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啦,上课啦,你怎么还不坐回座位,你,就是你,得零分!”
这是一个八岁的小学生在给我们“上课”呢,他一会儿走下来发作业本,一会儿叫我们回答问题,一会儿发试卷,古灵精怪的样子逗乐了我们这些在台下坐着休息的队员们。好像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似的,他们热衷于模仿自己身边的人和物,就像电视上的角色、动漫人物,甚至老师和家长都成了被模仿的对象。也难怪,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年龄,是吸收外界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因此模仿就成了必经之路,无论是我们的一些有无心的的举动还是有意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孔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然而我并不认同。成年人之所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能识别是非,分晓对错,也是从小一步一步积累的。但是孩子不一样,孩子的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对于外界善恶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只能通过对于身边人的教导和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尤其是老师和家长,哪怕我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也有可能成为孩子判断的根源。(亲情文章 www.wenzhangba.com)
在三下乡期间,有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教室里捡到了十几元,但一直没有人来认领。后来有一位小朋友来认领回去了,可是他的姐姐却跟老师说那钱不是他的,父母从来就没有给过他们零花钱。于是老师就去问那位认领钱的小朋友那钱是不是他的,他说是。老师拿姐姐的话来询问小朋友钱的来源,他却说妈妈教过捡到的钱要收好,不要让别人知道。
孩子没有是非观念,只知道要按照老师家长的话去做就对了,我们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尽收眼底。我们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师与家长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在学校,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形象,教授学生人生道理。在家里家长要输出良好的家庭观念,建立优秀的家风。我们是模板,但我们应当成为榜样,而并非是错误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