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你为什么不认识你的邻居|大象公会
日期:2018-04-26 22:16:38 作者:伍雩 阅读:

你为什么不认识你的邻居|大象公会

  为什么中国城市居民互相隔绝,连常年相邻者的名字都无法叫出?我们是否注定只能如此孤独

  文|伍雩

  你的邻居姓什么?做什么工作

  多数中国大城市居民都回答不出。在一般的居住小区里,「不着火不见面、不漏水不相识」已普遍成为邻里关系真实写照

  ▍2006 年春晚讲述因邻里互不认识而引发的一系列误会小品《邻居》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现代化大都市的固有弊病,如纽约、伦敦、巴黎等都是流行文化冷漠大都市的象征,与小地方密切温暖社会关系构成鲜明对比

  然而,相比之下,中国的城市社区似乎还是要冷酷得多——正如影视作品反映的那样,在欧美国家,社区中来了新邻居,大家总会互赠糕点甜品,路上见面笑脸相迎,还会定期举办聚会联络感情

  生活大爆炸第一集,Penny 搬来后主动和邻居打招呼,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绝望主妇》中,主妇们是邻居,也是闺蜜

  

  ▍印度也是一样,无论是在贫民窟还是在高端社区,《起跑线》中的主角一家始终和邻居们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关系。

  为什么中国的都市居民之间如此隔绝,即使相遇于高层电梯,也只能在漫长沉默里保持尴尬又不失礼貌微笑

  我家小区中,人民如潮涌

  事实上,从规划角度看,今天的商品房小区所贯彻的「邻里单元」观念,本来也是从美国引进而来,一度也是 20 年代至 90 年代美国小镇设计模板,并未让人们的生活淡漠到今天北上广的地步

  ▍1929 年,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了「邻里单元」(Neibourghhood Unit)模型,邻里单元的核心思想是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家庭生活,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社区人口规模,一般在 1000 户左右

  ▍今天的中国小区和老式的单位大院,都是「邻里单元」规划思想的不同实践形式

  为什么在中国,生活在这种社区里的居民总是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在于尺度和规模——中国小区里住的人太多,而给他们交往的空间少之又少。

  

  中国的小区规划,除了学习美国「邻里单元」,也吸收了苏联的「大街坊」思想,从而奠定了中国式宽马路、稀路网的城市交通结构

  根据道路设计规范,中国的城市主干道间距一般为 800-1200 米,路幅宽度普遍在 60 米以上。

  如此大尺度的道路系统不利人际交往,使得小区外的街道无法成为「城市的神经网络」,反而更像是社区生活的隔离墙。

  ▍简·雅各布斯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即使是小区内的道路,由于没什么小店铺和公共服务设施,多数生活设施都在小区之外,人们通常也只会匆匆走过,不会停留。

  因此,无论小区内外,道路(Road)都空有交通功能,并不具备街道(Street)的公共交往功能,如所谓「街道眼」,在封闭的中国小区根本无从谈起

  ▍「街道眼」指邻里间可以从日常的相互照面中区分熟人陌生人,潜在的「坏人」一旦出现,便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

  更要命的是,在巨大稀疏的主干道之间,难免包围着过于巨大的居民区,居住人口因此远超规划学界眼中的合理范围

  在「邻里单元」模型中,以一所小学服务的规模确定理想人口是 1000 户左右。而实际上,美国的社区规模更小,平均在 300 户左右。

  中国的人口密度有很大不同,小区建设普遍以高密度高层住宅住宅为主,一般 10 公顷左右的小区,会住上 3000-5000户,居民之间连「脸熟」的关系都无法确立,更不可能建立有安全感和认同感的社区。

  ▍虽然平面形态相近,但是中国小区的高楼和美式小镇容纳的人口数量本质区别

  不过,中国居民区的基本格局已经定形,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否注定要彼此隔离,没有彼此连接的指望?

