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南
1
26岁的儿子说身边的朋友都买了房,想到自己以后也面临交女朋友、对方结婚会要求房子之类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没想到,妈妈却给儿子写信,拒绝了他。
这位母亲写道:
“在我看来,26岁的你需要独自承担一些事情,而不是像小时候的你一样,只要哭一下,说一声,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妈妈只是希望你能明白,你终归要自己飞翔的,而我和你爸爸只是你坚强的后盾,而不是永远顶在前面的那个。”
“妈妈希望,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无论是房子,还是梦想。你终究是要一个人走向未知的未来。”
在这位母亲看来,房子如同自己的未来,需要自己去争取,孩子应该学会独立,你想要的,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不少亲子教育公众号也纷纷为这位母亲鼓掌,并且翻出了那个经典的鸡汤——
英国36岁、美国35岁、澳大利亚33岁,日本41岁。
而中国年轻人平均买房年龄为27岁,相比发达国家,提前了差不多有一代!
“10年前掏空父母的积蓄在上海买房,是我这辈子最正确的决定!”
07年的时候这位师兄在上海读本科,看着魔都房价开始涨,觉得以后反正要留在上海,还是下手买套房的好。
师兄老家十八线城市,父母工薪阶层,家里本来有两套房,一套自住,一套出租。
师兄果断说服父母卖掉一套,老家房价2000,换了十几万,又贷款好几十万拿下魔都一套房。
当年9000一平的房啊,如今6万!
师兄大学毕业以后就安心留在上海发展,后来又买了第二套房。前段时间来成都出差,饭桌上我们大家还开玩笑说,师兄这也算妥妥的千万净资产了吧!
2
“这么多年了,我现在回想起当年每一个打来电话的房产中介,都觉得他们对我才是满满的真爱啊!”
如果你在成都工作多年,那你一定对2016年的成都房价记忆犹新。
那年7月,一线城市中上海、深圳的房价已经完成主升浪,北京第二波暴涨也已开始,南京、合肥等强二线城市已经开始疯狂,全国房价涨声一片,大家纷纷在寻找下一个风口城市。
据说链家当时做了一次内部研讨会,根据人口流入、人均GDP和房价等指标,猜测下一个暴涨城市最有可能是成都。
链家这个结论在各个小圈子里疯传,那时候大家才震惊的发现,原来还有个神奇的强二线城市,市区二环内的新房均价才8000多,最核心的高新区,均价也才不到1万5!
周南小姐姐的一个同事在看天府四街的一个盘,当时大概8000多。
同事觉得那个位置才刚刚开始开发,配套什么的都没有,8000多简直贵上天,而且成都房价说不定要跌。
转眼到了17年,开始限购了呀!
同事又开始到处看房,天府四街的盘是买不动了,去看大面镇,嫌远,犹豫了一下,然后大面镇的盘短短几个月从8000变成12000。
同事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成都青年,而在全国,有着无数个像同事一样的年轻人。
2000 年起,中国房地产喜迎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建房手速赶不上买房手速,工资上涨速度更远低于房价上涨速度。
从 2008 年到 2017 年 10 年间,广州房价翻了 3 倍,北京房价翻了 5 倍,上海房价翻了 6 倍,深圳房价翻了将近 7 倍。
之后在国家的大力调控下,房价依旧稳扎稳打,步步攀升。
《夏洛特烦恼》里面有个桥段,穿越回过去的夏洛给了傻春一个建议:赶紧买房。
如果你也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知道某个东西以后基本每三年就翻一倍,十多年从未跌价,甚至到后来政府还出台政策不许你多买……
你会不会说服你父母押上所有积蓄来买它?
再大胆一点,你会不会借所有能借到的钱,来买入这个未来肯定持续上涨的东西?
有个段子说,某人6年前有20万资金,可以付一套房子的首付,或者买理财产品,他选择买理财。
当年的收益率大概是5%,他一口气买了20万,每年有1万的利息,当时被他所有的亲戚认为,这是最理想的生财渠道。
可是6年后,房子已经从4000涨到了1万,总价从50万涨到了100万。而他的理财产品收入,只有6万。
换句话说,他当年本可以用20万去撬动100万的财富,但如今却只有26万。
“作为个人,如果你的一部分财富不配置到固定资产上,那么以房价为锚,你的资产每天都是在缩水的。”
如果你是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家里条件还不错,可以毫无压力帮你出首付,你却觉得啃老可耻,先租几年房,等自己攒够首付再买——
那么,如果你爸妈稍微了解一点房地产,估计会逼着帮你买房,还会多买几套!
明知道投入房产比放银行存定期收益高,明知道钱越来越不值钱,谁会愿意把钱死存在银行?
如果真不想拿父母的钱,过不了心里那个坎,那你就写个借条,利息按余额宝两倍算,五年后还。
3
2018 年 1-4 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为 8585 元 / 平方米,同比上涨 8.7%。很快,全国新房均价将破万。
2017 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25974 元,折合每个月是 2164.5 元。
平均情况下,一个人不吃不喝,买套房要花小半辈子。
而据统计,中国 80、90 后的年轻人,有房率达到 70%,居全球第一;而排名第二的墨西哥仅为 46%。
80、90 后的经济能力,和高企的房价间存在巨大鸿沟,所以中国式父母们舍身搭桥,前半生把孩子养大,后半生为孩子供房。
97% 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人买房都靠父母。
四年前某男同学,女友要求一起在苏州买房,他不同意,原因是家人有从事房产中介行业,信誓旦旦说日后房价必跌,而且父母希望他工作稳定能独立还贷后再买,其实当时付过首付后他家还贷也还得起。几年后他买了套二手房,均价已翻倍。
我们家其实一直都买得起房,就是感觉不想降低生活标准。一直拖到孩子都3岁了,要户口上学了才买。当初4000多,买的时候9000多,我感觉前面7、8年存钱都白存了。
我公司的大姐们都是80后吧,老早就来广州了,当年7000一平的时候一直嫌房价贵,结果拖到最后,面对回不去的故乡和孩子的上学,最终还是买了1万7一平的房子,白白损失100万。
我们都曾有过白手起家,靠能力买房买车,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理想;
却发现如果不早早啃老,那简直不吃不喝也赶不上房价飞涨。
再犹豫犹豫,内心博弈博弈,倔强倔强,当年能全款买下一套房的钱,现在连个厕所都买不起了。
看着这涨势,别说花父母钱了,三姑六婆的钱全借来也要先买了房再说。
2014年2月,网红马佳佳在万科进行了名为《“90后”压根儿就不买房》的演讲。
其演讲中使用的PPT,是蛮有煽动力的,当时在朋友圈热传,只不过有些部分太鸡汤,没什么逻辑可言。
时至今日,除了买不起房的90后,还有多少90后坚持不买房的观点?
现在回头再看,房产中介们曾经苦口婆心说的都是真话啊,买房就是买未来!
印象中的啃老,是本应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理所应当地花着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钱。
但如今,更多人的啃老,是被迫啃老。
好人是如何变坏的?
他被跨省,坚决不认罪,孤身对抗北京,每天有100万人假装在谈项目
读《南渡北归》,心在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