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图片 | 吕志耘 摄
今天是2018年的6月6日,节气适逢芒种。
节气,是乡土中国里农民和自然并肩赶路途中约定的信号,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色彩,自己的场景。
芒种之意义,在于他激励人民珍惜农时,赶紧收获春天的希望,不忘播种下秋天的种子。
芒种之美丽,在于他在最热的夏季里,给人展现出一副乡土中国里最有况味的风俗画卷,这画卷从《诗经》诞生的年代,一直延伸到现在和未来。
01
每一年的这个时候,布谷鸟总会南方飞过来,在某一个你不注意的深夜或者清晨,叫声穿透你的窗户,提醒你,芒种快来了,麦子已经熟透。
布谷鸟是不是神农氏遗留给乡土中国的信使?
为什么每一年它都会从南方飞来?
但我们认为,受山川河湖的恩泽,鸟兽们是有灵性。人与自然的联系,它们总是能传递出最准确的信号。
02
当风吹开路旁的杨树带,闪开一个个村庄,一大片连绵无限的麦田在风中摇头呐喊:我已熟透,我已熟透。
是时候了,健儿们,走向麦田,走进大地深处,去接受这丰收和劳作集合在一起的洗礼。
03
一代代的农民,在土地上开垦、劳作,播种下汗水和希望,孕育出粮食和家族。死后,也在滋润着这土地,守望着这一代代人劳作才有的生存资源。
每一个生于乡村的中国农民,其实都是一株麦子。
祖先的生命所得,记载在《诗经》里,记载在诗词曲赋里,记载在历史里,记载在每一个家庭的代代心口相传里。
我说,这是土地的记忆。
每一个在土地里劳作过的人,都会把人生的秘密存储在泥土颗粒里。
04
我感觉这好像是大地写出的汉字。
每一个麦茬上都有大地的发出的声音。
05
逝去了,昨日的乡村和大地。
当收割机加运输三轮的协同劳作几小时就完成时,当播种机夹带着化肥十几分钟就能播种一亩地时,当粮商直接出现在地头,再也没有了那持续且忙碌的麦收季。
于是我们告别了镰刀,告别了打麦场(打谷场),告别了碾盘,告别了一家子甚至几家亲戚襄助倾巢出动、日夜忙夏的传统。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但乡村没有变,农人们依旧遵循着节气而动,生活劳作、婚丧嫁娶的传统依旧根植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
农业文明的国度,无论科技怎么迅猛,无论生活方式怎样被解构重建,
无论人口怎么迁徙,文明的种子依然顽强,传统的力量依然在赓续。
致敬你,乡土中国!
赞美你,中国的乡土!
儒风大家伴你读懂中国文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