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伊始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交流中,可以看到援友、医生们克服各自困难,从日常的查房手术、抢救病人到参与医院管理等,都在积极地,有条不紊的,富有成效的开展工作,他们还创造性地用QQ进行了相互的交流、会诊,大大提高了效率。于我而言,经过这段时间的适应,对于应该怎样做好一名援疆医生,也有了大致的思考。
开始的一周来,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聊,二看,三写。聊——和地区、前线指挥部的领导、老师聊,和做生意的老板聊,和街头小贩、送快递的聊……;看——看本地人怎么待人接物,看医院的工作环境,看小孩怎么玩耍,看汽车怎么行驶,看援友们怎么开展工作,看楼兰博物馆;写——写生活感悟,写对若羌的感受,用我的笔尖,和家人、朋友分享,也给自己一份记忆。聊、看和写,对我来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是为下一步的行动、工作做铺垫和准备。
初来乍到,医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能一来就一个猛子扎进去,看病开刀下医嘱。我们应该先看看河道的走向,水流的急缓,两岸的风景,再决定从哪里下水。个人感觉,若羌的医疗环境和邢台相比,有很多差异及不同的地方,比如检查设备的不同,工作方式的不同,疾病谱的变化,语言的不通等等,都要我们尽快的习惯克服。
作为援疆医生,身份的多重性,要求我们不仅要把专业知识的对口支援做好,还要兼顾做好一名管理人员。就专业知识而言,也不能局限于仅把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好。在这边,不可能只面对专一的患者,至少在大外科这样的层面,你必须都要去面对。也不像在老家单位,有事没事可以会诊帮忙搞定,这里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以全科医生的姿态来诊治疾病,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再学习的过程。可能多年以来有些方面的知识已经陌生、陈旧甚至遗忘了,怎么办?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兼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把邢台医院管理的成功经验带过来。对我个人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从援疆医生来审视整个医院,看待一些事情,我倍感珍惜。事情的处理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你能否通过历练,拥有这样一种思维、眼界和胸怀,能够让你有相应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去思考、处理一些事情,能够让自己的意识和思维变得更宽广、更宏大、更浑厚。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我感觉张学锋指挥长及各位援友把自己的带队援疆经验凝炼成三句话,就是要——做“若羌人”、说“若羌话”、办“若羌事”。结合我们医疗援疆的行业特点,我觉得当以“感情援疆、技术援疆”。
首先,要感情援疆。我们一直提倡“助人为乐”,其实助人为乐的前提是“乐于助人”。你必须要有一颗向善的心,才会在助人中获得快乐。我们帮助他人,同时也向被帮助的人学习,这种互动,就要求我们在感情上要首先接受若羌,喜欢若羌,进而把自己当成若羌人。来若羌,自己学习过得充实的同时也要很快融入所在科室的集体,让大家喜欢自己,而自己也在别人的喜欢中享受这份喜欢,进而喜欢别人。一个人,如果保持距离,虽然可能保护自己,但却注定会拥抱寂寞。要坚决摒弃援疆只是匆匆过客的错误认识,多做增进感情的事。所以,我们应该用心,用感情来援疆。
其次,要技术援疆。毋庸置疑,作为专业人才,当以技术,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怎么做?其一,当然是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开展一些若羌地区还没有开展的项目,或者开展了但还不够熟练的项目,或者熟练了但不够精细的项目,为具体的每一位病人去除病痛。其次,可以通过查房、讲课、演示、培训等方式,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得以分享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以辐射的方式产生面上的效应。第三,通过帮助申报课题、撰写、修改学术文章等手段,培养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科研和写作水平。第四,发挥老家医院坚强后盾的作用,通过远程会诊、人员进修、短期帮助等形式把邢台的技术经验带给对口援助的医院。第五,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年轻医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某个特定技术的传授,总是有限的,是鱼;而学习能力的掌握,则是终生受益的渔。
总之,对于援疆,既然来了,就要把它走成我们人生旅途中精彩的一程。做人的时候,平平和和,到位不越位;做事的时候,实实在在,参与不干预。希望今天我们在若羌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会成为我们明天美好的财富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