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肚里能撑船
但是有些人作起来
已经成了航空母舰
前几天,我的一个闺蜜小鹿发了条朋友圈,写了这样一段话:有些事说出来显得不大度,但确实挺不开心的。
我询问了一番,原来是工作上的事情。小鹿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部门主管,她手下有一个姑娘最近怀孕了,很多工作都不能按时按时完成,由于小鹿的公司是服装行业,恰好赶上双十一、双十二,小鹿一个人恨不得当成两个人用,连轴转了一星期没有停歇,于是找这个姑娘聊了两句,姑娘哭哭啼啼,说自己头一次怀孕,生理反应很严重,父母又不在身边,没人照顾,还有房租要交贷款要还,也不能辞职回家,巴拉巴拉的。
小鹿很想发火,但是看着姑娘可怜兮兮的样子又于心不忍,最终只能帮着这个姑娘完成本不属于她的工作。可是她自己本身也就已经很累了,却又不能和别人抱怨,只能默默地发了个朋友圈。
小鹿问我该怎么办,我说:什么头一次怀孕,我特么还头一次活呢,干嘛宠着她。
“人家小姑娘也确实不容易。”。
“你容易?你说说你这个月休息了几天?”。
“唉,谁让我比她年长,又是她的上司,还能怎么办......”。
是啊,还能怎么办。虽然我很心疼我的闺蜜,但是其实事情如果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也是属于那种只敢在朋友圈吐槽两句的人。
前段时间,孟非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中国人著名的四大宽容定律:
来都来了
人都死了
大过年的
孩子还小
你认同和反感的分别是?
一时之间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点赞数1万多,转发量达到4万多。
其中有一条热评,是这么说的:来都来了,求你快走;人都死了,你去陪他 ;大过年的,就你添堵;孩子还小,我帮你教。
这条评论,点赞量达到了2万多,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从点赞量不难看出网友们的感同身受。
礼仪之邦·君子之国
我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底蕴始终教育着我们要为人宽厚大度。
《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大度的一个解释是:心胸开阔,气量宽宏。气量大,能容人。《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宽容的定义:宽容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
汉代的陆贾曾在《新语·术事》中说:“圣人贵宽,而世人贱众。” 意思就是说,品格高尚的人注重宽容,而常人却很少能有这样的品德。
明朝的冯梦龙在他的《增广智囊补》里写道:
“能容小人,方成君子”。
包括我们最熟悉的那句“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古今楹联类篡》)无一不在劝解我们为人要宽容大度。
在清朝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在当时,有一个著名的家族——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
康熙年间,张英官拜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相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一个空地,供双方往来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于是将官司打到了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来信后,认为应当谦让邻里,于是给家中的回信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颇为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于是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两家人的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欺人的做法自此成为美谈。
屠格涅夫曾说:“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的容忍能力好像却越来越差了,“道德婊”、“圣母婊”这样的词汇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口中。
那么何为“道德婊”呢?孟非微博中所说的四个栗子其实都属于“道德绑架”的范畴。
在浙江卫视的某档真人秀栏目中,有一位因为家庭贫困,出生后便被亲生父母送人的女儿,在她陪着刚相认的姐姐去参加节目时,为了节目效果,姐姐背着她和节目组私下里将女孩的亲生父母请到了节目现场,要求女孩现场认亲。
在遭到女孩的拒绝之后,主持人当场发飙,指责女孩“心胸狭隘”,不够大度,要求她必须认亲,否则“你永远不可能幸福”。
这段视频当时操作的沸沸扬扬,持有两种观点的人都不在少数。不少人都认为生恩大于天,毕竟是给了你生命的父母,没有什么不能原谅的。
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这是妥妥的道德绑架,企图以媒体的压力让女孩与自己除了血缘之外再无半点关联的父母相认。而主持人的话更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价值观。
有句话说的好,刀子没有插在自己身上,你永远不知道会有多痛。
其实对于这个姑娘来说,她并不是不大度,因为她未必有多痛恨她的亲生父母,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亲生父母对于她而言太过于陌生,养父母的恩情对她来说更为重要,她不是无情,她只是清楚该对什么样的人有情。
两年前,某患有抑郁症的前央视主持人在微博上与农大学生辩论转基因的问题,继而转向人生攻击,一夜之间全国所有农学院的学子纷纷响应,打出了“今夜我是农大人”的话题。
当时我的研究课题也与转基因有关,这件事自然引起了我的关注。抛开转基因这个话题不予讨论,该主持人以“说脏话”为由,陆续挂出十几个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微博截图,并在深夜两三点一条条截了一个女生两年前的微博,声称这些学生是“垃圾”,让“农大回收”。
又因其之前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刁难卢教授的事件,这种心态和行为引起了许多农大学子的争议和愤怒。而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协会也发文号召同学们“拒绝网络暴力”。
而随后该主持人对此事的回应则是:“我是一名老师,教育孩子是我的职业”,“如果再有类似的学生,我还会继续挂”。
如此冠冕堂皇的言论,我也是能是呵呵了。
私以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你既享受了聚光灯下的瞩目给你带来的名气,那必然要承受人们的批评和指责。
诚然,那位因不认同该主持人对“转基因技术”一味否定的学生私信辱骂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000多万粉丝的微博大V,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去攻击一个尚在学校的学生以至于该学生被人肉,并在该学生已经私信道歉的情况下继续挂出其他学生的微博截图,对这些人的私人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种网络暴力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对小孩子的容忍度
以“老师”、“教育孩子”的姿态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守道德,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失德。
古人云: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
我们不是不道德不大度,而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大度之名行己之便。
“你还那么年轻,给我让个座怎么了?”
