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发小悻悻然相聚一堂。
三杯两盏淡酒下肚,
如今却是秃顶的秃顶,大肚的大肚,
不少娃都上小学了。
“我儿子五一要去上海迪士尼玩,我跟他说要期中考试平均95分才可以。”
此言一出立马得到广大吃瓜群众的点赞。
“我女儿要学小提琴,我说‘你要其中考试班级前三名我就给你买琴。’”
“我跟我的儿子,女儿说‘你要考试××才能××……’”
看来这是一招鲜,吃遍天呀,
几乎人人都用过,
也几乎人人都还在用,
我忍不住发出不合时宜的问句,
“那个,效果怎么样?”
我先把头转向第一个发言的眼镜大叔:
“五一你们打算去迪士尼吗?”
而且迪士尼人太多了,懒得挤。”
接着,我又看向孩子要学小提琴的女士,
她看着我坦言:
“我闺女倒是真考了班级第一,也学上了,
看到这里,如果你想,
那就错了,
这样种的毒有多深?
深到误终身!
“那么希望,到了陈家以后,
多干一些活,给老陈做做饭,
到了以后伺候伺候他,抽出空也看看我们。”
你仔细想想其实并没有毛病,他的话不过代表了中国五六十年代人的普遍观点,
类似的还有:“忍一忍吧,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比如丈夫出轨了,
“忍一忍吧,你看他钱还是拿回来,还是顾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忍一忍吧,你看他又没有在外面乱搞,还是顾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忍一忍吧,你看她把家里卫生搞的挺干净的,还是顾家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女儿/儿子呀,
再深挖一点就是:
女儿/儿子呀,
你也就这样凑活凑合把。
再放大些来看,
其实和对于其他人的是一样的。
elf-esteem
大家也都有这样的认知和记忆,
“9岁才回魂。”
就是说一个人要到九岁呢,
那么在我们年幼无知时,
对自己的认知来自哪里呢?
——多半就是父母。
“你考了××分才能如何如何。”
一个去迪士尼乐园,一个学小提琴,
都不是什么坏愿望,
都是好事情!
我们的处理方式,
翻译过来就是这样:
除非你变成成绩在95分以上的小孩你才能拥有这些美好的事物。”
翻译到我们成人的世界里,
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成功,
你不能年薪五十万,一百万,
你还有闲情逸致养花养草?
你还有心情吸猫遛狗?
你都不配!
在你达成目标之前,
你只配拼命努力地去赚钱,
其他的你都不配!
你没有看错,
采取这种方式就是给孩子建立一种这样的
elf-esteem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在花样年纪,估计最让小姑娘们牵肠挂肚的就是自己心目中的男神了,
而面对当时最在意的人生美好,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她对自己和我说:
结果她没有考上,所以也就没有表白,
所幸她和男神是极好的朋友,
再后来上大学的时候她又对自己和我说:
很遗憾,她只拿了二等奖学金;
于是,她没有去找男神一起旅行,
虽然同为他们两朋友的我,
知道他两其实彼此有意,且十分般配。
通过上面这个例子,
大家不知道看明白没有?
同男神旅行和拿一等奖学金其实没有任何联系;
她如果要得到某个美好的事物,
并不能直接去获得,
而是要用成绩去换取。
换言之,就是长期的家庭教育让她认为自己并不配这样美好的男神,
只有当自己拿了一等奖学金
——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时候,
才配和男神一起去旅行。
这样的例子,
换到男生身上就是,
却因为觉得自己尚未事业有成,
结局是,
当男生努力过后,事业小成,
蓦然回首,
却发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女孩早已嫁做他人妇,
可能连娃都有了。
而那个娃他爹也不是什么商界牛人,
你不要说,
真把你放心头的男神,女神,
一辈子可能就碰到那么一个!
面对孩子的愿望,
我们要加以区分,
美好的,尽力支持,
要让孩子知道,
他值得一切美好的人,事,物。
固然,
但是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在没有“功成名就”的时候就去争取自己心中的男神女神,
去一趟心目中的迪士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