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大的备胎
这几天,到处在热议“老漂族”的话题,翻看了下才知道,这是源自周一淘票票微博发的一个视频《23:25的闹钟》,里面记录了一个北京老漂的一天,一下子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窝,讨论随之而起。
63岁的张燕,来北京三年了。儿子儿媳上班,她帮忙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接孙子上下学。
老人的一天,是从早上6:30开始的,一直到深夜23:25,才从繁重的家务中抽出身来,给远在老家的老伴儿打个电话。
这一天是忙碌的,也是孤独的。但对于老人而言,只要能每天看到儿子和孙子,尽力帮孩子分担一点,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在张燕阿姨身上,我看到了许多老人的缩影。
他们在原本应当颐养天年、老有所乐的年龄,忍受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告别故乡和老伴,独自来到大城市,帮忙操持家务,帮忙照顾孙儿。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老漂族”。
截至目前,中国的“老漂族”一共有1800万。
他们毫不起眼,他们缺乏关注,他们沉默无声,他们,是我们的爸妈。
婆婆去年给我们带过孩子。
等我们去了上班,她要独自买菜做饭、收拾房间、照顾孩子,一直忙碌到晚上,我们下班回家了,她才有休息的时间。
我的性格很活泼,但凡有时间,都会跟婆婆聊会儿天。但即便这样,我还是能察觉,老人是孤独的。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我和老公为了一个网站的验证码争辩了起来,婆婆坐在一旁,一脸地茫然。
她既不知道什么是网站,又不知道什么是验证码。
我们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老,站在新旧时代的两端,面前是一道巨大的鸿沟,难以跨越,甚至不可遥望。
母亲还像儿时那样,随手推门进她的房间,这简直令她苦恼万分。
在育儿方面,新旧的观念冲突尤其厉害,她坚持给孩子睡婴儿床,母亲却总要抱着孩子睡。她严格按照营养师嘱咐科学喂养,母亲却在孩子的粥里偷偷放盐……
“妈妈还是那个妈妈,我也还是那个我,可我就是能明显感觉,我们中间,隔了二十年……”朋友无奈地说。
几次沟通后,朋友的母亲变得小心翼翼,就连每餐的菜式,都要征求她的意见。
年轻人聊天,她再也搭不上话,于是她越来越沉默,孤独得像一个影子。
朋友说:“我能感觉到事情办砸了,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或许,这就是很多家庭的苦恼——我们原想接父母到大城市安享晚年,但最后才发现,来到大城市的爸妈,更像我们的免费“保姆”。
白天,我们上班,他们要面对繁重的家务。
晚上,我们下班,他们要面对彼此隔阂的孤独。
上班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老人二话不说就来了。
谁都有自己的艰辛和不易,而父母,永远在分担我们的艰辛和不易。
像视频里的张燕阿姨,也像我的婆婆,她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子孙,孩子大了,就带孙子,儿孙们都过得开心,就是她们的所有梦想。
父母子女之间的理解,似乎永远是一件奢侈的事,尤其对于“老漂族”而言,朝夕相处更是会加倍放大了代沟。
而我越来越发现,在日益加深的亲子鸿沟面前,更为自私和固执的人,是身为子女的我们。
我们从未尝过饥荒的滋味,所以无法理解,老人为什么总把剩饭剩菜留到隔夜。
我们学过基础的生理学科,所以总是嘲笑,爸妈为什么又在朋友圈发了荒诞的养生学。
我们新潮,我们时髦,是因为有人用一生的血汗,给了我们一张通往大世界的门票。而他们,没有这种幸运。
有人教过我们,却从未有人教过他们。
孩子不耐烦地道:“我已经告诉你很多次了,这是乌鸦!”
“今天儿子刚好满3岁,他会笑,能跑来跑去的,公园里有只乌鸦在叫唤,他问我:父亲,那是什么?我就告诉他说,那是一只乌鸦。
他又再次问相同的问题,一直问了23遍,我回答了他23遍,并抱起他,亲了亲他,我们都笑了起来,后来他笑累了,我就抱着他回家了……”
你看,子女爱父母,远胜不过父母爱子女。
如果你的家中,此刻正有一个“老漂族”,请在衣食住行的照顾外,多给他理解和陪伴。
他做菜老是忘了放盐,拜托笑着提醒,不要责怪。
他也有寂寞和孤独的时刻,拜托跟他聊会儿天,别给他一个沉默的晚年。
因为我们,也终有一天,会变成老去的爸妈。
.▼.
作者简介
甘北,文艺女青年,我有一间大房子,活够了就去死。我还有一个公众号,写男欢女爱,也写世情冷暖,欢迎你来做客。微博:甘北Lily,个人公众号:甘北(ID:ganbei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