“孩子还那么小,你让让他怎么了?”
“我是个孕妇,你照顾一下我怎么了?”
对此我只想说一句,凭什么?谁还不是个孩子咋的!
曾经有一次我带着我两岁多的小侄女去儿童乐园玩,小侄女是一个很乖巧但是又有些胆小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她怯生生地在躲在我身后,我对她说,去玩吧,有我保护你呢。
没多久一个小男孩想抢小侄女手里的玩具,侄女不太愿意,但是又有些害怕,不敢不给,在犹豫中我走过去和那个小男孩说:这是妹妹的,你想玩的话,要先问过妹妹愿不愿意。然而话还没说完,小男生啪的一下打开了我侄女的手。而此时这个男孩的家人就坐在一旁看戏似的看着我们。
我当时立即斥责了这个小男孩,不出意料,小男生立刻哭着去找妈妈告状,说我欺负他了。
他的妈妈气势汹汹地朝我走过来,说:你这人怎么以大欺小,有没有素质等等。
我说,你儿子欺负人的时候你没看见?你敢以大欺小我就敢以大欺小。
可能感受到了我的怒气,女人带着儿子悻悻地离开了,走的时候还在嘟囔,现在的年轻人一点都不懂得尊老爱幼,没有一点教养。
女人走后我的脊背开始发凉,因为如果她真的较真了,我怕是打不过她的......
然而这件事后,小侄女却无比崇拜我,出去玩都要我陪着她,可能真的有太多人被所谓的道德桎梏,面对“孩子还小”的舆论压力,只能选择忍气吞声吧。
然而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好的吗?并不是。
作为欺凌方的父母,用这样的言论获得了所谓的“胜利”,只能教会孩子无赖和恃强凌弱,这也是为什么校园霸凌事件频发的原因;而作为“被欺凌”方的孩子,在自己面对欺凌的时候,自己父母的一味妥协只会让单纯的孩子误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从此养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无论哪种行为,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可是,不要以为我就是这么一个强悍的人......
在我所有朋友的眼里我是一个“过度善良”、“不懂拒绝”的人,因此经常“受欺负”。
无止境的帮忙
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我的东西几乎都是公用的,甚至包括化妆品香水,都是“XX,你的XX借我用一下”,然后就变成了不问自取。
因为我会画画,很多人会跟我说“XX,你帮我画幅画吧?”,“哦,好的,不过可能要等”。
因为我喜欢研究塔罗牌,很多人找我测塔罗,然后连带着他们的同事朋友七大姑八大姨都跑来找我,我有一个闺蜜戏称我可以靠着给人算塔罗牌发家致富......
然而,不存在的。
很多人都是习惯了占人便宜,却不会心存感激。
用习惯了我东西的室友,会在我颇有微词的时候和别人说“这个人怎么这么小气,我不就用一下她的东西,怎么那么物质那么在乎钱”(Excuse me?你也知道那是我的东西?何况,我爸妈辛苦赚来的钱,为什么要给你挥霍?)。
习惯了找我画画的朋友,会在频繁找我催稿的时候说:不就画个画嘛,对你来说又不难,分分钟的事儿,你不想画就直说嘛。(大姐,真的不是分分钟的事情,我只是个画渣,那些专业画家可能只是“刷”的一下就画好了,而我是“刷、刷、刷”......)。
有一次我拒绝了一个群里并不熟悉的人让我给他算塔罗牌的要求,我开玩笑地说了句“收费”,然后这个人就暴怒了:“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友好不善良,不就是让你算一下嘛,还是不是朋友了!”(不好意思,还真的不是......)。
然而,括号里的这些话,我从来没当面说出来过,因为和我的闺蜜一样,“说出来会显得不大度”。
然而我们都背着大度的枷锁,让自己过得闷闷不乐。
其实,一个处处都满足别人的人,别人是不会记住你的好的。你的过分大度,只会被人当做逆来顺受。而当你有一丁点的反抗,你就会被认为是无恶不赦的坏人。
太多人打着道德的旗号要求别人,消耗别人的“大度”,敞着自己的伤口招摇过市,装扮无辜者博取同情,在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之后就把舆论、指责强加到对方身上。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大度”的原因。
愿我们都有勇气去拒绝别人的恶意消耗,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添麻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