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佛教慧日可以订阅哦!{ 慧日普照 }
汤圆端上桌的时候
你的座位依然是空的
一走,坐标就无法定位
仿佛在后山的墓林
仿佛在一切如生的梦境
冬至,你也不会至
风一山一山地吹
我在阳气生起的这一天,找寻你
阴气至极,阳气始生;阴阳转换,天地肃正。
数九寒天,一九初提;淑气增上,九九待数。
冬至阴气至顶,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但在这个最长的夜里,子夜时分,地底深处有一阳蓄力生发,自此而始,阳渐壮阴渐衰,直至夏至日盛阳登顶。
dong
冬
zhi
至
san
三
hou
候
一候,蚯蚓结。
蚯蚓阴曲阳伸,此时阳气至微,六阴寒极,故蜷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
麋与鹿同科,但阴阳不同。鹿属阳,山兽,感阴气动而于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生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
一阳初生,唤泉水暗动。
阳德复壮,万物醒兴,所以周秦时代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
这一日除了备办饮食,祭神祀祖;入夜之后家宅之中还要燃灯达旦,助阳守岁。
《周易》指出: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至日”即冬至日,此日阳气兴作,始驱阴寒,所以举国上下商旅停业、军队待命、君王不巡四方——一律休歇,闭关静摄,迎候初阳。
以“休”为“修”,在寒阴极盛时呵护初生微阳,是与天地相应,是循道而行。
而安身静体,正气端神,以阳力弥满的状态来怀念祖先,应该就是最好的祭奠——在南方,冬至与除夕、清明、七月十五一样,都需上坟祭祖。
同样是祭祀,心境是不同的。
四月清明有春花满目作背景;
七月十五有烈日高阳作烘托;
除夕正月有热闹年味为缓冲;
只有冬至,苍寒覆笼,山道荒瑟,靡草寂寂,卉木蒙蒙,尤其随年而下“亲落落而日稀”,你需要祭祀的对象越来越多——无常带领出的荒凉与孤独格外深入地攥紧了你。
何以为盼?只有地底刚刚生成的那一缕初阳。
等待它的壮大吧,等待它呼唤出枝头的第一枝寒梅后,轰然带出背后的一整个春天……
由冬至开始,正式进入数九寒天。以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
寒日苦长,在八十一天“复阳”的过程中,古时民间会描一幅“九九消寒图”,聊以为盼,以熬长冬。
“九九图”形式多样,以“素梅图”最雅。明《帝京景物略》中记载:
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
在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馄饨之形有如鸡卵,与冬至一阳始生时天地浑沌之象相应。而南方似乎更好糯软之食,像宁波的汤圆,绍兴的麻糍。
冬至吃麻糍,首先是作为祭祖的供品;其次是以大张旗鼓的食物的制作形式来“兴冬”与“唤春”。
那个时候,一家做麻糍,是全村人的大事。
在村子的祠堂口,男主人抡起木锤,女主人撑起圆匾,孩子一边嬉戏一边密切关注制作的进度,老人们,则眯眼在暖扑扑的冬阳里,蔼蔼然地笑。
那是安详的好时光,在世的、过世的仿佛都在这种甜糯的食物里得到了辅助性的满足与安慰。
吃完麻糍,真正的寒冷就将掠肤浸骨。
但似乎很安心,因为你明确地知道有一股纯阳的力量正以越来越清醒的状态托举起余下的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