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喜欢上了旅行青蛙。但是这个游戏到底说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表面是一个单纯治愈的童话,所以只有“回家”、“旅行”这么简单?
我随手一搜就发现,好多网友也在网上提出质疑,激辩旅行青蛙之终极玄学,比如:
为什么主角是一只青蛙?
为什么明明房子里还住着你,却只有一张床?
为什么青蛙独自出门旅行,寄回的照片却仿佛有人在给他“抓拍”?
问答社区上关于旅行青蛙的讨论
在网络上,已经有不少大神针对上面这些问题提出了种种理论解释。如果结合在一起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貌似“小清新”设定的游戏后面,有一个让人细思恐极的故事……
1.为什么偏偏是一只蛙?
你家蛙的前身可能是日本妖怪“河童”
河童披上蛙皮,让人细思极恐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制作方将游戏主角设定为一只短腿青蛙?
第一,科学角度来看,青蛙没有旅行的习性,蛙的记忆也很差,要总是记得回家的路,太挑战常识。
第二,这种滑溜溜冰冰凉的冷血动物,也不是什么自带好感的物种。
所以啊,网友就开始考证,你养的蛙可能不是真蛙,而是长得像蛙的日本妖怪“河童”……
悟空问答网友@音乐极客
@音乐极客:旅蛙可能就是河童。
河童是日本神话中的两栖妖怪,有青蛙的四肢,很多人相信河童的存在。
传说河童活跃在日本九州,也叫“河殿下”或“旅之人”,这暗示它们外来者(渡来人)的身份。这一点,和旅行青蛙的特性是不是很接近?
比如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河童》,用以一个狂人的视角,在河童国和人类社会穿梭,看到了很多奇怪的河童,最后被抓进了精神病院。小说中多处提到河童与青蛙,比如在讨论日本诗句时认为把“青蛙”改作“河童”,将会“更加光怪陆离”。
这些,都冥冥中暗示着“青蛙”和“河童”的联系。
《河童》是一部在日本影响非常大的小说,而这部小说的一开头是这样的:“三年前的夏天,我和旁人一样背起背囊,从上高地的温泉旅馆出发,打算攀登穗高山。你们也知道,要上穗高山,只有沿着梓川逆流而上。我以前还攀登过枪岳峰呢,穗高山自不在话下了。所以我连个向导也没带,就向晓雾弥漫的梓川峡谷爬去。”
因为对外号称进入了“河童国”而被认为是“狂人”的故事主角,和我们游戏的主角一样,也是一位孤独的旅行者。
还有@REV的汤同学提供了另一条线索,这只蛙可能来自日本的四国或中国地区(注:日文中国地区,平假名ちゅうごくちほう,位于日本本州岛西部)。
如果你手上攒了足够多旅蛙寄回的照片,会发现它几乎游遍日本,唯独没有到四国或中国地区。最大的可能,它对这些区域非常熟悉。所以,这只蛙的老家可能是四国或中国地区。
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游戏的主角可能是日本传说中“河童”这一形象的变体。而制作人的设定里,它“旅行”的出发点,可能是在中国、四国地区。实际上,这可能就是“蛙”的家乡。
2.为什么明明房子里还住着你,却只有一张床?
除了“蛙非蛙”这一灵异细节,有些游戏设定也让很多网友不解。
辛苦摘三叶草,给它买吃的,心心念念地惦记它,但蛙却不和自己的“衣食父母”交流……
旅行青蛙游戏界面
@竹林村陈狗剩:我们和蛙绝对不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青蛙的室内起居很诡异!
如果我们真的是青蛙的“衣食父母”,为什么室内一楼只有一张椅子,二楼只有一张床呢?
照理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很亲密,那为什么我们都不能和青蛙对话?而且青蛙在的时候室内灯是亮的,走的时候就灯都灭了。
蛙需要的真的不是你,而是一个全自动三叶草收割机。一个能够受它绝对支配的劳动力。
你以为你每次都为它摘三叶草准备出发的背包,其实只是因为你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你以为你每次在它离开时深情等待一定是真爱,其实只是因为你无法从这片空间中逃离。
说到这里,你还天真地以为,“它”,仅仅是“它”吗?
