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肯定和自我赞同,这两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如何真的能够打从内心做到?
举个例子:我到过美国,美国社会是强调人要有自信心,人要积极,人要很有能量、很正面。而中国人的见面语是:“你吃饱了吗?”代表着中国人几千年的辛酸和血泪;美国人的问候语是:“How are you?你好不好?”他们好像一直要觉得自己是很好的,他们整个社会强调的是:“你今天过得好不好?”
在美国的传统里倾向会问候一个人好不好,每个人都要试着把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呈现给社会。他们鼓励小孩子尽量去打棒球,尽量去参加户外活动;他们喜欢开朗活泼、阳光乐观。但是其实这些东西深入心灵的层面,就不一定能够好好地自我面对。
《个人实相本质》一书里,我的老师赛斯举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例子奥古斯丁1与奥古斯丁2,所有周遭的朋友鼓励奥古斯丁不要想太多,去外面结交朋友,去打打棒球,去参加学校的篮球队,永远鼓励他外向、活泼、开朗。可是明明奥古斯丁内心的自卑、恐惧没有处理,内心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力量,很自卑,没办法面对外界种种问题与挑战。所以奥古斯丁其实没有做到真正的自我肯定、自我赞同与自我接纳。
如果你问我:“许医师,在身心灵里自我整合与自我探索,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最重要的是自我肯定与自我赞同,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赞同!”
比如我们常说的同理心,同理心就是经常希望别人真正了解我们,别人站在我们这边。举个例子:父母吵架,之后会很无聊地问孩子:“你觉得爸爸对还是妈妈对?你比较喜欢爸爸还是妈妈?”现在的小朋友也很聪明,从吃奶的时候起就会奶声奶气地说:“两个都喜欢!”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在自己这一边。比如你跟同事吵完架,后来就会问第三者:“我有什么错?”出于人类的天性,都希望他人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当自己的世界与外界不一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希望别人能站自己这一边。
宗教也是如此,回教徒需要阿拉,因为阿拉是在自己这一边的;为什么基督教徒需要上帝,因为上帝永远站在基督徒这一边。
如果讲到心理健康,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站自己这一边,每个人都希望正确的、正义的、有力量的站在自己这一边。如果你跟一个朋友吵架了,分两个派系,你肯定希望别人站你这一边。
同理心是我们了解对方的感受,让对方觉得我们站在他那一边。不见得你认同他的意见,可是你可以在感受上同理他的感受。
所以有人挺你的感觉非常舒服。甚至你有时候会觉得你在这个世界上最悲哀、最痛苦、最孤独、最难过的是:你发现没有人挺你。
比如一位学员叫仕美,当时跟先生吵架,意见不统一,她很难过、很委屈,周遭所有人都告诉她要惜福,周遭所有人好像都在挺她先生,她就很难过、很委屈。
不管你是个怎样的人,你渴望得到支持与鼓励。比如希望父母站在你这一边,但往往父母并不是这样。比如一位学员,她的父母财产都不愿分给她。每个人都渴望被支持、被了解、被别人挺。
当你被挺的时候,会感觉温暖、被支持、被爱。可是人的能力、智慧毕竟有局限,于是神出现了。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你,起码还有神了解你;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你,起码妈祖、菩萨站你这一边。
也许我们在人世间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持,到那时候宗教信仰的力量就起来了,感觉到上帝永远站你这一边。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宗教的信仰,因为需要有一个全能的、充满爱与智慧慈悲的神与佛是完全了解你,站在你这一边的。
有些人这辈子再怎么辛苦,就是想得到别人对他的赞许。那么请问:努力了一辈子,你想要得到谁的肯定?
总有那么几个人,你是奋斗一辈子而希望得到他们的肯定。对大多数孩子来讲,可能是父母;对大多数先生来讲,可能是太太;对大多数太太来讲,可能是先生,有时先生讲几句赞美的话,再苦、再累都甘愿,都觉得值得。
例如我的个案,她会自虐,割腕或用烟烫自己,每次血流出来就会感觉舒服多了,后来发现其实她最后希望的是得到妈妈对她的肯定。
请问:终其一生,你付出那么多努力,你学有所成、事业有成,你想得到谁对你的肯定?一定有那么一个人、两个人,你潜意识希望他(她)对你说一声:“你很棒!你所受的委屈我知道,我了解!”
摘自|许添盛医师有声书《情绪修炼》
文字整理|慈慈
麦田心灵致力于将许添盛心灵动力学,以及源自美国的赛斯哲学体系的专业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专业、温暖而有力的支持,全方位提升每个人的身心灵整体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