化力量永远比颠覆的趋向来得迟缓。亦即是,《三体》构筑的世界本质上是颠覆的,是对文明状态的存在依据的颠覆——没有对文明的颠覆性趋向,就没有构成科幻的基本元素——稳定的时间、空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真实、历史、文明,一切都让位于给高的宇宙定律;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折叠,历史可以是狂妄,文明只是幻影……三体文明毁灭于更高智慧体的一颗光粒;人类文明即便创造出太空电梯、星际飞船,甚至可以去到木星背后建立基地,终究也逃脱不掉二向箔的毁灭性打击。
这是《三体》给我们带来的基于文明视角上的巨大冲激。从力学定律主导的工业革命时代到相对论下的信息文明,科幻不再满足于技术的夸张与想象。《三体》更是如此,它不只单纯是技术层面的狂想曲,更是对整个文明秩序和人类生存境遇的反思与关怀。在《三体》的世界里,人类的技术进步无疑有助重建稳固的文明秩序(这种技术的进步很大程度为颠覆文明的趋向所化约),但总的科幻倾向仍然跳脱不了颠覆文明状态的范畴。更确切地说,正是在文明颠覆的倾向构筑的文学背景中,此种反思与关怀才得以实现,文明得以被重新审视。也正因如此,文明才会被置于受审者的位置对自身的存在依据做出辩护,无论这样的辩护是否有力。文明像是在肃杀秋风中,孤零吊在残枝上的一片枯叶,下一秒钟,即要随风飘零。无人对枯叶的存在做出任何解释,无人意及于此。枯叶的存在意义与依据由此更显亟切而孤立。
可以看出,作者视察文明的视野是超越人类社会之上,在不稳定的宇宙背景中关照一颗行星上存在的地球文明。也只有在这种文明内部或者外部的颠覆性趋向中,文明的根本意义才会在反向的坐标系中更明晰地显现。在这个坐标里,文明时刻处于被颠覆的可能性,文明的根基不再稳定,文明的意义也不再仅限于延续——稳定被打破,延续的可能也因而变得飘忽又迷离。
人类文明的根基——诗意的稳定、美好的秩序,首先在文明内部萌生了叛变的因子,这种叛变以文革的巨大隐喻开始。宇宙层级的颠覆与混乱,实则也是人类现实生存状况的另一种真实再现。某种程度上,整部《三体》的“天文”亦是“人文”的折射与注释:所有“天文”最终回归“人文”,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亦跳脱不了人类社会秩序的范畴。《三体》情景中的人类社会图景是一面放大的棱镜,文明的意义在动荡与颠覆中反思与重建——
文革是现实的科幻,是在文明的体内孕育出的一个畸形的变异,是对文明的威胁与颠覆。它象征的文明的动荡、秩序的不稳定与人性的脆弱,这些文明的负面,或者说毁灭的特质一一从人类社会的内部一直延展到宇宙中文明形态间的搏斗与厮杀。文革年代与后来充满科幻色彩的三体危机、星际战争、地球毁灭等科幻事件,实则都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即文明的脆弱与秩序的动荡:时间变得不真切了,历史像是随意捏造的,文明只是一个极之偶然的错误,人类意识与现实状态相互脱节。
文革的这种反文明特性使得文明在腐蚀中堕落,诗意的可能被消磨殆尽——这不是一个人类构建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类可以理解的世界。它是非人的,是诗意的颠覆与毁灭,是文明的腐败与堕落,是一汪湖水搅起的滔天浪波。《三体》的科幻,也正是在这种混乱与堕落中,在不断地毁灭诗意、毁灭文明的路途上,重新发掘文明的诗意与秩序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三体》是科幻的文革。
如何在这种混乱与不稳的文革中发掘人性的力量?如何在混乱与不稳的宇宙中找寻文明的依据?文革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引子,它是贯穿三部曲的一条重要隐喻性线索——在宇宙层面与人类政治的相互呼应。三部曲中反复出现的危机中人类的自私心理、宇宙的黑暗森林定律,三部曲描绘的每一次社会政治变动或星际关系,都可以回到最初的疯狂的文革当中,找寻到人类政治的现实坐标。正如作者刘慈欣先生在前言中说道,“文革内容在其中只占不到十分之一,但却是一个飘荡在故事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幽灵。”通过把三部曲中面对的不同科幻情景中的文明危机与文革的现实政治坐标并置对观,诗意的力量和文明的存在意义在科幻的颠覆性背景中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是诗意?还是毁灭的颠覆?毫无疑问,选择前者。然而,颠覆的力量伺机而动。文明正是在一座随时陷落的伊甸园,腐败似乎无可阻挠,也无法逃脱。也正因如此,在漫漠无边的黑暗宇宙,人性辉映出的一丝光华才会显得弥足珍贵,一丝微弱的火光都寄托了奋不顾身的希冀。基于这样的视角,我们重新审视地球三部曲,似乎文明的所有值得庆幸的胜利都来自于颠覆与混乱中人性的苏醒与回归:内在生活的自由、相互沟通的宽容与理解、跨越时空的爱与希望,分别归在了三部曲的主旨之下。
