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灵感注入活水
山东 魏国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的注入使池塘清澈可人,灵感的获得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为自己注入活水,才能激发灵感。
灵感来自于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方文山因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触发灵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青花瓷》。然而这灵感的降临并非偶然,而是源自方文山深厚的文学功底,对瓷器历史、文化的渊博知识,对人生阅历的深入思考。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文学功底的支撑,他如何写出如此美妙的文字?如果没有对瓷器的研究,他如何细致的将它描绘?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如何表达瓷器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正是有了渊博的知识和丰厚的人生阅历的积淀,在古人词句的触发下,他的创作灵感才喷涌而出。
灵感的触发不仅需要知识与阅历的积淀,同时还需要生活中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也许你已满腹经纶,也许你已尝尽了人世的辛酸甜美,可是很多时候仍然不会有灵感的降临,原因何在?就在于你还缺少现实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缺乏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中国航天所研究人员细心观察了虾的结构与活动特点,并积极联想思考看它能否用于航天服胳膊关节处的处理上,从而最终解决了航天员穿上航天服手臂活动不灵活的难题,成功完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舱活动。(哲理日志 www.wenzhangba.com)
灵感就是如此细腻微小,它常常隐身于朦胧的雾中,借此遮挡人们的视野。只有为自己注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的活水,才能拨开云雾,觅得它的踪迹。
生活中曾不止一次的听到不少同学发出这样的叹息:唉,古人写作倚马可待,下笔千言,可是为什么我就没有灵感呢?
试问:你读了多少精美文章?你积累了多少经典素材?你对生活中的热门事件了解多少又思考了多少?灵感产生于丰富的积累,不去积累渊博的知识,不去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是一味地叹息等待,灵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降临到你的头上的。
当然,你也可能会拿出厚厚的摘记本,充满委屈地诉说:我积累的够多了,可是为什么灵感任然也没有降临到我的头上?朋友,积累知识确实是激发灵感的一个方面,但更为关键的还要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将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头脑的“咀嚼”,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就像方文山,如果仅仅是摘抄或背诵宋徽宗的词句,不去仔细体味把握它的内涵韵味,一样不会创作出华美的《青花瓷》。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森林,它一直都在那儿,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再相逢。”灵感,隐藏在每个人的心头,就看你是否能够把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