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小媛刚刚确定怀上了宝宝,就开始迫不及待地规划要怎么养孩子了。
衣食住行就列了一张大单子,这还不算,连未来要让孩子学什么特长上什么学校都写成了计划书。
“孩子还没生出来呢,他要不喜欢你的决定呢?你是不是该等孩子生出来以后尊重一下他的意见?”
小媛抢过单子对老公翻白眼:
她老公都无语了:“你也太着急了吧!”
像小媛,就是比较典型的“焦虑”型家长,大部分家长可能没她这么焦虑,但说起给孩子报什么班,相信肯定也是如数家珍的。
他们都信奉“孩子不逼不行”,觉得孩子没有自觉性,要是没有一个人替孩子把关、督促,孩子肯定什么事都做不成,而这个人,自己责无旁贷。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我读书的时候也是报过培训班的,我一向数理化都不好,用我爸妈的话说就是“不开窍”,他们也着急,高中就给我报了当时的名师班,还是我班主任推荐的几位退休老教师开的联合补习班。
这些退休老师都是相当厉害的老教师,报班也有限制,分数要在及格线上,每期只收15人,多了不收。
就是这样一个补习班,一轮补下来,班上15个孩子,除了基础本来就不差的几个进步明显,别的孩子,包括我在内,都没有太大的进步。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和我一样,在父母那里承受的无形压力太大了。在补习班上学完了之后,回到家爸爸妈妈就会不停地问今天学了什么,做了什么题,然后就是不歇气地做题做题做题,稍微露出一点想休息的意思,都会换来一顿训斥。
越是这样,我们的脑筋越是转不动,对考试越是只有茫然和害怕,要是考试还考不好,我们是不是真的没救了?结果就是越怕什么来什么,补习下来,考试仍然没什么起色。
父母们看到成绩都会骂孩子:“为你掏了这么多钱,结果钱都白花了!”
如果报了班逼孩子读书,孩子们就都能变“学霸”,我想,那可能“学渣”就没什么生存空间了。
相信大家都知道“功夫在诗外”这句话,学做诗,不是照着诗学诗就能学会做诗、也不是天天念:“你快做诗啊。”诗就能做出来的,而要把眼光放在知识与阅历的积累上,只有积累够了,才能下笔如有神。
教孩子读书成材,也是一样的道理。
学会“逼”孩子
那么想要让孩子成材,父母的功夫又该下到哪里呢?
其实,说孩子“不逼不成材”,这话不算错,但是怎么逼孩子,却是有方法的。这个方法当然跟逼着孩子上培训班做练习题是没什么关系的。
那应该怎么逼呢?
1
班报完了,你应该和孩子坐下来讨论,上这个班,要达到什么效果,学会哪些知识,这些是需要作为父母的你和孩子都必须搞明白的——也就是目标。
有了目标之后,还要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目标也不可能一步达成,在大目标之外,还应分若干个小目标,这样有助于孩子一步一步去完成。
2
有了这些小目标的帮助,孩子就能比较轻松地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就好像是打算跑马拉松,要是一开始就订42公里,等跑起来,感觉就跟望不到尽头没两样,一旦跑累了,就特别容易放弃。
可是如果在这条道路上,多设几个小站点,每跑到一站,就有人告诉:“你很棒,你已经跑到这儿了,要加油哦!”听了这样的话,当然就会生出更多动力,努力坚持跑下去,有更高的机率跑到终点。
制定小目标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检验到这种实现小目标之后的“成功”,喜悦和自豪的心情是持续推动孩子坚持下去的法宝哦!
关键时候,推孩子一把
3
所谓关键时候,一般就是感觉到孩子懈怠、不肯坚持的时候。毕竟要持之一恒确实是很辛苦的事情,孩子会在途中出现这样的情绪是正常反应。
身为父母,在这样的时候作用力就凸显出来了:如果父母也跟着懈怠,那么孩子就算是半途而废了;而如果父母太过急躁,孩子则会反弹。
在这种时候,就最忌讳这两点,我们绝不能当挥舞着鞭子抽着孩子前进的父母,而应该是孩子能寻求帮助获取力量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