第一部中出现了三体危机。根据“接触符号理论”,人类文明与三体世界的接触会对人类社会内部产生巨大的效应,或者说,这种接触本身就撼动了文明的稳定基础。三体世界是人类文明在自身以外的一个参考系,一个迫使文明回应的他者。这种文明危机具体地表现为智子作为一种高智能存在介入到了人类社会:它通过制造一系列违反已知物理规律的现象对人类的文明状态提出了挑战。实质上,除了作为外星文明象征性的接触符号的作用以外,智子的存在真正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人类日常的沟通交流机制。在《三体》中,智子无时无刻不在监视并介入人类的生活,在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智子面前,人类任何的私密都暴露在严密的监控之下,任何可能的交流都操纵在第三方手中。
智子象征的这种文明危机,与其说是外星球的舶来品,不如说是文明自身孕育出的果实。智子监视者的形象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那个疯狂年代中的红卫兵,那些把叶文洁的父亲在广场上批斗至死的红卫兵。这样的联想并不是全然凭空的臆造和猜测,因为,就两者对个体的内在生活的影响以及人际间的交流方式而言,它们产生的效应是相类似的。智子作为放大夸张的恐怖的红卫兵,就时刻潜伏在人类的身边。每一粒空气分子,每一段声音震动,一切都在笼罩在阴郁黯淡之中。智子不仅只是一种存在上的威吓,这种存在已经造成了恐怖紧张的整体氛围,并进而对每个个体的内在精神生活产生腐败性的影响。一切都在曝光或者准备曝光,个体的内在生命一步步退向逼仄的死角,个体由此不可避免走向了死亡。然而,与文革中的红卫兵不一样的是,智子的监视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带来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它更多地是通过影响人们的交流方式,间接作用内在的精神生活。
在智子无处不在的环境中,尊重内在生活的完整与自由重新进入了文明的视野——计谋。三体世界与人类文明一个重要区分,即是交流方式的区别。在三体世界中,不存在“计谋”或任何个人意义上的隐藏,所想的即是所表达的,所表达的即是所想的。由此,三体世界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个体”。因为,所有“个体”的所思所想对于整个社会组织而言是完全透明的,“个体”无法隐藏自己,哪怕是一小束脑电波,一小段神经冲动,全部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三体中的“个人”只是社会链条中的一个透明环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与“个人”无法做出任何有效的区分,他们天然地糅合在了一起。而更有趣的是,在作者描述的这种社会关系中,三体世界形成的政体呈现出专制的形态。这是极其自然的推导逻辑——当社会组织完全渗透到每一个“个体”之中,三体世界中的“个人”在排除了任何独立的、个人的内在生活的可能以后,完全意义上成为了社会组织的构成性分子。或者说,三体“人”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完全由社会组织确认、构成的。
在这个层面上,“计谋”则是捍卫个体内在生活完整性的一堵防火墙。正有了这堵墙的存在,“个人”的意义得以保留,内在生活与社会的相对距离得以划清,精神生活的自由与独立突现出来,个体的尊严由此确立。单纯就个体的独立性而言,相较于三体人,地球人永远是自由的,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有所保留、有所隐藏,而不至于像三体人一样时刻把自己暴露于社会的强光之下。这种人类的“计谋”,以至于后来基于“计谋”发展出来的面壁者,均是个体精神自由、独立的价值的表现——个体的意义正在于个体精神的自由与独立。这似乎不言而喻。然而,正是在智子危机这样的文明动荡中,这种价值的回归与重新发掘显得尤为切题。只有“计谋”,只有“面壁”,只有尊重个体的精神自由,才有可能打破智子的封锁,才有可能走出恐怖监视下晦暗的文明图景。
