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山路31号》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9-08-29 23: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山路31号》观后感精选10篇

  《孤山路31号》是一部由许继锋执导,陈曼曼(配音解说) / 白东风 / 陈建华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山路31号》观后感(一):怀古而未开今,情怀大于内涵

  野心和情怀远大格局深度的一部纪录片。不知道还有没有后续篇,如果没有的话,怀古而未开今,叙事结构上有重大缺失。当然,当代西冷印社的衰微或许也让制作有心无力。而如果有后续篇的话,那么目前的播出方式未免太急功近利,为了赶献礼的档期吗?当然,瑕不掩瑜,全片不乏亮点和创新之处,只是形散神亦散,总导演驾驭全片的功力还稍逊,有点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音乐具体微观,西泠四君子的重现部分无论从布景演员服装灯光乃至后期调色都很出彩,但全片的色调有些不一致,很怀疑是同一家调色公司做的后期吗?另外,后期特效用过多,流于炫技华而不实,太多不必要的红外摄影、水下摄影以及镜头语言单一的航拍摄影,感觉是为表现而表现,合理性欠奉,反而打散了全片的基调和拖慢了节奏

  《孤山路31号》观后感(二):杭州文脉

  本来昨天看了《控方证人》感觉惊为天人,一直积压着要为它写一篇影评,但是今天翻出这部《孤山路31号》,觉得有必要为它多写几句。

  西湖是我从小到大一直去的地方,杭州离上海距离不远,何况乘坐高铁又格外方便。17年的时候在西湖旁边从文澜阁、清行宫、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这一条线上逛,几乎毫不夸张的说,几步一个景点,而且个个景点都是高质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绝非。拿来随便凑数的通俗意义上的中国旅游景点。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西湖不算大的地方年年游人如织根本原因——它值得两回三回甚至更多次的探索。西湖,就是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地方。

  而在我看来,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文脉昌盛——若论书卷气,它有着文澜阁,这是古时候的学子少有的能够接触皇家书籍的地方;若谈文人雅事,这里有苏东坡的五花肉,有后世人塑造的葱包烩(影射秦桧),有苏小小的墓,有李源的三生石……然而直到近代,杭州仍然在文化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无论是书画领域亦或者是篆刻印章——中国美术学院(原来的“国立杭州艺专”)曾经聚集了林风眠等一代绘画大师,而说起印章则不得不提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幽静秀美,中式建筑典雅且糅合了独特的印社风格,在今日喧闹拥挤的西湖边相比,着实算作闹中取静的一处福地。印社入口处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内部别有洞天主体建筑建于小山上随着山势起伏,布局紧凑别致。即便是不为西泠印社的盛名而来,单单欣赏山水风景与建筑构造也不失为一所佳处。

  《孤山路31号》观后感(三):情与物

  情与物

  ——浅析《孤山路31号•石头记》

  过生日那天,夜里在床上看见阳台上的月光水泥阑干像倒塌了的石碑横卧在那里,浴在晚唐的蓝色的月光中。一千多年前的月色,但是在她的岁月里已经太多了,墓碑一样沉重的压在心上。

  —题记

  时光穿过林木间,沙沙的声响远远地甩在身后。自然用岁月这鬼斧神工器具雕琢世间坚硬物质戏子在台上咿呀,颂出一首首悲欢。从吴昌硕四十年的等待,李叔同的出家渡己,到龙牙恒寻找心中所爱,那枚融入了所有情感的印章,正在《孤山路31号•石头记》中,娓娓道着属于他们自己故事。导演运用板块式结构,以人物线索,用浓重人文情怀打动观众。

  夫妻之情

  纪录片开头便讲述了一个穿越四十多年的爱情故事。在景别的选取中,特写频频出现。镜头借此展示了更多丰满细节予以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见证这段凄美爱情画面中,吴昌硕的手轻柔的抚过坚硬的石,石上刻着的是早逝的未婚妻细腻深远的爱穿过光阴和岁月,回到了世间。他的情感在这些细节里显露无疑而打动人心张爱玲说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是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因为完全是等待。吴昌硕把这份等待刻入了石中,化作了一份温柔永恒。当他辞官归隐,拉镜头缓缓的把他和世俗隔开了距离,直至清幽的山中。也正因为他的远离,使他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追求生活的百味,他早已尝遍了。

