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
日期:2018-01-29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

  两则故事

  讲两个有点意思小故事

  家里有个亲戚,姑且称之为吴小姐吧。吴小姐跟我一样,都是80后。她初中没上完就辍学了,辍学的原因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太贪玩,不去学校上课,就辍学了。

  后来就浪迹江湖,亲戚朋友们给她介绍过无数的工作,她基本上没有干超过一个月的。我爸妈都给她介绍过好几次工作,基本上都是去几天就不去了。还有一次是去了一次就不去了。

  后来她年龄渐长,结婚生子,丈夫也挣不着什么钱,所以日子过得很窘迫。15年年底的时候,我奶奶去世,我从北京赶回重庆。守灵的那晚,吴小姐跟我说:“我从小学习不努力,现在没本事,以后你要多帮帮我啊。”

  我不置可否

  后来每次见到我,她就要向我诉说她自己的生活多窘迫。我记得有一次,她在说完准备买iphone和浪琴表的计划后,再一次诉苦。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给她说:“你现在年纪也大了,当妈妈了,也成熟了,应该学会承担起责任了。现在好胳膊好腿的,应该去打个工啊,多挣点钱补贴家用。”

  她说:“可是我去打工女儿怎么办啊?还不是怪我妈不靠谱,我没办法把女儿托管给我妈帮忙照料。”

  我:“你要实在不放心女儿,一定要带在身边,那你找点力所能及的小生意来做吧。”

  她又说:“做生意没本钱呀,我爸又挣不着钱,给不了我本钱。”

  我:“也不是所以生意都需要很大的本钱,有些生意启动资金要求也不高。”

  她说:“那你帮我找找这种项目吧,找到了介绍给我。”

  那天跟她没聊太多,因为每当我提出一个建设性的建议,吴小姐就会把责任推给除她之外的其他人。

  许多人看到这里,大概以为会有转折了吧。以为吴小姐的命运应该会因为什么偶然事件发生奇妙的转折吧,可是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残酷绝望得多。

  直到今天,她还是没有上班,依旧过着窘迫的生活。

  接下来讲第二个小故事。

  前两天,有个朋友给我说,他非常想去某一家公司工作,让我帮他把一下简历的关。

  我说好,你发我看看吧。

  于是他把简历发给我了。

  我看了一下,简历确实做得非常粗糙,好像58同城上招切菜墩子会收到的简历。于是我给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特意嘱咐:在网上找一些优质的简历模版,对照着好好改一下。

  过了一会儿,他说改好了,把改过的简历发我了。

  我打开简历看了一下,新的简历,除了格式略有变化之外,实质内容也就改了几行字,依然非常粗糙,依然像切菜墩子写的简历。明显也没参考过什么简历模版,就是凭自己感觉随便改了一下。

  说实话,我挺生气的。

  因为我是认认真真地给他提修改意见,他却一点不认真,做的事情全是在敷衍我,可是敷衍我完全有意义呀。我们处理简历这件事情的目的,是要帮助他去找到一份他想要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都不认真,那旁边的人再怎么帮也是无用的。

  后来我说了这位朋友几句,第二天他认真又改了半天,再发我看时,简历已经改得很不错了。

  其实讲上面这两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很多人的问题,看起来是技巧方法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是态度问题。很多人对待自己的人生事业、目标,真的不够认真和努力。

  这些年,我也逐渐发现让我有点可悲事实:写这么多文章营销也好,创业也好,职场也好,能力成长也好,讲的其实是方法居多,但是这只能真正帮助到一部分人。

  能帮到哪一些人呢?

  就是态度积极,但是找不到方法的人。

  但是更多的人,其实不是方法有问题,而是态度有问题。但是我们假装没问题,假装在认真,假装在做事日复一日的机械式的度过每一天。

  有句话叫做: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其实,我们需要叫醒的,是那个装睡的自己。

  内控型 vs外控型

  我在读研究生时,上过一门管理学的课程老师讲到两种人格类型——“自控型”(internals)和“外控型”(externals)。

  “自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自己,“外控型”的人相信结果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

  这两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十分常见的。

  面对同一件事,“自控型”和“外控型”的人看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考试考得不好,“自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没有发挥好,“外控型”的人会觉得是这次题出得太难了。

  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控型”比“外控型”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比如前文所说的亲戚吴小姐,是典型的“外控型”,她会把一切的不如意,不管是不去工作,亦或是找不到好的生意项目,归咎于外部原因,即“母亲不靠谱,没办法帮忙带孩子”,以及“父亲不赞助自己做生意的本钱”。