回到文革的现实情境中,对个体的尊重——正是在动荡的文革中,这种个体价值的回归带领着人们走出了漫长的黑暗。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取代了科幻中无处不在的智子,而阴沉恐怖氛围却有增无减。在红卫兵之下的社会秩序,实质和三体世界中集权式的专制社会毫无二致——个体永远处于被暴露于众的威胁之中,个体只是一张抽离了实在的可伸可缩的皮——内在生活受到严重挤压,人际间只剩冰冷的信息传递与相互检举揭露,社会秩序趋于独裁与专制。这也正正是深受文革迫害的叶文洁对人类文明彻底绝望的缘由之一:个体的受压与消亡。在文革的大动荡中,这种文明颠覆的危机是通过重新唤醒对独立个体的尊重而得以消解的。没有计谋,没有面壁的可能,人类的文明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智子,不可避免地走向独裁与专制,走向堕落和毁灭。
如果说智子危机带来的是对独立个体的意义的重新审查,那么宇宙社会的黑暗森林定律则是对人际间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全盘复核。黑暗森林定律的基本框架构设来自于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自然状态。其基本定律,一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是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与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状态相对应,这是在星际文明体之间描述了宇宙社会中的生存竞争状态。在这种竞争形态的宇宙社会中,文明的自我保存意识得到极度强化;甚至在极端情景中,文明的全部意义就直接等同于不惜代价的自我保存。由此,推导出了星际文明之间的猜疑链,即是文明之间的极度的不信任——交流的可能性被全然抹除,文明体间只剩下无休止的相互猜忌与防卫。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存亡战,血腥的争斗厮杀无时不在。每个文明体都处于高度的警戒与恐慌中,交流变得苍白,人际关系只有往复循环的无尽猜疑。
《三体》虽然把星际文明间的猜疑链推演到了极致,然而这种无可消除的猜疑正正是根植于人类日常的社会关系中。在《三体》里,似乎只有文革才能真正与星际文明间的猜疑等量齐观。文革是猜疑链在人类社会中最恰当不过的现实体现。在激烈动荡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个体都无法完全保障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成为接受批斗的对象。在人人自危、争率自保而不惜批斗迫害他人的情形下,不仅个体的内在生活受到挤压,连个体之间有限的交流也完全被割断。没有信任、没有同情、没有一丝对他者的怜悯——如果智子的监视挤压的是个体的心灵,那么黑暗森林中的猜疑链则腐败了个体之间基本的信任与同情。交流化解猜疑的日子变得遥不可期,信任取代隔膜的可能无可触及,一切只剩个体的自我保存而已,从这里出发,也在这里结束。鲜血淋淋的人际与政治最终让人不寒而栗。
所有文明注定被颠覆、终有一日在黑暗森林中无可逃脱地走向死亡。这是黑暗森林的定律,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逃离。这是一幅让人悲观绝望的黑暗图景。然而,《三体》却举起了一道微弱的亮光。罗辑在威慑计划实施以后,第一次实现了与三体文明的平等对话。虽然这种平等的对话需要双方之上更高的威慑,甚至最后也无法完全消解两方之间的猜忌,但这道微弱的火光照亮了文明诗意的路途——相互沟通、理解与同情的文明之路。只有重构人性中诗意的力量,重新唤醒个体之间的爱与包容、理解与沟通,文明才有在黑暗中重建自身的可能。
漫长的文明岁月,或许黑暗、颠覆、腐败终究无法逃避。文革、智子、黑暗森林,如无底深渊的沟壑之中一双双闪着绿色荧光的猛兽之眼,潜伏地底,伺机而动。然而,一抹亮光始终闪烁,一幅素朴的诗意愿景从未沾污:
那是一汪湖水,湖水静好,唯愿岁月亦如此……

