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好些基督徒在认真省察自己的属灵光景后,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表示不满。所谓不满,是在用神的话语进行属灵衡量后所产生挫败感与愧疚感的交集。
2、信主多年,还是会情绪失控迁怒家人或者陷入抑郁的泥潭边缘。这是自己内心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3、灵修停留于维持状态,勉强完成每日的读经量,祷告也没有警醒投入。这是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
显然,这不是正常的属灵光景。于是,我们就开始怀念遥远的初代教会生活,因为印象中那时人人都火热追求,个个都敬虔爱主。何其美好!无疑,这与当时的生活形态有密切的关系。笔者曾亲耳听见内地的同工问一位属灵前辈,有没有可能小范围恢复当年山东耶稣家庭那样凡物公用的生活?老前辈微笑摇头。
真正蒙福的生活一定是合神心意的生活。问题是,其核心是什么?怎样进入这样的生活呢?我们需要从神的话语中得到光照与带领。
经文:“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赞美神,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使徒行传 2:41-47
在五旬节圣灵降下充满,教会正式建立后,使徒就势进行了第一场布道会。效果非常之好,当场就有五千人悔改信主。徒2章。然后,他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形态。
信仰一定会反映在具体生活中。显然,存在着不一样的生活。在世人的印象中,道教徒的生活恬淡宁静,穆斯林严谨据守,佛教徒喜欢烧香放生,基督徒则每天读经唱诗。这是大致的印象,虽属浮光掠影,却也有其事实根据。基督徒是要每日读经灵修,唱诗赞美。但是否仅限于此呢?仅此能否为主做美好的见证呢?我们要本于圣经反思与省察。
一,初代教会的生活表现:
1.刚信主的弟兄姊妹心志坚定。在反对的环境中愿意“受洗”,然后“恒心”遵行神的旨意,“恒切”,“存诚实的心”表明他们为道迫切,忠心爱主。
2.愿意深入地彼此委身。凡物公用,彼此交接。
3.天天经历主的同在。这从天天擘饼与赞美神可以看到。
4.发生了许多使徒所行的神迹奇事。事实上以前就有。
5.有同心合意祷告。
结果就是:
1.有美好的见证,“得众民的喜爱”。
2.几乎每天都有新增加的会友。“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总结:初代教会的生活诚然是圣洁而蒙福的生活。值得我们羡慕与效法。
二,初代教会蒙福生活的根源:
在不信主的世人看来,徒2章所记载的是不可能持续的宗教性狂欢。后来过来也没有持续做到凡物公用。
区别在于:
1.宗教性是狂热的,深受环境的影响。但这里是因为被神所接纳的喜乐,每个人都甘心情愿。类似结婚盛宴的场景让我们想起路15章老父亲迎接流浪小儿子回家的欢宴。使徒指出:“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藉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藉着他以神为乐。”罗5:10-11
2.宗教的内容事实上一直在不断变化,说明并非基于真理。而初代教会的转变是转瞬之间而且核心得以持久。核心就是敬畏神,以神为中心的敬拜,团契生活与恒切祷告等。
之所以能蒙福是因为他们有:神的同在,神的话语,圣灵的能力。
三,蒙福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门徒之所以能生命焕然一新,过着分别为圣、神所喜悦的生活。不是因为他们的敬虔与热诚。
1.因为神恩典的浇灌,所以不是令自己感到满足或愉悦,而是令神的心感到满足。事情就得以回转与和谐。
2.所有人沐浴在神无限的爱中。先被神所悦纳,被主爱环绕,而后就能接纳、饶恕与关爱。
3.他们有真切的盼望。因有天家可回,所以许多世人看重的东西就得以放下。
总结:所有的表现都是使徒所说的“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的回应。40节
这不是自救,而是对神爱的回应。不是宗教仪轨与约束,而是本于心灵与诚实的真信仰。真信仰不但有力量,而且让人满有平安喜乐。
四,对今日我们的挑战:
我们的问题在于没有洞悉而不是事情存在的本身。简单来说有三个层面:
1、习惯于模仿,停留于表面。就是有样学样,随从教会内人的潮流。
2、满足于陶醉,没有真舍己。在宗教情感中自我陶醉既安全又易得,可惜没有属天的价值,因为既不被神纪念,也不可能因此在真理中扎根成长。
3、喜欢喊口号,而非真付出。真相是希望别人真属灵真摆上,以便于正面地影响自己。没有付出,就没有真知,也不会成长。
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听道而行道,以回应神救赎的大爱:1、为以往的自我为中心与体贴肉体而在主前真诚悔改。
2、多与教会的肢体在一起祷告,平时自己也安排出专门时间来亲近神。
3、立定心志:完全交托,全然顺服。
今日我们不必模仿初代教会生活的外在形态,而是需要探究其本质、抓紧其核心。若倚靠圣灵的大能,就能活出分别为圣、爱人如己、与主同行的生活来。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蒙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