  而内控型的人不会这么想,他们会找方法而不是关注问题和责任本身。比如“跟母亲沟通带孩子一事”,或者“寻找资金门槛低的小生意项目”。

  就像同样是被女孩子甩,“自控型”的人会认为是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努力;“外控型”的人会认为是女孩子太拜金、太物质

  前两天跟一个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吃饭,聊起我一路以来的经历,从学校、到职场、再到创业,一直都很优秀。他评价了一句“优秀是一种习惯。”

  别人夸我我总觉得是恭维,后来回家后我仔细想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你总是以一个相对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就能一步一步变得更好;如果你对于自己做人做事都没什么要求,或者停留在一个很低的评价标准,那现状只会越来越差。

  为了避免这篇文章被人说成是励志鸡汤文,最后我再补充两个小工具吧。帮助大家在做人做事时,都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能有一个高的标准,能真正的实现自我驱动。

  1

  换位评价

  很多人做事情,做了也就做了,不仅不反思和改进,甚至对于自己做得好不好都不知道。

  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对自己做事的结果有一个评价。

  比如你修改了简历准备投递,你开了个餐馆准备揽客,你应该对你的简历吸引力和餐馆吸引力有一个基础评价。

  那么如何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呢?

  方法很简单——换位思考

  比如我问前文所讲的那位找我改简历的朋友,他如果改完简历想一想:“如果你是HR,看到这样的简历,你会眼前一亮,让这位应聘者过来面试吗?”

  也许他就不会这么仓促敷衍了。

  所以大家做事情,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要求,至少要做到基本满意吧。怎么衡量“基本满意”的程度呢?

  你需要换位思考一下:

  你改简历,至少要改到你认为面试官眼前一亮的程度;

  你开餐馆,打磨菜品、服务、环境,至少要打磨到“你如果是食客,也会有兴趣来光顾”的程度;

  做营销也是这样的,你把方案做出来,应该起码评价一下“如果你是目标用户,看到这种营销方式会觉得有吸引力吗?”

  像我每次写文章,写完后我都会反复修改。因为我会假想自己是普通读者,在浩瀚的信息资讯中读到这样一篇文章,读完有没有启发感?有没有趣味性?有没有收获

  所以我文章写得一直很慢,一周一篇,其实不是写得慢,而是改得慢。自媒体江湖淘汰了一波又一波人,我却还屹立至今。

  考虑到你在换位思考时,多少也会有保护自己的倾向,对自己对方案打分一般偏高;所以如果你连“换位评价”这关都过不去,那就先不要把你的方案、产品模式拿出来了吧,先做到自己满意再说。

  2

  动员

  军队会在战前做内部动员。

  球队在重要比赛前也会开动员会。

  美国总统大选前,候选人也会在电视网络上动员选民到现场去投票。

  就连发廊的小哥小妹在每天营业前,也会在店长的带领下跳跳操,喊一喊口号。

  “动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统一行动者的思想,提高士气,提高执行力。但是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团队执行重要任务前,其实是缺少“动员”环节的。领导可能就开个会,说一下事情,分配一下任务。最终事情失败,往往不是策略不对,而是参与者的思想并没有统一,行动的积极性也没被调动起来,计划没有被有效贯彻。

  同样的道理,对我们个人而言,自我动员也是十分重要的。

  当我们树立了一个目标,面临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也需要“自我动员”。

  我们在“理性层面”上虽然知道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如果无法在“感性”的层面上调动自己,这件事也很难做得好。

  所以如果我们真想做成一件事,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要做好“自我动员”。

  方法很多:冥想、自我暗示、跟成功者交谈、想想失败的后果、给自己写小便签,方法不一而足

  不管你要减肥,升职加薪,创业,做副业,还是娶个漂亮老婆,在你为这些目标奋斗之前,记得做好自我动员,调动起自己的情绪

  结语

  看过尔冬升的一部电影《我是路人甲》,讲的是一群混迹于横店影视圈底层的群众演员的生活。其中有一个场景印象深刻:一个很鸡贼的群众演员,一到电影开拍,就偷偷找个房间去睡觉,也不要参加拍摄,等到当天收工,他也睡醒了,直接去领酬劳。

  当他洋洋得意地向其他人炫耀这一诀窍时,有个人站出来说他:“要是想睡觉的话,为什么不回家睡。我这么辛苦的跑到横店来当群众演员,不是为了找个地方睡觉。”

  我觉得这句话其实适用于我们很多人。我们做事的时候,很像那个一到拍戏就偷懒睡觉的群众演员,这种做法看似能节约一时的心力,获得短暂轻松,但是真的违背了我们的初衷,还不如不做呢。

  你永远叫不醒那个装睡的人,但也许你能叫醒装睡的自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