  《三體》读后感(四):《爱,即宇宙》   ——20150524 《三体》读书笔记

《爱,即宇宙》
  ——20150524 《三体》读书笔记
  
  从叶文洁对人性的放弃,到逻辑对人性的无感,再到逻辑经历了爱,最后选择程心的爱决策。
  从地球的一个基地,到地球、国际战舰与三体世界,再到宇宙与宇宙外的智慧生命体。
  从不能理解的人类阴谋,到三体伪证,再到无所谓的活在当下。
  
  无论是十维还是零维,我们作为一百五十七万种的智慧物种之一,也不会差到哪里,也不会好到哪里。我们普通人能感知的只有这样的三维世界。
  
  世界可以很大,大到宇宙外,大到宇宙外的宇宙外……只要把维度线无限地延展,无限的延展,总是会不断地发现宇宙外的外;
  世界也可以很小,小到我们个体的一个念头,小到我们个体的一个念头的决策方向……这个方向说不定就是诱导下一次宇宙爆炸的关键点。
  但你会因为这个而放弃自己想要的决策吗?
  不会。
  我想,如果我这么劝导你,其实也是在改变着另一次宇宙爆炸。
  
  黑暗森林法则到回归零运动,从根本上都在坚守着:能量守恒定律。
  
  是的,无知才是前进的动力。因为无知,叶文洁发出了第一个信号;因为无知,逻辑要用二百多年的时间去学会爱;因为无知,程心只是一个女人,只用女人的思维去面对宇宙。
  
  母性的爱,是整个宇宙的原始能量。
  宇宙给予了生命的存在,若无爱,宇宙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所谓的文明,所谓的精神,所谓的社会,都只是为了让爱的小宇宙看上去很美,美得只想如此爱下去。
  
  因为有爱,叶文洁转变了立场;因为有爱,逻辑才真正地投入到事业中;因为有爱,云天明给了程心所有。
  可以说,从大爱到小爱,从大宇宙到小宇宙,真理和原理是不变的,改变我们的是我们到底能对多大的爱去负责任。
  
  云天明只想对程心负责,因为他爱她,即使最后只留下他的大脑飞往没有预见的宇宙,他以为给了她星星和小宇宙。
  
  《三体》中提到的“黑暗森林法则”,在我看来,这是对人类愚昧的嘲讽,对人类傲慢的玩弄。这是一种狭隘,是人类、地球走向宇宙的障碍。
  
  挺有趣的写照,就是《乌合之众》的心理现象。人类真的很可怜,总是要用大多数人的愚昧来祭奠少数人的聪颖,总是用大多数人的贫穷来积累少数人的富有。整个宇宙也是这样的,从来都没有改变过的集权主义。
  
  宇宙是集权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集权的,只是宇宙有大有小,集权的范围不一样罢了。最终,还是用爱的集权来结束了这场宇宙的坍缩。
  
  我要庆幸,我是赞同这种的。
  
  看得眼花缭乱的物理学、宇宙学概念,最终都逃不过宇宙终极规律:能量守恒定律。
  我们都会死的。
  叶文洁也罢,逻辑也罢,我欣赏他们俩的是,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欲望。这是一种力量,这是一种追求,也是我很渴望的心境。
  活在当下。
  想到了,就立即去做。
  其实没有任何可以阻挡你的,能够阻挡你的小宇宙运转的只有你自己罢了。
  
  我依然相信,爱不止是人类具有的能力。
  
  当然最终选择程心的爱决策,也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茫然中的火光吧。
  希望这种对母性的渴望可以回归到田园时代。
  
  Cissi.Yu(于昕)@上海
  欢迎交流

  《三體》读后感(五):性本恶乎?

这套书朋友推荐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没敢开始,因为太长了,以我看书的习惯会飞速看下去,沉溺其中,一直到看完为止。果真,一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日夜兼程,终于不到一周看完了。这本书远高于我的期待值,和其他同类科幻作品不可同日而语。书里面有很多实在的物理知识,被称为硬科幻。《三体》从文革开始,描绘了半马座上一个环境严苛的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呼唤的响应及打击,最后展开成一部宏大的宇宙兴衰史。可能是审美疲劳的缘故,到最后无论是光速、黑域、二维空间,还是小宇宙、或是宇宙回到奇点的可能都不能让我兴奋和感觉到震撼,一切都比不上第二部《黑暗森林》。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须要有哲学的思考和人性的反思,而不是单纯的华丽辞藻的堆砌和曲折情节的展开,无论多少部穿越小说也比不上一本《追赶风筝的人》。
而《黑暗森林》就提出这样两天关于宇宙社会的规律: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此外还有“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两个概念。
可以说作者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茫茫宇宙中的其他文明,他们是黑暗中的猎人,随时猎杀被发现或自我暴露的低等文明,因为黑暗链的存在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就是下一个猎杀对象。宇宙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猎杀其他文明以保证自己的发展。无知的地球人不知道,反而坐在篝火边大声呐喊,我在这里。于是三体文明发现了我们,意欲跨越四光年的距离来消灭地球人并且占有地球。有那么一些对地球文明彻底失望的人们奉他们为神灵为自己的主,希望和地球文明一起毁灭。这些人最终被地球上蓬勃发展的纳米技术所截杀。
但是,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三体舰队依然在路上,他们发射的智子,封闭了地球的基础物理的发展,他们的探测器水滴轻易毁灭了地球的太空舰队。地球文明危在旦夕。面壁人之一的罗辑终于在叶文洁的启发下首创了了宇宙社会学, 并且黑暗森林得到证实,被暴露坐标的另一星系被毁灭了。几十年后,流落在外太空的舰队之一在三体舰队即将到达之际发射了三体的宇宙坐标,三体文明被黑暗森林中的高级文明在瞬间毁灭。但,地球的坐标也因此暴露。终于,黑暗打击也降临到地球,这一次是更高层次的打击,整个太阳系被二维化,变成一张绚丽的画,一切都被吞噬,最终无声地消失了。
至此,我觉得整个故事就可以结束了,之后的内容都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了。
看《三体》第一部的时候,我脑子里面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是:朝闻道,夕死可以。虽然这句话我很早就听过,也明白其意,但是知道和体会到是不一样的。体会到的东西才会真正变成你的,一句话冷冰冰的话会变得有温度,让你对它产生感情。
台大的教授罗丽娟说,每本书都是敲门砖,推开门看见的是我们自己,你所理解的内容正代表了你的视野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我看到的《三体》,我心目中的《三体》。
这是一本很棒的科幻小说,可是外星人是否就是像侵入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中世纪欧洲人一样野蛮和残忍,我们无从得知,科技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带来相应的文明发展和人性的进化,只有资源的极度贫乏和环境的极度恶化才会带来恶性的竞争和大规模的毁灭。我相信人性或者说宇宙还是有其善的一面,否则我们人类自身的文明都无法发展到今天。
固然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智能机器人的强大和反扑,甚至成为人类社会的新成员或者主宰。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预言未来。

