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
我们在这头
您,在那头
如果说,曾经的课本上,有什么现代诗是值得我们铭记一生的,那么一定当推此三首。
第一首,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无他,感情真挚,名气大。
第二首,是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比喻微妙,勘破了爱情的真谛。
第三首,就是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言简意赅地让我们明白了,台湾海峡,到底有多深。
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89岁。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男,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一个“花心”的诗人
现代诗是一种很难掌握的文体,除了平仄声韵之外,还要对情感有微妙的把控,过分直白,会让人觉得俗不可耐,浅显易懂,又让人觉得没有韵味。但是余光中的诗,能将分寸拿捏得很好。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愁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看起来像是碎碎念,但是情感一点也不啰嗦。同时又能通过比喻,恰当的将胸中的思绪,铺展开来。这样的风格与他在文学上的“花心”密不可分。
除了诗歌,余光中还热衷于散文、评论、翻译。
那句脍炙人口的“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就是他的译作。
他将这四项称作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也被戏称为“花心”的诗人。
有一位为数不多的全才大家,撒手而去,虽然知道生死之事无可奈何,但是终究还是忍不住惋惜。
一个放不下故土的诗人
很多人都说,文学,不应当被政治左右,否则就媚俗了。但是潜藏在心底的情感,是永远也无法掩盖的。
一个诗人,用生死之事,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时,这份情感,就已经无法用政治来框量了。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样一湾浅浅的海峡,在他有生之年,是无法真正横渡的。
于是他寄希望于死后,能够在故乡的山河上,永远地长眠。
余光中的一生,毁誉参半,有人毁他的为人,有人赞他的诗歌。
是非也好,功过也罢,无法,也不应当在今天被提起。
今天,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围在一起,将那些隽永的诗句,再读一遍。
(附:余光中先生生前朗诵《乡愁》视频)
走好吧,老先生,望九泉之下,可以没有乡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