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往来20多年的两个国家的人见面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趣事呢?
相较于中美两国恢复接触、最后建交这样的大事而言,这些都是些小插曲。在叙述宏大历史事件时,不忘细节,让读者感觉更加真实。
本书共分18章,主线是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行程,这是一条时间线,契合本书的副标题,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促进此事的各个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和国际形势,这是一条深潜线。框架结构大致如下:
#第二天,2月22日,第十三章 中美双方会谈
#第三天,2月23日,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 中美双方会谈,主要讨论台湾和越南等问题。 第十四章介绍了蒋介石。
#第四天和第五天,2月24日-25日,第十六章和第十七章 游览、参观,主要活动是游长城和明陵,逛紫禁城,吃烤鸭。 第十六章介绍了江青和尼克松夫人佩特。 第十七章介绍了主要国家作为观众的反应。
#第六天和第七天,2月26日-27日,第十八章 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时飞上海,下午会谈。
#第八天,2月28日 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返回美国。 当然,贯穿始终的是中美联合公报的起草,28日终于发表,为此次活动划上了完满的句号。
作者的写作手法,很有画面感,能够把人带回到那个历史时刻,仿佛自己已经穿越到当时,自己也是一名小随从,在现场见证了这样意见跨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内容很详实,从前期的筹备工作,到确定下日期,到访问的如期进行,访问的过程,谈话的内容,晚宴现场,到后期的观光,到送别,到后期的报道。都有详细的描写,整个过程很完整,方方面面都有考虑到。很有信服力,没有偏见、没有个人情感,能够还原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时刻。
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够勾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往往更愿意看野史,因为那样的历史更有人情味,更贴近生活。但是作者能够将一段真实历史讲述的如同电影版生动,又不违背它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作为个人,有交朋友的需求,在社会上生活就需要与他人接触。我们都希望能够结交一些有权、有势、有能力的朋友,你主动去巴结人家,人家也不一定理你。出于需求,他们会结交对自己有价值的朋友,能够呼唤价值,那才有可能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说,交朋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双方都有各自的价值观,双方都需要有价值的沟通,在必要时能够提供帮助。
同样,作为一个国家,他需要外交,需要与其他国家建交。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站稳了,美国需要一个这样的大国来制衡苏联的扩张。同样,中国需要得到国际社会上的认可。需要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这也是能够建交的一个大前提。
所以当你有价值的时候,可以互相交换条件的时候,才是可以谈判的时候,如果没有筹码的交换,一切都是无从谈起。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个人,都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这样才会在对外事物中不被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