  《三體》读后感(六):伟大的《三体》:地球文明的终极思考

   《三体》是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小米手机的老板雷军称赞作者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一流的平台。但真是要准备地介绍这部小说,仍旧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要激发出对这种包含大量“硬科幻”素材和宇宙终极道德思考的科幻小说的强烈兴趣,非常依赖读者自身的素养,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作家也不能例外。因此,认真读完这部可称之为鸿篇巨制的《三体》,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毕竟笔者上一次认认真真读完一篇科幻作品的时候,小布什还在满世界追杀本.拉登,没人知道奥巴马是谁;周杰伦仍在狗仔队的围堵下每天应付关于和蔡依林的绯闻,他老婆昆凌或许还没完成发育。所以,即便这短暂的数十年在这时间永恒的三维宇宙历史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依然对于能够在而立之年重拾当年热情,觉得莫大的庆幸和快乐。
    《三体》讲述了一个关于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从接触到展开生存博弈的故事,主题算不得新鲜。然而写小说的人都知道,纸面上的文字不过是冰山一角,支撑小说的巨大信息包含在我们看不到海底。所以,只有打开《三体》,其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磅礴大气的文字,作者那深厚坚实的科幻功力才开始让你深深折服。以开篇为例,敢于选择文革这一背景作为故事的引子,在这个讲求“政治正确”的国度就需要莫大的自信和走钢丝般完美的文字技巧;其后,故事慢慢展开:三个太阳的世界、直达天穹的太空电梯、无处不在的“智子”,为你全景展示出一个充满危险的宇宙和频临生死边缘的地球众生百态,同时以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将所有细节之间严丝合缝的串联起来,竟然让读者无法从逻辑上找到吐槽点。本书最为突出的智慧亮点,即关于宇宙已成为“黑暗森林”的表述全面抛出后,我们看到了作者那毫不掩饰的野心:早已不满足于做一个会讲精彩故事的老外婆,经典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导向才是小说想要挑战的对象!故事在第二部初告一段落,人类通过自杀式的威慑保持了星际间的战略平衡。这一构想与好莱坞模式下的超胆英雄拯救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是以一种完全不顾市场反应、一意孤行的态度,却获得了现实观点、人文导向及读者认同的三赢局面。在科学和幻想之外,作者还着重强调了对于东方思维的自信,展示了人类在技术之外伟大的精神世界,虽同比西方一流科幻著作存在诸多争议,却正是小说中最为深刻的个人烙印,如同钻石的不同切割面,为读者折射出不一样的镜像和光芒。
  如果仅仅如此,那我们所读到的《三体》,也只能叫做一部优秀的小说,而真正构成其“伟大”的基石,在于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对整个宇宙最终极的原则所提出的疑问和猜想。其中关于量子物理、多维度宇宙猜想和东西方不同流派的哲学思考信手拈来,固然这带来的巨大的阅读困难和晦涩的隐喻几乎要耗尽读者大脑的全部内存,却也让人在这艰辛的精神苦旅中主动思索、心境大开。或许,真正喜欢《三体》、理解《三体》的意义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事,然而这正是对于所有敢于提出终极思考(无论答案与否)的思想者最大的敬意:“我在想”三字,精神之恒星,永不熄灭。
    最后,我想谈谈《三体》的一些现实意义:关于生存和文明的取舍。这个题目看起来依旧很大,但其实和今天的我们最为息息相关。或许我可以用更为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下这个命题:先吃饭还是先写诗的问题。回到《三体》当中的两段:一是关于文革。一个单一个体朝不保夕、文明苟延残喘的时代,只因人性的黑暗和异化,刺激被逼上绝路的人向外星发出了乞求拯救的信息,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程;第二个关于蜕变为狼。当人类世界知道外星舰队将在四个世纪后入侵地球时,集中了一切资源开始军备竞赛,艺术和文化完全停滞、普通人食不果腹,导致“大动乱”时代来临——军事集权并未带来技术进步,物质文明被压缩到最低,人与人开始相食。地球狼在更强的外星狼面前,孤苦无依,自己先搞死一大半。坦率的说,只有见识过文明近乎崩溃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故事——残酷、无助、冷静地概括关于混乱和人吃人的细节,清楚战争的本质。其实,这个宇宙没有绝对非此即彼强与弱,生存固然高于一切,但是生存的意义却不在于生存,而是通过生存追求更为文明的生活。至于文明,也绝不是羊羔般的闲适或宋徽宗式的歌舞升平,生存和文明的最终关系有且只有这样一幅画面:背着猎枪的猎人,一边坐在篝火旁悠闲地哼唱着酒歌,一边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茫茫黑夜外的一切威胁。这也是今天的我们所应构建的生活——奋进、努力、不知疲倦,但永远记得仰望星空!《三体》之于我们精神世界,最为现实、最为珍贵也是这句话——给岁月以文明,给时光以生命!