  为国之情

  李叔同叹着“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时缓缓向前推近的镜头使纪录片具有了别样韵味冰雪上散落了的枝叶好似战败了的士兵那样飘渺无所依。哪怕以植物作喻,推镜头带来的强烈情感表达也并未消减半分。在乱世,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这位未来佛学大师于国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苍凉心情仿佛跃出屏幕,带来别样的滋味。在艺术道路上,他走出了千万人难以走出的幽境。而当他走进佛堂后,人们只能通过他的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不断揣测他的内心

  文化之情

  《月亮与六便士》中提到“有时候一个人偶然来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感觉到这个地方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巴黎人龙乐恒便是这样。色彩对比充分表现了这种浓烈的情感。鲜红的朱砂和钝黄的玉石成就纸张上的印记吸引世界地心怀向往而来。一切融合在了一起,变成了这个他国躯壳里最中华的灵魂身上最低调的黑和行动里最敬重礼仪

  中华的艺术之美在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手进行着独特的传承。片中以其创新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百年印社的精神风骨时代内涵。孤山不孤,西泠不冷,在那座矮矮的山和那小小的房里,正有什么以不起眼的方式一直根植在土地上,并慢慢蔓延到生活里。

  《孤山路31号》观后感(四):跟着《孤山路31号》涨姿势……

  跟着《孤山路31号》涨姿势……

  前些日子,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在浙江卫视正式播出,这部片子因为很仙很梦幻惊艳了不少观众,当然我就是其中一个,但是没想到的是,奔着画面去的我,被它背后的历史给折服了,也真的没想到区区一座孤山,竟然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昨晚,《石头记》正式播出,这是《孤山路31号》“湖山、草木、石头”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除了依旧可以看美到窒息的唯美影像外,这一集的信息量也非常的大……我又双叒叕涨姿势了。

  先简单介绍一下孤山吧,孤山是西湖的一处景观,如果说孤山是西湖之魂的话,那坐落在孤山西部顶端的西泠印社就是孤山之精。

  孤山虽然山高只有35米,但正因为西泠印社这样的印学团体存在,它的精神和文化内涵非常深远,这么一座小小的山,换个说法就是西湖上这么一块最大的石头,它竟然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仰之弥高的艺术巅峰

  《孤山路31号》一共有三集,第一集已经详细讲了孤山的湖山传奇;第二集以西泠动物视角讲述了草木记忆;最近更新的第三集主要是讲发生金石上的情感故事,这一集通过对吴昌硕,李叔同等大师的致敬,还原了一个有故事有剧情的西泠印社,通过他们对金石文化的坚守,映射出镌刻民族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故事外,这集还特别聚焦在一些比较冷门的石碑上,讲述了发生在它们背后的可能不太为人所知的故事。

  就拿汉三老石碑的故事来说吧,孤山上有一座石室,里面保存着一块东汉石碑。这块东汉建武年间的石碑,记录了一位名通的汉代地方官“三老”祖孙三代的名字和祖、父辈逝世的日子。1919年,汉三老碑出现在上海古董市场,有日本古董商希望收购此碑。消息辗转传到西泠印社,吴昌硕、丁辅之等人四处奔走相告,各地名士慷慨筹资,发起书画义卖。最终,在一个月内,他们筹够银元,赎回石碑,并筑起石室专门陈列保存……

  像这样的传奇故事,在这一集纪录片中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就不一一举例了,看了整部纪录片,算是对中国的传统篆刻有了更深的了解,向那些坚守金石文化的大师们致敬。

  现在浙江卫视《孤山路31号》纪录片系列已经完结,B 站有一些up主上传了视频,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上B 站看看,跟着这些镜头一起穿越回百年前,去探究一块块石头,是怎样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一个孤傲坚持,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孤山路31号》观后感(五):西泠有锦鲤!!听神奇动物讲述西泠印社115年历史

  这两天百无聊赖之时打开久违的电视机,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起初只是被画面美感吸引到了的我,越看越入迷,没想到现在国内的纪录片还有这样的表达手法,就想跟大家来聊聊那些我为之倾倒的锦鲤仙鹤水草蚂蚁

  其实在“孤山路31号”,除了篆刻,你还会看到山上的花鸟鱼虫,一草一木,与吴昌硕、李叔同他们的精神世界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生命系统。就像是专属于西泠的神奇动物,节目组用一条锦鲤的视角、一只仙鹤的视角、一块石头的视角,慢慢讲述了这些年的炎夏风霜

  与其他讲述西泠印社故事的纪录片相比,《孤山路31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新鲜的视角,《草木记》开场,一条放生于“文泉”的锦鲤登场,一段段尘封往事娓娓道来

