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温言的自媒体平台分享的第223篇原创文章。本文欢迎转载,直接将以下文字一起带走;如需加白名单在后台留言。
著有《第2份工作》《你只是还未全力以赴》《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豆瓣2016年度畅销书《把小日子收进手帐里》。
上周去了GES未来教育大会。
大会现场请了不少重量级嘉宾,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三体》作者刘慈欣,还有新东方的老俞、好未来的张邦鑫,果壳姬十三…
论坛安排了一场很有意思的对话,名字叫“未来千年教育备忘录”。
不过可能“一千年”太漫长了,参加对话的嘉宾谈的都是五年、十年、三十年后发生的事儿。
对话里,嘉宾提了一个观点:
未来5-10年,这个世界上50%现有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这个观点本身并不新鲜,但提这个观点的嘉宾是刘庆峰,他是科大讯飞的创始人,也是董事长,作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说出这个话非常耐人寻味。
我现场做了一些笔记,记录下不少嘉宾的精华观点,也附上我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未来5-10年,50% 的工作会被取代
这个观点是刘庆峰提出的,语境是他看人工智能在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节点大概在未来3-5年,这轮人工智能,就是常说的“第三次浪潮”,基于数学统计建模方法的突破,产业上的格局基本会确定。
第二个节点是未来5-10年,这个世界上50% 的现有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第三个节点是30年之内。暂时没有技术路线能够让机器具备自我意识、自我崛起的可能。尽管Alpha go和Master震惊了人类,看似无师自通,但目前仅限于信息完全充分的场合。30年以后,50年以后的技术路线我们没法预测,一切皆有可能 。
我们应该发展哪些能力,避免淘汰的命运?
首先要看人类需要发展哪些能力,哪些能力不需要通过日常学习就可以天生具备,比如我们现在说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那些能力:
包括:
社交和人情练达的能力。
情感领域方面的能力,需要情感付出和体验的,像刚才说的人类是灵魂的工程师这种。
需要灵感和创意的领域。
这些领域是今天的人工智能算法替代不了的。
我们知道,很多重复劳动和遵循既定规则的劳动,是最容易被机器取代的。
不过嘉宾们还提出了另一个思维的角度:
机器今天能够替代的很多工作,其实恰恰是我们人类本身不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正好被解放了,正好可以去从事真正释放自己情感、体验、创意的工作。
终身学习者将得以在技术和制度的缝隙中,吃到机遇的红利
假设人工智能大面积应用,可以预料的变化是:我们的生活,社会结构都会有日新月异的改变。
但不知道你是否意识到了,这件事巨大的势能在于: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孤立的提升,而是一整套连环事件、连锁效应——它会带动整个社会的结构、制度,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变化。
比如嘉宾有提到:很可能五天工作制成为了多余,两天工作制就够了;或者八小时工作制变成三小时工作制,这样我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
但这样的问题就在于:已经离开校园的人,和社会剧变之间,会出现巨大的鸿沟。
那么终身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刚需”。
不止一个嘉宾提到:最大的风险可能是技术进步的更快,在特定行业中应用的更快,而社会的管理和教育体系没跟上。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这对于整体而言或许是风险;但对个体而言,绝对是机遇。
当社会整体向着好的方向前进、却又发展不均衡的时候,才是每个单独个体机会最多的时候。
比如那时去从事该领域内“弥补鸿沟”的教育或知识付费;
去为需要向新岗位迁移的劳动力,提供再培训或迁移服务;
去做社会零散资源的调度匹配平台
....
所有这些机会的把握,学习的完成,一定都不是在学校里完成的。
绝大部分应该在工作场所,甚至生活的个人闲暇时间里完成。
因此那些愿意不断吸收新知识,跟着大趋势跑的人,一定会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吃到时代机遇的红利。
未来的工作,人们会像蜂群那样突破昆虫的界限,“成为”哺乳动物
《失控》里有这样一个描述:
一群蜜蜂在一起就不是昆虫,而成为了哺乳动物。
嘉宾则认为,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到智慧大爆炸时代。
人工智能和人类大脑、学习能力的发展,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相关的范围,绝对可以把所有聪明人的经验和创意汇聚到后台,进行碰撞和学习。
可预见的未来是:群体智慧会出现指数级、数量级的提升。就像昆虫聚合在一起,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它们完成更多复杂而高难度的任务。
大规模协同工作的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技能。
以上是我参与活动的笔记和收获。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END
.S.:我的读书社群,倒计时筹备中
如果你还没有投票,请点击这里投票哦~
你手头的书,正在泄露你心底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