  在哪里相遇相识相互琢磨

  不幸的是,邻里间的情况可能确实如此。

  除了人口众多,中国小区还普遍是「门禁社区」,物业管理公司通过门禁保护住户的私有财产,阻止小区内的环境和设施不会被外人「搭便车」。

  这种模式下,职业物业管理的服务进一步取代了邻里互助的需要松弛了邻里关系。

  ▍相比于美国约 6% 的家庭居住在门禁社区,中国目前 80% 以上的城市新建社区都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

  此外,人群内部的「同质度」也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根据霍曼斯的情感-互动假设, 互动的基础友爱尊敬同情和相互喜欢的情感。越是同质性人群多的小区,越会促进互动,进而有助于形成邻里网络。

  而大城市的高流动性,加上巨大的小区规模,显然不利于邻里关系的建设——既不稳定严重异质化的邻居,互相认识交往的概率自然大大降低。

  ▍虽然有阶层隔离的嫌疑,但是美国在郊区化的过程中基本是按照收入水平区分空间,因而同住区的居民更容易志趣相投。

  不过,「社区」并非必然要重合于居住区,更不必局限于邻里,尤其是在人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大城市中。

  针对人们不可磨灭社交需求,很多机构企业都在试图利用和服务,如大型购物中心咖啡馆都在想尽办法来提供可供家庭、朋友社交的空间。

  ▍和美国星巴克的强外卖属性不同,中国的星巴克门店主场景消费,它的门店是一个社交和办公的空间,因而开业门店数节节高升。

  肯德基的做法尤其聪明,通过亲子区留住了小朋友的心,也为小朋友及其父母提供了结识伙伴的交往空间。

  类似功能更加显著全面的,蔚来推出的线下车主生活方式社区 NIO House 可算一例,它设置了全套的论坛儿童乐园、会客厅私人图书馆、共享办公区和开放厨房,专为蔚来的用户服务。

  ▍蔚来的 NIO House 不是传统汽车 4S 店,而是用户的生活方式社区。每个 NIO House 都有七大功能区,包括「Living Room」「Open Kitchen」「Library」「Forum」等,从命名上和空间布置上都尽量让你感觉到舒适自由

  在地缘、职业都可以飞快改变的今天,要建立超越四合院街坊或是单位同事的社交空间,区分出志趣相投的人群可能是最困难的一步。而蔚来以生活兴趣社群来区分出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新锐人群,或许是效率最高途径

  与同类产品和企业不同,蔚来为其用户提供的不仅是一辆车或是基于汽车本身的车主服务,更有 NIO House 这样一处高质量的生活与社交空间,这可能是物质生活并不落后于欧美大都市的北上广才俊们最需要的生活升级

  根据 NIO House 的设计,蔚来用户可以和自己的朋友同事来这里举办各种活动,也可以结识新的朋友,交流思想和生活方式。这样的社交空间一旦确立,对参与者生活方式的提升不难想象

  ▍首家蔚来中心位于北京城市中心王府井,面积达 3000 平米

  至少,对蔚来用户来说,他们将不必再忍受中国式小区的束缚,而是可以得到一块他们专有的、温暖的、有血有肉的社区。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社区并不是恒久不变的——它确实可以跟随用户的需求而移动

  就像这次 4.25 开始的北京车展期间,NIO House 跟随蔚来用户进入北京车展,并邀请了三位诺贝尔奖得主前来与用户分享关于未来思考灵感。此外针对带孩子逛展的家庭,NIO House 的儿童乐园不但在空间上满足亲子需求,还提供高品质场地人员支持

  ▍NIO House(北京车展店)

  可想而知,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独特的观展体验,也将打开一种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没有街道的社区里,蔚来提供了最专业的「街道眼」,美剧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将成为可能。

  ▍车展史上的首次「新知分享会」由三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

  北京车展期间,蔚来中心还将举办多场 seeds 分享会,扫描上方二维码了解更多信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你为什么不认识你的邻居|大象公会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