  《三體》读后感(七):三体——“纳须弥于芥子”

写《三体》的书评其实是一件满丢人的事情,因为很多朋友都已经看过了,不仅没有那种“你看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的感觉,反而妥妥的表现出“土二炮逛New York”的气质,就像地球人对三体人说,你看,我们发明了光速飞船,多么牛逼,估计三体人连个呵呵都懒得打。用脑洞大开形容大刘是不妥帖的,甚至让人觉得是一种侮辱了,毕竟对于这样一位硬科幻作家来说,跪着读完《三体》都是应该的。里面丰富的物理学知识实在让人觉得这尼玛不是科幻,简直是科学啊!确信大刘一定是外星高维文明派来启迪人类思维的大神,用他怜悯的目光费尽心思的写了一部低等智慧生物能读懂的小说,顺便默默的预警了一下外界世界的奇妙与黑暗。最后,能说的就是自豪了,因为大刘的存在,中国的科幻一下子“硬”在了世界之巅,让中国所有“鸡血”派的读者可以尽情的抱着大刘这根“巨柱”(请不要做不恰当的联想)对着世界说一声呵呵了。谢谢大刘,谢谢《三体》,给了中国科幻迷太多的惊喜,用《三体》里的一句禅语来收尾这不具象的书评吧——“纳须弥于芥子”——真正的一部囊括太多太多的神作。

  《三體》读后感(八):《三体》三部曲

       第一次看这种硬科学的小说,看了整整半个月才把三部曲看完,很吃力很吃力。因为之前看了电影《星际穿越》,所以在看三体的时候会想起电影里的画面,期待今年《三体》的电影版,可以令我更好地理解这部复杂庞大的科幻小说。
       在看这部小说的半个月里,我经常在梦到太空,经常想摆脱所有的社会关系,做一个独立的、属于自己的个体,或者流浪,或者与相爱的人轰轰烈烈。不得不承认,这本书里有大部分我是看不懂的,但里面有些描述真的是飞驰了我的想象力。如果时间真的可以无限延长,我们可以休眠活几个世纪,地球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那生活真的有太多太多微不足道的事了。
       以下分享书中喜欢的几段:
       “外星文明探索是一个很特殊的学科,它对研究者的人生观影响很大。”叶文洁用种悠长的声调说,像是在给孩子讲故事,“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耳机中听着来自宇宙没有生命的噪声,这嗓声隐隐约约的,好像比那些星星还永恒:有时又觉得那声音像大兴安岭的冬天里没完没了的寒风,让我感到很冷啊,那种孤独真是没法形容。
  “有时下夜班,仰望夜空,觉得群星就像发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个被丢弃在沙漠上的可怜孩子……我有那种感觉: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只小蚂蚁。这想法让我的后半辈子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有时觉得生命真珍贵,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时又觉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一提。反正日子就在这种奇怪的感觉中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人就老了……”
       罗辑看着雪中的庄颜,在这纯洁雪白几乎失去立体感的空间中,世界为她隐去了,她是唯一的存在。两年前,当他创造的那个文学形象在想象中活起来的时候,罗辑体会到了爱情;而现在,就在这大自然画卷的空白处,他明白了爱的终极奥秘。
       云天明在程心的记忆中是另一个样子。在阶梯计划的那段时间,一个憔悴虚弱的绝症病人;再早些时候,一个孤僻离群的大学生。那时的云天明虽然对世界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却反而把自己的人生状态露在外面,一看就能大概知道他的故事。但现在的云天明,所显露出来的只有成熟,从他身上看不到故事,虽然故事肯定存在,而且一定比十部奥德赛史诗更曲折、诡异和壮丽,但看不到。三个世纪在太空深处孤独的漂流,在异界那难以想象的人生旅程,身体和灵魂注定要经历的无数磨难和考验,在他的身上都没有丝毫痕迹,只留下成熟,充满阳光的成熟,像他身后金黄的麦子。
     

