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非常好听的英文歌,一定要听完
前几天,社群有一位学员发私信给我,他问的问题挺长的,我大概总结了一下:
大家放假的时候都出去玩,出去到处浪荡,我应该如何好好利用放假的时间,好好学习,以便将来可以远远地把他们给甩在后面呢?
刚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感到挺欣慰的,因为他竟然这么热爱学习,知道自己的差距,想要利用空闲的时间来弥补!
于是我打算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历史学的角度出法,给他讲讲学习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怎么样的,假假的曾少也是排得上号的学习类博主啊!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用间隔学习来替代集中性的学习,以提高知识的留存率;对知识进行精细加工,而不是死记硬背;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对犯错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性复习,抓住最重要的矛盾。
逃离宿舍和卧室,到图书馆和教室去,利用“社会助长效应”,也就是说,在宿舍和卧室的时候,你的角色很有可能不是一名学生,只有到正确的地方去,你在别人的监督下,有更大的可能会认真学习。
最后从历史学出发(这里主要是给他打打鸡血用的):
看到别人都出去玩,你却没有去,心里面难免会有点落寞,我也是过来人,我都懂,当自己快学习不下去,在教室打起了瞌睡,玩起了手机,想想那些“头悬梁,锥刺股”的人儿吧,你也可以狠狠地掐自己的大腿,或者给自己一巴掌,这样就有精气神啦!
当我把这些文字给打出来了之后,总感觉哪里不对,因为这些学习方法,在短期内,只能解决他当下的问题,而且,放假不是给你足够的时间去休整,去玩的吗?为什么要这么拼呢?
于是我把这些建议给删了,问他为什么要利用假期的时间来学习。
因为正式上课的时候,我都在玩,假期回到家里,又感到很内疚,所以……
整部电影大概的意思是,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这方面上,印度其实和中国一样,都极其重视,剧中的女主,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去顶级的小学念书,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和人脉资源,最后还是华丽丽的失败了,只能靠侵占贫民阶层的入学名额,才能如愿。
只要是人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结识更优秀的人,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但每一位父母,肩上往往都背负着房价、医疗和养老这三座大山,加上还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学,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孝”,看重的是“等级有序”,也就是说,不少父母其实没有把自己子女当成独立的个体,他们往往把子女看成了自己生命和意义的延伸,既然是自己的延伸,子女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把自己心中的遗憾给一一实现。
父母当然深切的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也曾后悔当时读书的时候,没有多度几本,但因为自己工作压力巨大,加上人到中年,职场的天花板已经开始逐渐显现,他们心中充斥的,往往是无尽的苦闷。
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子女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他们大多都能耐心的给出自己的答案和见解。
一旦自己的子女做了些许错事,不好好读书,行为或者语言上展现出太大的自主性,他们就会开始站在道德的高地,接着用以下的这些话给自己的子女制造“内疚感”:
你知道你爸/妈我现在有多辛苦吗?你还不好好读书?
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和你好好谈谈,也不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跟你分析读书和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他们只会在你出现松懈,或者犯了一些错误之后,立刻就用道德的棍棒,在你的内心深处,划上一道又一道“内疚伤痕”。
我们人类是趋利避害的物种,当你多次在家里体会到“内疚感”,这种“内疚感”是非常负性消极情绪,每次当这种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你都会想尽办法地去逃避它,逃避的方式有缩短在家的时间,以及努力读书,期盼大学生活早点到来。
等到你好不容易上到大学,挣脱了父母制造的“内疚感”,你顿时感到非常轻松,但也感到十二分的迷茫,以前还有“内疚感”刺痛着你去努力学习,现在远离了家庭这个外部环境,这种负性情绪也随之消失。
你像是憋了气一样的气球,完全不知道接下来要往哪里走,你感到非常的无聊,非常的苦闷。
无聊是什么?无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唤醒度的降低。所谓的唤醒度指的是维持你去做一件事情的基本精神状态,当这种状态长期处于基本水平之下,你就会感到无聊,而一旦你体会到无聊这种情绪,你本能上就会去做一些活动,将无聊给消灭掉,以提高自己的唤醒度。
剧情高亢的电影和连载小说;角色无限升级、可以复生的游戏角色;乃至到夜店狂欢纵乐,夜不归宿等等。
所有的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唤醒度,通过这些执行这些活动,你仿佛在告诉自己,自己并不是什么行尸走肉,也是还活着。
你在学校有多放纵,回到家里之前,就有多大的决心想要好好学习。
因为当你置身于家里,看到父母逐年增多的白发,脸颊滋生的皱纹,你的“内疚感”就像春天里的杂草,四处蔓延。
你觉得自己是父母的延伸,是自己父母将来的希望,而他们的希望,却在大学里一点点腐烂掉。
但实际上,你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此时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今后的结果,都只会由你进行负责,你不是你父母的延伸,你努力学习,最终的受益人,有且仅会是你而已。
驱动你去学习,去自我提升的力量,不应该是对父母的愧疚感,而应该是自己本能有种对知识的渴望,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中,获得的愉悦感,这才是可以长久努力下去的根本动力所在。
真正努力的人,并不会寄希望于短短的几天假期实现逆袭,因为他们假期的状态,很有可能和他们平时是一样的。
他们习惯了努力,正如同鱼习惯了水一样。
希望对你们有启发。
延伸阅读(点击蓝字即可阅读):
突然不想努力了,怎么办?
自媒体大V如何进行高效阅读?
拖延症,你好!拖延症,再见!
END
曾少贤,知乎百万赞答主,只写切实有用的干货,包括但不限于心理学、读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和成长才是这辈子最好的春药。微信公众号:曾少贤(tobefun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