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阿甘正传》
有人说,食材变了、厨师变了,甚至说水质变了。
有人说,那是因为小时候选择太少、眼界太短浅,现在吃遍大江南北,尝过山珍海味,肯定觉得味道平庸。
其实,是我们把记忆美化了。
在失去日子里,回忆的都是它的好,当你吃到和它相似的食物时总会在心里比较,一场并不公正的较量。
如初恋、初吻。
其实,是我们心态变了。
第一次吃到的时候,心里没有期望,所以好味道是惊喜,知足且幸福。
现在,心态却是“应该”。
一座城市,一种味道。
我是正宗的“北方胃”,所以对上海的甜腻无福消受。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上海,除了人以外,这里有什么会是我想念的?
我不是吃货,但当我回忆一个城市时首先会想到难忘的食物。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把吃和情联系在一起,“妈妈的饺子”、“抓住男人的胃”、“家乡的味道”…
在故乡时,我厌倦了一切味道。
妈妈的饺子、回民小区的串儿、路边的把子肉...每次打开外卖APP时看到周围饭店的名字我就饱了。
而现在我生活在上海。
有时,我会把地址定位在我济南的家,看着周围的饭店回忆它们的美好。
那是我故乡的味道。
每次回济南时,妈妈总会问我到家想吃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饺子。
第二天,第三天…答案都一样。
那是我家的味道。
“嘞是雾都。”(这是雾都)
我在重庆读大学。每次假期回来时总会有人问我,重庆是不是好吃的很多,然后说出来一些我都没听说过得“舌尖店”、“网红店”。
多方打听得知这些店真的很好吃,但是我没去过。
我说过,我不是吃货。“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去吃饭,对我而言,绝无可能。
那重庆什么最好吃?
我们学校中门的“三娃串串香”,无论何时我的答案都是这个。
自从有了大众点评,选饭店好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总有朋友及时打开软件输入:重庆 三娃串串香。
然后一脸狐疑的说:评分不高啊。
庆幸在我去“三娃”前没有大众点评这个鬼东西。只说科技改变生活,没说变好还是变坏是吧?
关于三娃的味道,我看过一条评论让我笑出声来,心里荡漾着四个字:原来如此。
评论说:三娃味道其实一般,在重庆串串界根本数不上,都是被重大的学生捧起来的。
因为,那是我们青春的味道。
关于“吃货”的定义。
后来,我严肃的纠正了他: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你不是吃货,而是饭桶。因为你是爱吃且能吃,而吃货是爱吃且会吃。
有人吃的是味道,而我吃的是感情。
所以,我是“吃情”。
近期文章
畅销书,请让阅读少些“套路”
▲
长按关注,希望我能留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