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休息的间隙,好友A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撇撇嘴,很无奈地说:“我就说我不适合拍照了,我不上相,怎么拍都不好看。”
好友B很实诚地说了句:“会吗?我觉得照片和本人没差啊……”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拿到自己的照片时都有着和A一样的反应,我也经常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照片抱怨说:“哎,我怎么一点也不上相。”
因为它的潜台词是:我长得挺好看的,但照片却没有把我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事实上,照片本来反映的就是我们自己,认为自己不上相的人其实本来就和照片上一样丑却不自知。
比如,酒驾屡禁不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开车的人大多过于自信,总是认为别人酒驾可能会出车祸,但自己喝了酒以后却是可以控制的。
《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的作者奚恺元曾经对上海的一批已婚女性做过一个调查,让她们估计上海已婚男性至少有过一次外遇经历的人比例是多少。
结果发现,受试者的估计有高有低,高的估计90%,低的估计20%,而平均估计的结果都超过了50%,也就是说,平均来看,她们认为一半以上的已婚男士起码有过一次外遇经历。
而当作者问到她们自己的丈夫有外遇的可能性时,她们都一口否认,认为自己的丈夫不可能有这种可能性。
可是,怎么可能有外遇的都是别人的丈夫,唯独自己的丈夫没有呢?
02
原因一般来说有三个:
①证实偏见
证实偏见指的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自己一致的意见和证据的行为。
比如你是梅西的球迷,喜欢他的比赛,那么你肯定会对他未来某次比赛的表现充满信心。
就算他哪次比赛失了手,你也能找到各种各样为他辩护的理由,一厢情愿地认定梅西的下一场表现一定非常出色。
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或者说只关注和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而不关注也不收集和自己的观点相抵触的证据,就是所谓的证实偏见,它的一个后果就是过于自信。
②生理因素
证实性偏见属于判断上的偏差,也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现象,而生理上的原因有时也会导致过于自信。
比如,人们在成功的时候常常会产生飘飘然的感觉, 这并不仅仅是认知上的一种状态,也有其生理基础:人的身体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后,会产生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就会让人感到喜悦兴奋,从而导致过于自信。
《制胜决策力》一书的作者拉索和休梅克指出,有经验的桥牌选手叫牌的时候比较有把握,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及对手的出牌情况。
而比较缺乏经验的人常常就难以赢得自己觉得可以赢的牌局,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
缺乏对未知事物的预见,是造成过于自信的第三个原因。
因为很难想象事情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就会对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将来可能的发展过于自信。
“过于自信”的心理还常常被有经验的商家利用。
比如,在美国买一台打印机,原价是80美元,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当场打折,享受5%的折扣,只要支付76美元;
二是邮购返券,在购买后3个月内将相关凭证寄到公司,可以得到25%的折扣,即得到20美元的现金返还,这20美元会以支票的形式寄回给消费者,最终只需花费60美元。
如果你有这两个选择,你会选择哪种折扣?
普通人多会选择第二种,因为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折扣。
但是,对于商家而言,能让人他们赚更多钱的恰恰也是第二种。
第二种折扣看似少赚20美元,但真正会在买了打印机后把凭证寄回的人少之又少。
有数据显示,面对这类20元上下的优惠,真的会在购买后把凭证寄回给商家的顾客大概只有7%左右。
由于过于自信,人们缺乏对未知事物的预见性,每个人在购买时都以为自己一定会把凭证寄到公司,但大多数人买了以后很快就忘记了。
因此,如果不想落入营销圈套,就应该在购物时保持足够的清醒,多问几个为什么。
03
过于自信就一定不好吗?也不尽然。
首先,过于自信能使人变得乐观。
想想看,“自己本来就丑”和“自己只是不上相”哪一种说法更能让你感觉好点呢?
显然,承认自己不上相让人感觉不那么沮丧,这种自欺欺人的莫名快乐,能够让我们一直活在沾沾自喜、乐陶陶的状态中。
不仅如此,过于自信的人还可以用这种乐观的情感感染他人。有研究就发现,由于过于自信的人容易激励和鼓舞别人,因此员工比较喜欢跟随过于自信的领导。
其次,过于自信往往会产生“自我实预言”。
如果我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错,善于学习,这种心理暗示也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实现目标,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指引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表现得出色。
精读君在《成长词典》的词条《374:心理暗示》中提到,世界上最能驱动一个人的并不是由上而下的命令,而是由内而外的暗示。
当然,过于自信的有好的一面,也必然有其弊端。
行为经济学家提出的“规划的误区”就是过于自信的一个典型表现。
澳大利亚在1957年对悉尼歌剧院的规划是于1963年完工,预算是700万美元。
但是,悉尼歌剧院的建设却一直拖到1973年才完工,最终花费高达1.02亿美元。
据说,有对夫妇本打算在悉尼歌剧院完工的时候结婚,但是等到它真正完工的时候这对夫妇已经离婚了。
这就是过于自信带来的规划失误。
因此,“过于自信”的问题我们要辩证地来看,我们在鼓舞士气、鼓舞斗志的时候,应该充分自信;而在具体行事时,就应该谨慎而有自知之明,做好充分的准备。
《别做正常的傻瓜》一书中提到,证实偏见是我们过于自信的最主要原因,避免这种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证伪检验。
比如,你想入手一辆兰博基尼,你去问那些买了兰博基尼的人,他们会告诉你这辆车好在哪,你也会越来越相信兰博基尼真的很好,这是证实检验。
虽然这些信息对你很有帮助,但你还应该去问问那些可以买兰博基尼却没有买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不买这辆车的原因,从他们口中你可以知道兰博基尼的不足,这就是证伪检验。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再正常的人都存在“过于自信”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理性人都会犯的欠理性的错误。
人们做出的这种背离理性的决定,并不是出于心血来潮而随意做出的决定,而是一种规律性的行为。
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误区,少一些想当然,多几分理性,就能成为“少数的聪明人”。
参考书籍:奚恺元 《别做正常的傻瓜》
飞小白的更多文章,请点击:
真正优秀的人,大多不合群
情商低的人,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你是终身成长者吗?
为什么每天,一定要写点什么?
你把人生当短跑,还是马拉松?
精读君是2.5阶行动者,你是几阶?
这400个让你更聪明的概念,你掌握了几个?
留言有礼
今天点赞数第1名的留言,精读君赠送《成长词典》1个月使用权益(不重复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