  《三體》读后感(九):宇宙的终极,其实很简单——《三体》读后感

第一步,地球往事,介绍了什么是三体世界,在三个太阳形成的一个没有固定周期规律的另一个文明世界。
三体2,黑暗森林,这本书的深度要高于第一本,对人性的描写更加深入。当人们认为地球处于一种即将被毁灭的巨大恐惧中的时候,世界乱成一团。找出了4个人作为面壁人。因为我们现在所存在的地球已经完全处于智子监控之下,你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被高维空间的智子所看到。但是智子,不能知道你的思维,不知道你在想什么。面壁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思考去拯救这个世界。这4个人的面壁计划,然后前三个虽然失败了,但是整个策划过程,最终目的已经让人脑洞大开了。罗辑的就更加牛,在于谜底揭开那时,让人惊呼与前文相扣,联系如此紧密。
罗辑得到叶老师的提示,给出了两条宇宙社会学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然后推出只要我们向宇宙的中发出信号,那必然会被找到击毁,因为其他的地球文明也是需要生存,在不确定这个星球是善意还是恶意的,先干掉再说。毁灭你,与我何干。“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部发出一点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熊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神,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的悖论”。那么肯定存在比三体世界更高级的文明,如果我们可以向宇宙发布三体世界的星球位置,那么三体世界也会完蛋。
文章展现的比较宏大的世界观宇宙观,在地球即将被毁灭,我看的还是人性的不变。官僚主义,我们对付共同的敌人时候,三大舰队还是会考虑到怎样宣传自己。章北海,这个有着远见的军人,展现了人性善与恶集中于一个人的状态,他们的五艘已经飞往太空的舰队,为了争取有限空间自相残杀之时,他因为心中的那种爱和善,而被其他舰队抢先消灭。其实也就是预演了,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或者其他文明之间额关系。这就是作者草蛇灰线,绵延千里,部的一个局,一条逻辑的主线索。
黑暗森林,果然够黑暗。但是基于两条定理,做出这样的框架背景是非常合理的。作者构思真够巧妙。期待三体3。
三体3
三体3是硬科幻,不太好懂。
第三部,对于人性的描写很深刻了。“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们这个世界,构成的基础就是兽性,从遥远的远古时代,穴居生活,人类经历过大家一起乱搞,为的就是人口多一点嘛,饥荒年代人吃人也很正常,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产物。你说它不对,不好,那你站在什么角度上去考虑这个问题呢?我们首先要生存下去,因为存在本身就就是意义。道德是一个历史进化的产物,我们不能以现在的道德观去评判历史,想未来人看我们现在的道德观也会觉得不可思议。这部小说处处在对人性的拷问,代表人性光辉的圣母形象程心,却犯下了对整个人类世界毁灭的结局。她的第一次选择,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选择,选择用爱去对待这个宇宙。可以原谅。但是她的第二次选择,感觉莫名其妙,维德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这一研究可能会使得一部分人逃离这个宇宙,但是程心刚刚从冬眠时刻回来,什么也不懂,就是要求停止研究。不能理解。遥想文章开篇之初,一个想当圣母的婊子,最终并没有拯救君士但丁堡,暗示了程心也不能去拯救地球。
三部小说读下来,感觉小说中的人物都怪怪的,有些变态。黑暗世界的描述,也让人觉得这个宇宙的可怕。但是小说的构思、框架还是非常棒的。仇恨、猜疑、毁灭在整个人类世界、宇宙都会一直存在,但唯有爱,让我们继续前行。

