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最近过得还好吗?都没怎么看到你发朋友圈哦。”
好久不联系的朋友杨子给我发来微信,我下意识地退出聊天对话框,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发现上一条朋友圈是3个月前发的,时间真是一晃而过。
我跟杨子说,最近过得挺好的,就是工作忙的时候很忙,熬夜比以往多了。
杨子说:
“那就好,我还以为你最近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呢。”“啊?为什么会这样想?”
“因为过去你经常会在朋友圈分享有趣的点滴,可最近都不见你活跃,就觉得有点反常,所以我才来问问,看你没什么事就好。”
朋友默默的关心总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动,我跟杨子解释,最近工作忙,忙到连朋友圈都没时间看,更别提发朋友圈。
真的是因为忙所以连朋友圈都无心经营吗?其实并不是。至于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最大的原因是浪费时间。
我曾认为,朋友圈是社交的重要工具,好好经营朋友圈才能收获高质量的人脉。
于是,看见大家都在转载一篇文章,我也跟风转发。看见大家都发吃喝玩乐的照片,我也跟风下载了好几个P图软件。看见大家都在抨击某位出轨的明星,我也不甘示弱发表看法。
那时候,就算没认真看完爆文的内容,我还是会转发以证实自己的参与感,就算下午茶的甜点难吃得要命,我还是会找角度给甜点拍照,加上滤镜,并配上两行小清新的文字。
就算并不清楚那位明星出轨的来龙去脉,我还是会随大多数人的意见毫不留情地抨击他的行为。
我越来越发现,朋友圈变成了一个随大流的产物,所谓“经营”,不过是活成千篇一律的模样。
再后来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好好经营朋友圈才能收获高质量的人脉”的看法。
我发现,随大流设计朋友圈的内容,确实能获得好些朋友的点赞和评论,但“点赞之交”更多的是社交生存的重要法则,有多少人已经把“点赞”当作一种条件反射?
有时候情绪低落没忍住在朋友圈发了几句很丧的话,确实希望有人能安慰自己,但真正关心我的人就算不发朋友圈也会来关心我,泛泛之交只会远离这个负能量源头。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想,到底应该怎样发朋友圈?
后来我发现,经营朋友圈面子工程的时间多了,经营生活的耐心少了。我居然要在朋友圈取悦别人,这是多么浪费时间的事情呀!
拍照凹造型要花时间,P图要花时间,构思文字要花时间,回复评论要花时间。发朋友圈只用5分钟,但前后构思准备至少2小时。投入了时间,也不见得能收获高质量的人脉。
看回以前的朋友圈,发现自己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被迫性社交”,也就是说为了在朋友圈刷存在感而活。于是,我尝试好一阵子不发朋友圈,我收获甚多。
一方面,我把更多时间留给经营当下的生活。
我把构思朋友圈该发什么的时间,用在看书打卡中,坚持每天阅读1小时,持续性的输入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把他“浪费”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譬如:在水彩纸上随意涂画,做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睡前写一小段日记,和朋友一起参加徒步活动等等。
当下这些小小的可以确定的幸福碎片,拼凑起来便是我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当你用心追求想要的生活,投入当下的美好时光,你会发现朋友圈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社交载体,生活才是真正的舞台。
另一方面,我更有耐心去经营现有的人脉圈。
“不要回避社交,认识更多人才能获取更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这话说得没错,但也有人曾说过:你单方面认识马云是没用的,要让马云认识你才有用。
过去我总“重量不重质”地去交朋友,跟好几千的朋友都只是浮于表面的交流,根本没有深入的互动,更别提能够达到资源置换的境界。
后来,我清理了许多“僵尸好友”,把社交圈子缩窄,耐心经营那些经得起考验的友谊。我转变了心态,不抱太大目的性跟朋友交心,最后往往能收获前所未有的反馈。
譬如:朋友手头上的项目急需有人帮忙写文案,恰巧写文案是我的强项,我主动协助朋友落实这一块的进度,最后朋友的项目顺利进展。
“耐心且负责。”即使最后我没有收获满意的酬劳,但往后朋友有优质的文案项目都会第一时间给我推荐。
再譬如,朋友需要找一个兼职做海报的设计师,我给他推荐了我的师弟,朋友对他非常满意,以至于后来我遇到困难,朋友会第一时间向我伸出援手。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交朋友一定要用心,比起问别人“你能给我什么资源?”,更应该问自己“我能给对方提供什么支持?”你希望别人成为你的人脉,前提是你是一条高质量的人脉。
真正高质量的人脉圈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也许我的朋友圈只有100个好友,但这100个好友能在最需要的时候主动向我提供支援,进而裂变出无限的资源和契机。
我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了?
因为生活足够精彩,岂能用一条两条朋友圈笼统概括。既然如此,把时间留给生活,去体验更多可能,不是更值得吗?
作者|橙马良
公众号ID:huazhe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