  “文泉”二字,原为清末著名学者书法家俞樾所书。当年俞樾初居孤山脚下俞楼时,曾与自己的学生们多次探访现在的孤山社址所在地,在鹤守岩附近崖壁发现了清顺治初年杭州知府张奇逢刻的“斯文在兹”四个大字,非常的高兴,便在其上修建文石亭纪念。随后又在文石亭上方,将一汪“南北可七八丈,东西可三丈”的大水池取名为“文泉”。

  “我见过宋初修的四照阁颓为废墟,我见过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废墟之上修建仰贤亭……”节目中,这条由俞樾放生在“文泉”的西泠锦鲤,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飘摇年代

  之后,镜头又对准了“梅妻鹤子”的仙鹤、西泠渡口的水草、山阶青苔的蚂蚁,它们参与了“倚松弹琴”的高人雅集,感怀过“奔袭东倭”印人英气、“捐资保碑”的义举,吴昌硕的红梅言志、李叔同的荒草伤情

  跟随着这些“神奇动物”,大家仿佛置身崎岖山道中,一路见到孤山的石刻牌坊亭台楼阁,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穿插其中,就像是一个个似幻还真的梦,承载着西泠印社百年传奇。

  也正是这些孤山上的花鸟虫鱼、草木山泉,共同呈现出了一个“活”着的西泠印社。他们是孤山的另外一个主人,是纪录片叙述主角,也是西泠印社百年历史的见证者

  目前电视平台是浙江卫视在播,网上B站可以看,本周三21:30,浙江卫视还将播出第三集《石头记》,大家可以去看看这部难得的纪录片。

  《孤山路31号》观后感(六):我想跨越时光了解你,通过这些暗藏玄妙的篆刻金石

  昨晚我刷完了最新一集的《孤山路31号》,名为《石头记》。相比起前两集,这集的信息量非常大。除了那些美丽景色,还有那些我曾经并不了解的历史。

  “中国人相信石头里隐藏了一些特殊的生命信息,能在天人合一境界里去寻找永恒。”总导演许继锋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么说过。

  在《石头记》这一集里,你会看到那些石头背后的文脉力量,这股力量陪伴着西泠印社走过了115年。导演在这一集里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情景化切入方式,打通了现实与精神空间的穿梭隧道,用这种方式来讲述吴昌硕的一生

  作为西泠印社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留下诗书画印四绝的响亮名声,更有不少藏在作品里的动人故事。他有刻过一方“明月前身”章,是吴昌硕65岁时梦见他早逝的未婚妻章氏后而刻的。一面是一位仕女的背影,一面为有格朱文款。满满3行,每行6字,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

  拍摄这场戏的选景,是在余杭超山。看总导演许继锋的采访,我了解到,他们是到了现场才想起来,超山其实正是吴昌硕人生的最后归宿地,吴昌硕的四世孙吴超老师,在拍摄当天晚上就带着珍贵的“明月前身”原章到现场指导拍摄。不得不说,这对于创作者,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事情,真希望幕后花絮里可以看到吴超老师的身影...

  除了吴昌硕,在《石头记》里,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另一位及其重要的出场人物。

  1924年,西泠印社建华严经塔时,创社成员之一的叶为铭邀请了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在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在西泠印社半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的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在这个布满青苔的石匣里,就藏着李叔同赠93枚印章与西泠印社的故事。

  想知道更多吗?B站搜索《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答案全在那里。看完记得去走走,半山小店可以刻章,唤老伯帮忙给刻块印,兜兜走走,即使跟大师们没有生在同一年代,但看过他们的一生,也能略懂几分。

  《孤山路31号》观后感(七):如果国产纪录片都这样拍,出一集我追一集

  浙江卫视的大型纪录片《西泠印社》第一季《孤山路31号》在11月14日晚开播了。

  第一季一共有三集,分别是《湖山记》、《草木记》和《石头记》。

  这部纪录片用一种特别的影像系统揭秘西泠印社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画面精美流畅,新奇富有陌生感,4K的摄制标准,让观者感受到了电影级的质感。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影像系统,打开了蕴藏在西泠山水间的精神,故事化叙事,电影级质感,构建了纪录片的新语态。

  那么西泠印社到底是什么地方呢?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

  它坐落在西湖景区的孤山西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每年以孤山社址为中心,公祭印学先贤、举办社员作品和藏品展览、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等活动。诗词吟咏、笔墨酬唱、赏鉴珍藏、品茗清谈均无不可,在传统文化土壤日渐衰微的当代文化环境下,依然完整的保存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文化形态。

