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21:21分 在睡前树洞
他一边叫嚣“老子要的就是脸”“我就是要把你的脸打干净”,一边逼着女人下跪。
甚至面对男方砸过来的“凶器”,也只是用手臂挡了几下。在被砸了几次后,她痛苦地蹲在了地上。
事后查明二人是夫妻关系,丈夫有家暴习惯,妻子身患重病,做过两次手术,对男方百般忍让。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反抗,她说为了孩子,不能离婚,反正自己也活不久了。
☊
阿米尔·汗新作《神秘巨星》里对家暴男描摹得很细致:丈夫随时随地处于低气压状态,一丁点过错都能成为其殴打妻子的理由。
一旦他发怒,不论妻子说什么、做什么都只会更激怒他而已。
就连做的菜淡了点、忘记帮他收行李、没及时烧水,都能得到一顿不明不白的毒打。
这种事不只出现在电影里,家暴在生活中也真的是非常普遍,可大多数受害者最终趋向的结果都是一个词——“原谅”。
因为物质和精神都依附另一个人,缺少独立的能力和果敢的勇气,不光家人、朋友劝你原谅,连你自己都不停自我劝说:与其折腾到最后一无所有,不如一开始选择原谅。
长期受虐的女性,往往是各种落后观念的受害者。她们认为男尊女卑、家暴是家务事、家丑不可外扬、离婚不光彩等等,将“忍受”作为自己唯一的宿命。
前有杭州年薪200万的女高管,她就被会散打的丈夫家暴了十年。
我有个朋友被老公打了好几次,身边人都劝她赶快离婚,但她也始终无所作为。
☊
我们总以为受害者离开施暴者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真相却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即使在法制相对完善,民众对家暴认知更健全的美国,家暴受害者往往需要离家出走七次,才能真正下定决心离开施暴者。
所以不要问:“你为什么不离开?”
而是应该问:“怎样才能帮到你?”
真的希望社会、组织和个人,能够不带偏见的尽力提供救助资源,让受害者拥有希望,并且在她们决定纵身一跳逃离的时候,接住她们。
就像《无问西东》说的那样:“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
如果逃出一个小家,整个社会对受害者却没有足够的包容与理解,不能给单亲妈妈一片立足之地。
所谓的“离开”,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失败结局,那才是最悲哀的“无处可逃”。
不过,希望总还是在。第一部反家暴法已经实施了,迟到总比永远不到好。
1.别与有暴力倾向的人走得太近;
-END-
作者:何大兴,一个内心很污的真诚美少女,擅长写犀利又走心的文字。公众号搜索「睡前树洞」(ID:shudong0571)。
睡前树洞
Live for yourself
▼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