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不一定为实
山东 魏国华
《吕氏春秋》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被困在陈蔡之间,断粮七天了。幸亏颜回讨回来点米。同样饥肠辘辘的孔子却惊异的发现——颜回竟然从锅里抓米饭吃!饭熟了,假装没看见的孔子对颜回说:“刚才我梦见先人对我说:‘只有洁净的事物才能拿给他们吃。’”聪慧的颜回马上意识到了什么,他解释说:刚才有碳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太可惜了,于是我就抓起来吃了。误会消除了,孔子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这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典故的由来。
生活中,虽然我们一再坚信:自己的眼睛是一定不会欺骗自己的。然而,由于一些思维定式的存在,我们却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学校一班主任深夜巡查,发现班里的一位学生竟然爬墙溜出了校园。“一定是跑出去上网了。怪不得这几天他上课老是精力不集中。”班主任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然而事情真的是如此吗?经过仔细了解才知道:这名学生是单亲家庭,学费一直是靠母亲捡废品才凑足的。前几天,他听同学说自己母亲生病了,怕住院花钱,一个人躺在出租屋里苦挨。懂事的孩子实在太牵挂母亲了,于是才出现了深夜翻墙探母的一幕。(哲理名言 www.wenzhangba.com)
我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是有时候,我们却恰好是忽略了调查,凭着自己的感觉,凭着已有的经验,就匆匆作出判断。而事实上,这样的判断往往带给我们的是误解与误会。
曾有这样一件小事,公交车上,一个小孩请求司机——晚几分钟发车,等等自己走在后面的母亲。发车时间到了,很多乘客纷纷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观念,还要浪费大家的时间,真是没素质!然而,当残疾的母亲一瘸一拐艰难的登上客车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为什么出现如此的反差?其实就是我们有时候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太相信自己的思维与判断。一遇到乘客不能及时上车,就习惯性的联想到那些拖拉、没有纪律性的游客,甚至还上升到国人素质方面问题的高度。
其实,眼见的真的不一定为实,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耐心的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再想一想,千万不要因为思维定式,而过早地匆忙的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