  《三體》读后感(十):《三体》:不可逃脱的毁灭,以爱之名或以恨之名

4天时间,看完了曾经大热的科幻小说《三体》。看它是因为有一个关于互联网思维的书目中特别推荐,产生了好奇。科幻是我之前很少接触的一个类型,所以没法综合评价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极其缺乏科学素养的文科生,里面的物理学的东西也看不太明白,但这部小说还是让我很有感触,唤起了对生活的倦怠感,好在也找到了一个如何去面对的坐标。
      《三体》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集体的盲目,集体的选择常常是个人自私的集合体,自私的聚合形成的是巨大的自私。从开始的狂热岁月,到面临外星文明威胁的集体恐慌,再到每一个关键时刻的不堪。集体的选择导致了可怕的后果,但这个时候,人们都忘了,当初行使权力时人人有份,承担责任自然应该人人有份,而是把责任推给了那一个人,对面壁者是这样,对执剑人也是这样。甚至包括叶文洁,那个红色按钮只是她一个人按出的吗?不是,是人性中共有的盲目和恶,至少是无所顾忌、不加思考表现出这些的人。正如文中“三体教”人所说的:我不知道三体文明,但我知道人类。是多深的失望和怨恨才能促使人去相信一个未知的文明,尽管这也是盲目的。
       人类合谋招来了外星人,又合谋杀死了一个又一个面壁者,再在盲目的自傲下,相信了担负毁灭使命的“水滴”是来求饶的、躲在木星后面是安全的,合谋堵死了一条条生路。然后在毁灭降临时,集体逃避,把所有的罪恶推到他们选出的代表身上。面壁者无一例外都很惨,虽然罗辑最后结局不错,不也有过被全体孤立唾弃的时刻吗?《三体》整部,真是一个讽刺和隐喻。
       关一帆在太阳系被毁灭后对程心说:人类选择了你,就是选择了爱。我很怀疑,如果人们知道选了程心后,“水滴”马上会袭击地球、会被做成二维照片,还会不会选择程心。我想不会,用石块砸委内瑞拉面壁人的老太太说:你想杀死我的孙子。在“我的”面前,地球作为整体显然没那么重要,更不用说三体人、整个宇宙了。
      如果程心知道这样的后果,她还会选择做执剑人吗?这个不一定,她身上确实是多一些东西,因爱自带的怜悯(不可避免的还有软弱)、智子所说的“责任心”。这个单名一个“心”的女人,确实做到了从心出发。看书的过程中,一度很讨厌程心,觉得她的承压能力好弱,尤其是跟罗辑大人对比,永远都只做最容易的选择,以爱之名毁灭,是不负责任的。看到最后觉得,程心其实是芸芸众生的一个代表,更幸运一些,也或许更不幸一些。
       罗辑,一个近乎神的人物。他跟程心形成了对比,连名字都是这样。程心永远从担负责任的角度出发,然后导致的后果看来都是不负责任的;罗辑并不想去负责什么,偏偏就是负责了。一个建立了威慑,保持地球安全很多年的人,在刚知道地球要毁灭时,想法是人类终于摆脱了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担子,可以好好地今朝有酒今朝醉了。改变他的是什么,梦幻般降临的妻子和孩子吗?我认为不只是这些,更是对不可逃脱命运的接受,一份智慧的豁达。“我没有错过什么”,罗辑在最后说。
       好的小说都是多维的,有其复杂性。从罗辑和程心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和不负责任的模糊界限,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解读;从整体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意识的恶和无意识的善,当然我认为恶更多一些。
       毁灭不可逃脱,几乎是宇宙定律。在地球上,人类是高等智慧生物,在宇宙中,人类是虫子。三体人嫉恨人类天堂般的生活,因而要来占领地球,屠杀人类;更高等的文明害怕未知的威胁,因而要毁灭三体和地球;可是,更高等的文明也逃脱不了毁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最后自己毁了自己。莫名的恨意,以生存为最高法则,最后都要面临毁灭的命运。
有一句歌词:“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微渺如尘土般的存在,注定灰暗的结局,生命之无意义无根基,真让人厌倦啊。不过呢,书中还描绘了一个美好时代,重新开始的“宇宙田园时代”,无论怎样灰暗总还是有希望。这首歌的名字是《感恩的心》,能从时间的长河中偷来一段时光,在注定湮没的命运中偷来浮生,确实幸运,像罗辑一样接受然后选择,为每一个片刻、每一件微小的事赋予意义,才是该做的。
       困惑的一点是,为什么书中令人心生敬意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女人呢?比如罗辑、云天明、丁仪、章北海、褚岩、维德、史强等等。勉强有一些的只有AA、杨冬了。
       以书中的一句话做结:给时间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时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體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