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真的开春了,今天想说一个老话题:关于小镇青年,青春期,还有你已经过去的十七八岁。
原因是《伯德小姐》这部电影:一部讲述小镇女孩的青春片,今年奥斯卡拿了 5 项提名。
我的两个 90 后同事看完,发出了差不多一样的感叹:虽然说是美国的故事,但太有共鸣了,几乎可以代入到身边每一个人。
一边口口声声全是 “我” ,只有我独一无二,一边又渴望关爱,缺乏安全感,被青春期逼迫成人。
我的朋友毒Sir 最近也写了这部电影。你应该认识他的公众号,之前的“毒舌电影”,现在的“Sir电影”。
我特别喜欢他的这句总结:年轻时,你只会觉得三四线的家乡根本配不上自己。
当你真正离开才会发现,日后会一再怀念的,正是你当初拼命想逃离的地方。
逃跑的小镇女孩
作者:早早早、小象
一
《伯德小姐》讲的是普通小镇青年的故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自己。
几乎所有的小镇女孩,青春期都跟主角 Lady Bird 差不多。出生在类似萨克拉门托的小城市,长相不算最出众、成绩和家境都是平平。
她的抱怨也是小镇女孩常见的:嫌镇子太小,嫌妈妈太俗,嫌自家房子太丢人。
自己在大城市的梦想,三四线的家乡根本配不上。
最让我有带入感的还是她怎么称呼自己。
因为讨厌自己的本名,她开始要求别人称呼她为 “Lady Bird”,寓意是飞鸟。“这是我赐予自己的名字。”
用毒 Sir 的话来说,这挺像我们在十七八岁的时候,试图通过网名来证明自己有多么与众不同。
二
十七八岁时,她几乎天天跟爸妈吵架。核心的原因是,她想去纽约,妈妈不让。
家里经济条件差,妈妈希望她去读家附近的加州公立大学。她宁愿自己打工挣钱、申请补助也要去大城市。
“我想去纽约。”
“我怎么养出了一个势利眼:你连驾照都拿不到,更别想什么东海岸!”
胳膊受伤了也并不消停。她把绷带涂成了粉红色,上面写着“去死吧老妈”。
她和母亲因为钱吵起来,直接抓了个本子,说,“给我个数字,等我长大赚了钱还给你们!”
各种大事和小事,都能成为她们之间的引爆点。你为什么不叠衣服,你的鸡蛋为什么没煎熟,你这条裙子颜色太红了……
后来,伯德小姐终于忍不住了:“妈妈,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喜欢我吗?”
妈妈的回答是,我只是希望你成为最好的自己。
Lady Bird 第一次表现得有点脆弱:“如果这已经是最好的我呢?”
你一定也经历过类似的时刻:渴望着别人接受自己,但始终说不出口。
三
电影最后,小镇女孩还是来到了纽约上大学。
妈妈把她送去机场时还在赌气。等她上了飞机之后,自己边开车边大哭。
到了大城市的 Lady Bird 拎着两个大箱子蹦跳着出了地铁,也终于有了人生中第一部手机。
舞会上,别人问起她的名字,她把 “Lady Bird” 换成了本名克里斯汀。
同学问她家在哪里,她开始试着说,自己来自萨克拉门托。
电影最后,克里斯汀在行李箱里发现一封妈妈写的信,是爸爸偷偷放进去的。
她带着宿醉之后花了妆的脸,给妈妈打电话。
“是我,克里斯汀。我很喜欢你们给我取的这个名字。
我挺激动的,我本想和你分享这感受,可是那阵子我们都不说话。
一路看着那些我从小就知道的马路拐角,商店,还有其他我熟悉的地方……
这是对妈妈的真情流露,也是克里斯汀第一次不带自卑地描述自己原本的生活。
我想到自己曾经也抱有幻想,似乎这世上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我:只要我足够努力,我就能把自己完全改造,从此过上完美无瑕的生活。
最后,我还想向你推荐一下毒Sir的公众号:Sir电影。也就是之前的“毒舌电影”。
他们写过很多关于剧集和电影的文章,每篇都是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他们的历史文章你就知道了:推荐了很多会被忽视的好作品,对烂片吐槽特别痛快。强烈推荐你去看看。
希望在向更好的自己奔跑时,我们都不会抛下自己最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