另外还有@小鸭掌儿快跑说:庭院入口被硕大的岩石和各种植物遮蔽,只有一条窄小路径。这说明青蛙的家相对隐蔽。门口放着信箱,会收到小伙伴的信件。但很奇怪,我们看到的明信片却不是从这里得到的,这些都暗示着我们在这个家没有优势地位。
所以,你和你家蛙绝对不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更别提家人、朋友其它亲密关系……
如果你看过《搏击俱乐部》或者《禁闭岛》这一类的“人格分裂”作品的话,可能就会觉得这样的设定有点熟悉,也有点细思恐极。实际上对于这一切,最合理的一个推测是:
要么,蛙是“我”所构想出来的一个虚拟人格;要么,“我”是游戏里这只蛙所构想出来的虚拟人格。
我们联系之前一个问题上,日本文化中一直有用“河童”来影射人类的传统,那么更有可能的,就是前者。
这样一来,为什么整个房子没有“第二者”存在的迹象,为什么蛙出门旅行的时候从来不带上“我”这个原本应该最亲密的对象,为什么每次蛙旅行的过程,在我们的记忆里都是空白一片。
这些问题都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了:这本来就不是蛙的房间,而是我的房间。
3.蛙的朋友们是从哪来的?
@怡妹说车:我遇到了6个蛙蛙的朋友,蜗牛、蜜蜂、乌龟、蝴蝶、老鼠以及螃蟹(前三个来家里做客,后三个外出旅行遇到)。
悟空问答网友@怡妹说车
你肯定也发现,即便青蛙不在家,蜗牛、蜜蜂、乌龟也到它家做客,而青蛙偶遇蝴蝶、老鼠、螃蟹,几乎都在户外。
问题在于,为什么朋友们是这些动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制作人像传统童话那样搞一些小熊小狗小兔子之类的不好吗?
尽管经过美术处理,蜗牛、蜜蜂、乌龟、老鼠之类的动物看起来也很萌,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在现实中是不太喜欢这些动物的。
@Junji哦吧:蛙都住两层小洋楼,还有小庭院,简直不要太幸福。
而且,这只蛙很有田园生活情趣,屋子是石洞造的,家具都是木质,屋子内还养了花花草草各种盆栽,角落放了两只鱼竿。住得这么惬意,还经常旅游,简直是轻奢版的乡村居士蛙。
“乡村”——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词,看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把上面关于朋友们的疑问串联起来了。蜗牛、蜜蜂、乌龟、老鼠、螃蟹这些动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接触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而居住在乡间的人才有可能经常接触。
再联系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猜想,真正的游戏主角幼年长期生活在乡村,而不管是蛙本身,还是蛙的朋友们,应该都是他儿时记忆在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映射。
再联系“蛙”旅行的区域,游戏主角的乡村家乡,应该就位于日本的四国或者中国区域。
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发现:蛙可能不是真实的存在,而是我们真正游戏主角的想象,游戏主角来自四国、中国的农村,现在独居于自己的家中。下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来了,蛙,真的出去旅行了吗?
4.青蛙真的旅行了吗?
谁在帮它拍精美的游客照?
一只蛙能用光速环游日本?
蛙不在家时,有些小动物经常与蛙出现在照片中,@周波波对蛙的照片相当困惑:是谁在帮青蛙拍照?蛙的行李中并没有相机…而且从拍摄的角度来看,每次都有其他人在给蛙“摆拍”。
是谁呢?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小青蛙带回来的照片拍摄角度看上去很专业,和报刊画册上的宣传照一般无二,比如名古屋城和宇治桥。
名古屋城和宇治桥
不仅是拍照,@小鸭掌儿快跑对于蛙的光速旅行也很困惑:青蛙怎么就用飞速逛遍了大半个日本?
