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诶呀,我知道了,烦死了能不能别说了”
“妈,我昨天换下来的衣服洗了没啊”
似乎母亲这个角色,天生就包含了保姆的所有工作,只不过是住家的房费抵用了工钱而已。
01
我们脑海中,可以很清晰的勾勒出一个女孩的画像,拥有什么样的笑脸,爱好者什么样的游戏。可是却很难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女人的画像。
因为提到女人,最先出现的就是母亲和妻子量大形象,之后就是职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而抛开这种社会属性后,我们对这个性别所包含的内容就是感到模糊。
那如果一个女人不是少女,不是母亲或者妻子,她是谁?这样的女人在社会上会被多大程度的接受?
通过催婚、催生等,对大龄“剩女”的奇观等社会现象,可以看到一些现象,社会好像不知道要如何容纳女人本身。似乎只有家庭才是女人最终的归宿,而在家庭中,似乎只有“主内”才更能附和大众的预期。
02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在儿子考上大学后,重新拿出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证和技能证书,儿子不解的问她说:“你拿这个做什么?”
母亲回答他,当初为了在家照顾好你,我放弃了工作的机会,在家里一照顾你们爷俩就是二十年,如今我虽然45了,但是总算没有了什么家庭的负担,我也终于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了。
之后母亲凭借着优秀的履历,如愿的工作了几年,结果好景不长,儿子结婚了,没多久媳妇儿就生了孩子。
儿子说,媳妇儿是头胎没有经验,一个人在家手忙脚乱的应付不过来,说老妈反正家里也不差她挣的钱,还是去帮忙带一下孩子吧。
母亲放弃了最后的挣扎,再次辞职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去儿子家里帮忙,洗衣做饭打扫家伺候月子一样没少。
许多想要自己生活,或者想要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女性,就这么被打败了。
03
武志红在《家为何会伤人》中写到,(中国人的上半辈子活在父母的期望中,下半辈子活在对孩子的期望中。人生最大的悲哀或许就是这样,活了一辈子,等死的那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好好地为自己活过。
武志红在文章中还说过,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对女性是亏欠的,光看每次推崇的“模范母亲”的样本就知道。
历年来,什么样的妈妈可以当上“模范”母亲呢?社会给出的范本中,永远是吃苦耐劳、牺牲奉献。最好是丈夫早死,女人为了孩子不改嫁,独自含辛茹苦的抚养孩子长大的母亲。
之后,孩子长大后最好要成为社会精英,念到博士、成为政商官员。那就更完美了。这就是社会所给出的“牺牲奉献”标准模式。
这样的模式,让很多母亲只知道“牺牲”却找不到快乐和自我。
即使有不少女性现在可以跳脱出限定的思维模式,开始寻找自我的生活,也会被社会大环境所束缚,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和亲戚的口水,总有一样让你感到崩溃。
作为女儿,只能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母亲们感到痛心。只能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希望他们能够为了自己,快快乐乐的活着。
如果你享受于琐碎的家庭生活,那当然最好,可以继续喜欢的生活;如果你更想到脱离家庭的束缚,我也更希望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