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杨小米1988
刘先生正在追《最强大脑》,我陪着他看了一期。就一个感觉,这些人太牛了,智商太高了,至于为什么这么牛,我不知道。因为这些题目,我基本上一个都没有看懂。
我除了看选手的状态、颜值、这个人从小到大获得了多少奖,再加上看看热闹,基本上就没啥了,也没有追下去的欲望。
我和刘先生交流,他看懂了,有些他会做,但需要更长时间,有些不会做。
最近,《歌手》又开始了,结石姐一来就拿了三连冠,我也感觉她唱的真好。
很多人唱着很吃力的歌曲,她就那么轻松完成了,而且舞台表现力很强,至于她唱歌到底好在哪里?我真不知道。
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在同一水平上是很难对话的。因为思考问题的方式、关注的点不一样。而站在一个更高水平的人往下看,基本上是碾压状态。
不在同一水平上,很难对话
3年前,我认识了一个老师,特别厉害,但脾气挺大的。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一开始他很耐心,后来,他直接说:“我建议你先去看看xx书,补充一些基础知识。”
一开始,我觉得这老师真不友善,但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才发现我问的问题好白痴,百度就知道了,这不是浪费人家的时间吗?
从这之后,我去参加活动,和人交流,都会提前做很多功课,把背景知识搞清楚。
如果有人问我那种一看就没有经过思考,随口问的问题,以前我碍于面子会耐心回答。现在,我也告诉他去哪里可以找到这个答案,而不是直接解答。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如此,要么专业水平上能够对话,要么思维高度上可以对话。
如果两个人相差太大,是很难好好交流的,除非一方很擅长倾听和提问,或是一方比较有耐心。
最怕,一方进步太快
作为观众,看一个节目能不能欣赏这倒没啥。这点对于不熟悉的人影响也有限,大不了不来往了。
这点对于夫妻、亲人、朋友影响比较大,一个人进步太快,一个人止步不前,就容易在交流上出问题。明明感情都在,就是越走越远,渐渐没什么话题可谈了。
伴侣也好,情侣也罢,大家在同一个水平时,还能好好相处,就怕另一方进步太快,一方止步不前,不能好好说话了。
我们要想好好在一起的时间更久一些,真的需要共同成长。
当你的朋友开始进步,远离你时,不妨反思一下,你是想要维持现状,接受越走越远的现实,还是和他共同进步,一起走下去?
我一直认为只有在某个领域深耕的人,才懂得做事情的不容易,并迁移到其它领域。
就拿写作来讲,虽然自己水平不算高,但是因为长期写作,时间久了,给我一篇稿子,我很容易看出问题在哪里,应该如何修改。
真让我自己写,不一定能写出更高水平的文章,但最起码的判断力有了。
在去年11月份,我去参加一个线下课程,学费不便宜,老师用了大篇幅吹嘘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说自己如何牛。
她对我们微信公众号做到几十万粉的人很不屑,她说要是自己去做,也很容易做出来一个几十万量级的号,只是我们比较幸运,赶上了微信红利期。
这样说话一看就不是很专业,她不知道做号要付出什么,只是这个付出看起来性价比高而已。
但我也经常听到开始写作的人给我留言:只有自己开始写时,才明白坚持的不容易。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给别人提建议。别人不问你建议时,不要指手画脚。很多问题,别人早就思考过了,只是没有解决,或者解决了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
我们听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自己也一知半解,还总喜欢谈很大的方向,却不知道具体如何做。
在你的专业领域,你能够看到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这种建议可以提。如果是为了显示自己厉害,大谈特谈很多自己感悟的东西,那还是算了。
我一直喜欢和做实事的人打交道,只有做事情的人,才明白做事的不易。
他们更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知道别人厉害在哪里,更容易谈成合作。
所以,我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找到一个领域,坚持至少3-5年,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有了基础后,再想着换方向。
一个从来没有做成一件事情的人,是不知道别人为什么厉害的。
交朋友或选择另一半也是,一定要选择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或学业上出色的人,聚焦于做事的人,才能够更理解别人。
作为一个电视节目的观众,我对自己要求很低,但作为一个生活的观众,我要求自己在不擅长的领域多为别人鼓掌,不一定专业性有多强,但要能理解他们的专注、认真和精益求精;而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一定要不断的学习和打磨,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极致。
- END -
▼
听说,你很着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