制作团队对游戏的定位是“自由気ままなかえると旅を”,中文意思大概是随意就回家,随意就旅行。从蛙寄回的照片来看,除了四国和中国,其它城市大小景点都有它的足迹,即使日行一城最快也玩一个月吧,除非有超能力……
如果蛙有瞬时移动能力,那么照游戏逻辑,蛙穿梭这么多城市,多次施展超能力,要疯狂吃才能满血复活。但行李只有那么点干粮,它也不拿游戏货币“三叶草”,蛙是怎么长时间在外随意旅行,没钱,还活着回来?
不可思议……
结合前面的推断,蛙是游戏玩家的内心映射,那么最合理的解释是:我们以为蛙在旅游,但它没有真的出门,旅行中的青蛙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所以,我们幻想中的旅行发生时,我们才对旅行的过程一无所知、几乎处于断片状态。
我们只是通过几张明信片来“到达”那些我们所向往的目的地。而这些明信片上的景观,毫无疑问的,是取材自真实的游戏主角“我”在平时读过的杂志或者看到过的广告上的照片。我们只是在想象里,借用了这些素材来完成我们的“想象”。
就像你以为《搏击俱乐部》的泰勒是存在的,到结局才发现,泰勒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杰克的幻觉,是他内心另一个自我在现实中的幻觉……
蛙,是假的;朋友,是假的;旅行,也是假的。
真实的“我”,就自我囚禁在那间只有一张床的房间之内,面对昏暗的灯光,翻看那些永远没有机会去的旅行目的地的宣传广告,回忆起自己幼年身在四国农村时,在田边观察蜗牛、青蛙、田鼠的那段美好时光。
5. 旅蛙到底在讲什么故事?
一切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
青蛙,是你,也是我
聊到这,我们再一起顺着上面的推理,帮大家整理思路。
旅行青蛙
这只青蛙是你,也是我。日本神话中,常有“河童”化成人的桥段。这个游戏之所以流行,因为它就是现代人的内心写照。许多中国年轻人也有类似青蛙的心境,既半封闭着、缺乏安全感,又渴望自由和说走就走的率性。
蛙对于旅行的幻想,正如你向往“诗和远方”。和田园生活相比,城市太嘈杂也人际关系太复杂,它也因此更怀念田园生活。困于现实,蛙只能从报刊画册看世界,理解有限,所以照片是从画报联想。和蛙相似,你总是看得很远,路途难免坎坷。“诗和远方”在没到达之前,都是停留在脑海中的幻象,不够完整。
青蛙看起来有些孤僻,好像“社交宅”的你。看书、写作或削木头,都是青蛙和自己对话的独特方式。好比下班后的你,重重地喘了口气,在外你戴上面具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回到家,飘荡的灵魂仿佛终于回体,就这么静静独处,挺好。
青蛙在小动物身上投射回忆,就像你渴望一段亲密关系。青蛙住在城市中很孤独,可能有轻度的亲密关系恐惧,只好回忆儿时认识的小伙伴,投射在动物身上。你是不是也一样,怀念学生时代的纯真情感?
呼唤蛙回家,也是呼唤自己“回家”。青蛙在日文中写作カエル,与回归かえる同音。 “回归”,不仅是回家,也是精神意义上的“回归自我”。
呼唤蛙回家的同时,你在寻找,也在对“家”重新定义。
可能也在问自己:这城市熙熙攘攘,哪里才是“家”?
不过,就像蛙最后会回家,在形形色色的风景中游走的你,也有机会找到回“家”的路。
一个小游戏,写照的是我们这些被禁锢在大都市的漂泊者,内心向往游戏、向往儿时伙伴般的亲密关系却不可得,只能在想象中,凭借自己的“第二人格”青蛙,来替自己实现这些隐秘的渴望。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这款游戏在中国突然变得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吧……
旅行青蛙,是你的内心投射吗?
点击阅读原文,围观“悟空问答”上的讨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