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很美,生活很难。
伊心陪你,纵情向前!
文:娃娃鱼Alicia
同学聚会上,好友Q感叹:这一年的工作有很多委屈,曾经当面被同事言语排挤、曾经一个人扛箱子、搬水果、发礼盒、半夜接员工电话被质问考勤、办晚宴不能坐下吃饭……总之,这一年里多少次我想辞职。
一年总有360多天不想上班,一周总有七八天想要辞职。这可能是现代人的常态了。
仍在读研的我,总爱叮嘱自己:趁现在多读书,因为毕业后读书会是一件奢侈的幸福。
最近,读了一些特别的书,忍不住要和每一位辛苦工作的朋友分享:有这样的好书,会让讨厌工作的你体验一把“爱上工作”的浪漫,而让热爱工作的你更加坚定初心、笃定前行。
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念:“工作福音”。
此观念最先由英国作家兼思想家卡莱尔提出:“这个世界的最新‘福音’是,了解你所要做的工作,并认真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福音”是为了对抗当时英国社会流行的“现金福音”,即“用自由放任、竞争供求关系的哲学来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学”(这难道对当今生活在物质社会的我们没有启示?)。
一经提出后,这个概念得到不少作家和批评家们的积极响应,“工作福音”也就成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核心观念之一。
接下来,就给介绍五本与“工作福音”有关的经典小说噢!听说读完还能治好你“上班像上坟”的工作病,赶紧试一试吧。
①你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建立自豪感
(《米德尔马契》:乔治·艾略特著,项星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关于英国维多利亚文学,很多人都知道曾说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狄更斯,但在不少一流学者眼中乔治·艾略特是比狄更斯更有资格进入“伟大的传统”之列的作家。
《米德尔马契》是乔治·艾略特一生中的巅峰之作,还被誉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中凯莱布·高思以艾略特的父亲为原型,是一个视工作为信仰的人:
“他真正的神是切实有效的计划,准确的工作,以及忠实履行的职责;他的魔鬼是玩忽职守的人。”
“不论他是内阁首相,或者是堆干草的,如果他做不好本位工作,在我眼里都分文不值。”
艾略特在小说中这样评价高思口中的的“工作”:
“很难明白他赋予了它多么重大的意义,他的声调那么独特,充满着热烈的崇敬和宗教的虔诚感,仿佛这个词便是神圣的象征,而那种声调则像金光闪闪的帷幔,衬托在它的周围。”
如果生在当代,高思就是最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导师。他认为年轻人择业需要两个条件:“你得爱你的工作,……另一个条件是……你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建立自豪感。”高思还孜孜不倦地引导弗莱德勤恳工作,使后者从纨绔子弟蜕变成了一个有志向有担当的优质青年。
②爱情会使工作做得更好
(《亚当·比德》:乔治·艾略特著,傅敬民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这是艾略特第一部长篇小说,也可以看做是亚当的创业史——从一个受雇于人的木匠慢慢转型成一个独立经营建筑业的自由职业者。亚当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而“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工作,让他对生活与工作双重的热情和兴趣与日俱增。在亚当眼里,工作不仅可以带来“愉悦”、“自豪感”、“满足感”,而且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闲暇。
“对于亚当来说,一件事情不管多小,能‘做得漂亮’就是一种乐趣。他坐在一块木头上,本子在平板桌上放着,嘴里不时地低声吹着口哨。亚当把头侧向一边,脸上带着隐约可见的满意笑容——也是自豪的微笑。如果亚当喜欢一件‘漂亮活儿’,他也喜欢想到‘这是我做的!’我想,只有那些从没有什么工作可以称之为自己的工作的人,才能免于带有这种人性的弱点。”
亚当还在小说中回答了一个犀利的问题:请问恋爱、婚姻对工作会有影响吗?他霸气回应:要是有,那也是好的影响。生活中多了爱情这种知识,人们会变得更具同情心,工作自然也会更得心应手。
“对我来说,爱情、幸福跟痛苦一样——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能体会他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或者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对他们就会更体贴,更希望去帮助他们。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工作就会做得更好。感情也是一种知识。”