  西泠印社于2004年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注册登记。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时至今日,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了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艺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崇高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誉。

  虽然首播时间在晚上10点多,但是《孤山路31号》刚播出第一集《湖山记》就收到了不少赞赏。

  只要一看到《孤山路31号》的片头,你就可能立即会被它吸引住。

  因为这是一个特意做了复古色调的长镜头。这样一镜到底的动态镜头大家可能在很多好莱坞大片中看到过,在国内纪录片中却甚少采用,这个长镜头就像一个钩子,勾住你跟着它一起跳进悠悠岁月,去孤山西泠探秘寻宝。

  而与长镜头拍摄很有代表性的是那几张“反差色”的孤山。这种红外影像的拍摄手法是从来没有在同题材的纪录片中出现过的,这种不同以往的实验性手法,打开了一种“看不见的真实”,打开了蕴藏在西泠山水金石间的“精神信息”,其中第一集片尾壮观的月全食奇观与解说词相得益彰。

  网上也看了一些关于本片的文章,看到导演关于拍摄方面的介绍说,实验影像团队全部由90后组成,为了捕捉到最好的湖山景色,他们通常每个角度都重复拍了好几遍。台风天也不例外,大家成天泡在山上,有时候还要潜入水底。夏天山上蚊子多,年轻的拍摄人员都套上了养蜂人穿的防护衣,照样被盯得浑身是包。夏天整个孤山上的蚊子,都被他们承包了。拍摄人员真的不容易啊,也难怪最终呈现出这么好的片子,为幕后团队点赞。

  除了这些,《孤山路31号》还有更多独特的美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去欣赏一下这部片子,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孤山路31号》观后感(八):浙派导演的纪录片,看完让你觉得人间很值得

  刷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感慨良多,当下的纪录片这么多,有讲述美食的,有探索文物的,这部纪录片竟然选择了相对冷门的印章篆刻,这个选材真的是既大胆又独特,就这一点,它已经和其他纪录片不一样了。

  先和大家来聊聊片中所提到的篆刻艺术:

  从百度百科可以了解到,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这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兴起于先秦,兴盛于汉,衰落于晋,败阵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这不仅是古老而鲜活的中国符号,也是古今传袭的“诚信”标志,是人们言志抒怀的艺术雅趣,蕴含着丰厚的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

  而《孤山路31号》就是以西湖孤山南麓“人以印集、社以地名”的百年西泠名社为主,勾连出古今中外的金石故事、人物传奇,借印信方寸,映射镌刻在民族内心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信。

  片子在介绍印章源流、印社沿革、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带我们回顾了时代颠覆动荡思潮交锋激荡的清末明初。王福庵等“创社四君子”乱世独立,雅集同道研修青铜碑刻,“印宗秦汉”追思上古金石,对中华文化源头的执着信仰和孤傲坚守等。

  整部片子从自由奔放、苍劲凌厉的印文中,解读文人墨客感怀方寸天地的家国情怀,从琴心剑胆、壮怀激烈的印人故事里,讲述传统手艺人百年来的坚持。借小小一块金石,来触摸王羲之、林和靖、李叔同、吴昌硕等文化巨匠的高贵灵魂,这同时也筑成了西泠印社独有的精神,即“西泠不冷”。

  取材是其一,第二想跟大家聊一下“浙派纪录片”。

  浙江导演拍纪录片,从叙事方式来说,与别人总是不太一样。据笔者了解,浙派纪录片有访问式的、美文式的、揭秘式的,但无论哪一种,都是以人物和故事为核心,画面讲究,文字优美,电视语态具有江南文化的特殊美感,在经年累月的坚持之后,浙江人在对于采用纪录片讲述历史、记载文明的人文情怀和价值,也有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鲜明风格。

  这次的《西泠印社之孤山路31号》就是“浙派纪录片”的美学新突破。动用以往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从没有用过的手段,使整个影片在视觉上具备一种强烈的陌生感,给观众一种不同以往的视觉体验,让大家看见一种日常看不见的真实。

  总导演对于纪录片与公众的关系也有着长期的观察与思考。通过他对金石文化的精神空间的探寻,对相应的叙事格局的开拓,以及与当下年轻人的情感互动,可以看出,他正努力的把《西泠印社》系列做成一个具有实验意味的作品。

  希望大家都可以看看这部纪录片,感受一下老祖宗留下的印章篆刻的美好,浙派纪录片的柔美,引人入胜的叙事,绝对不虚此行,物超所值。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山路31号》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