整部小说也可以看做一场“工作‘虐’他千百遍,他待工作如初恋”的感情大戏。从头至尾,亚当对工作矢志不渝,这种敬业精神说真的很难不被感动。
③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乌有乡消息》:威廉·莫里斯著,黄嘉德/包玉珂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作为一部乌托邦空想小说,莫里斯描绘了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的英国——乌有乡(nowhere)。乌有乡人的人生信条就是:“在劳动中休息,工作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工作。”
在莫里斯笔下,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说实话,我觉得她这种打扫工作非常有趣,因为另外还有五个姑娘帮助她,她们在从事这种悠闲的工作时所表现的优雅的体态是值得一看的,她们打扫时的欢乐的谈笑声也是值得一听的(她们打扫的方法是相当科学的)。”
清洁工姑娘打扫卫生时,体态是“优雅的”,谈笑声是“欢乐的”,方法是“科学的”。显然,他对“清洁工”这份工作是崇敬的。如果人人都以崇敬的心情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工作,想必乌有乡也不会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④最好的同事关系就是一起努力工作
(《好伙伴》:普里斯特利著,郑大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这本小说可谓是对理想同事关系的一次探索。同事之间如何才能成为好伙伴呢?答案就是:“一起努力地工作。”
小说中乔利芬特和苏茜之间闹过别扭,又言归于好:
“我们现在又是好朋友了吧?”他问道。
“当然是,”她答道。“我们相互还不十分了解,不是吗?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准备在一起努力地工作。”
想象一下,小说中对待工作如痴如醉的奥克劳依特就是你的同事:“你几乎不能把它称为工作;它就像一种业余爱好;你只能称它为令人愉快的、梦幻般的工作境界”,此时的你会不会更有工作的动力了呢?
⑤理想工作不在别处
(《新格拉布街》:乔治·吉辛著,叶冬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最后一本书来自吉辛的《新格拉布街》,英国历史上描述文人生活最好的小说。也许你是一名会计,却一心想要成为职业作家,也许你是一名程序员,却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演员,那么读这本书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写作曾是多少人梦想中的职业,但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一段段来自穷酸文人的牢骚与自白。
“真希望我能够有一个职业,一种随便我心情怎样不好都能够去做的职业,我真愿意拼了命去干,决不让你缺少了你需要的一切。然而,现在我偏偏要靠我的头脑生活;但是他的思想枯竭了,它的力量耗尽了。我多么羡慕那些一个个每天早晨去上班的小职员啊!工作有人给他们分配好;做的时候谈不上什么心绪和感情;他们只管干活就完了,一到黄昏,挣到一天的工资,他们就可以随意休息,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一定要专靠写作维持生活,这是多么疯狂的主意啊!就没想到,任何时刻,一件最琐碎的、偶然的事,也可以使你接连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没法工资。真的,那是一件没法宽恕的罪恶!使艺术变成了一件买卖!偏要去尝试这样愚笨透顶的事,我这是活该啊!”
有人说,这本小说之所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因为今天的我们仍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理想工作不在别处,工作上的挫败感也不是辞职就能解决的。
读《新格拉布街》,换来的是一场自省。
自己具备去追逐真正热爱的工作的实力了吗?自己的爱好是否足以支撑起自己的生活了呢?相信经过这些思考后,你能做出更为成熟的决定。
总之,热爱工作,活在当下。
--END--
看到伊心分享的这篇文章,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也想开始读书了呢?
为了陪大家一起读书,伊心第二次开启了读书课程,每周用20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解读一本书。
只需要抽出20分钟,即使你没有好的读书环境,也可以和伊心一起养成每周阅读一本书的好习惯。
每周四一节课,我们一起用读书来开启自律旅程吧!
作者:娃娃鱼Alicia,英美文学硕士在读,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用60天环游欧洲,目前足迹遍布20国50余座城市,微信公众号:伊心(yixintong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