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办法,
可以让人没有痛苦的死去。
活着好累,想离开了,可我怕痛。”
这是马小荣在2018年6月发的一条朋友圈。
两个月前刚刚做完瘤切除手术的他,
那是他从确诊为滑膜肉瘤,
走投无路之下,
他选择成为“试药族”的一员,
这样就可以吃到免费的靶向药。
“试药族”这个词汇,
这是一个关乎生存还是死亡的选择。
一款新药在上市前,
由此就产生了“试药族”。
还有一些是身患重症,无力医治的人,
为了接受免费的药物治疗,而成为试药人。
马小荣就是后者中的一员。
2018年6月5日,
马小荣被确诊为滑膜肉瘤,医生告诉他,
而治疗后能活5年以上的概率,仅仅只有20%-50%。
从那天起,
他就没再拔下过手背上的那根留置针。
为了手术和吃药,
最后,无路可走的他,
选择成为一只“小白鼠”,
加入癌症临床药试验组,
在服用试药组免费发放的靶向药一个月后,
他因大量咳血住进了ICU,
这是马小荣第一次住进ICU,
医生说是他吃的靶向药副作用导致的咳血。
“副作用和命比,我肯定选择命。”
但副作用可不仅仅是咳血,
他的双脚因为试药,早已布满了腐烂流脓的疮口,
试药组的医生只好让他退出临床试验,停止试药。
对马小荣来说,
不让他继续试药,就相当于断了他的命。
为了活下去,
他只能再次以身试药,
还一次性申请了二十多家医院的药物临床试验。
他才25岁,他从小的理想是:
他还一个都没有实现。
“你是大学生,怎么也干这个?”
它是一款新药在上市前,
由于是受试者在拿自身的健康做试验,
很多普通人对此都不能接受。
小晨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是活不下去了,不然谁会干这个?
你是大学生,还需要干这个?”
2016年12月,
23岁的小陈正在排队体检,参与一项新药的试验。
在他的身后,站着一位中介。
一般费用为两三百万元。
医院一般不会直接招募受试人员,
于是就衍生了招募中介,他们帮医院招募试药人,
医院再通过层层体检筛选,合格后再进行试验。
几天前,
他看到中介发在试药QQ群里的招募消息来到这里。
在中介处登记完毕后,
在这份长达8页的知情同意书上,
有不少人都是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签了字,
关于试药的风险和副作用,却很少有人提及。
报酬越高,住院天数越短,意味着危险系数越大。
这其实并不是小晨第一次试药,4年前,
还在长沙上大学时,
小晨就通过试药挣到了1000块钱。
在药厂提供的知情同意书上,
都会明确写明,
有抽烟酗酒史、3个月内献过血、
不过,今天的试药体检,
小晨隐瞒了4年前的那次试药。
“你不怕他们查出来吗?”
“医院间没有联网,他们查不到的。
试药中介还问我试药完一家,
是否想去另一家试药,这肯定没有联网啊!”
和很多试药人一样,
小晨辗转往返于各家医院,
“一杯尿液值几万?”
“你明天有别的安排吗?没有的话赶紧过来吧。”
“我体检不是没过关吗?是不是通知错了?”
早在前几年,
国内各大医院对受试者的信息是保密的。
有人为了赚钱,
往往在参加完一个项目后,
就又去联系中介,立马参加下一个试药项目。
受试者、中介、药厂,每一环都可能是“造假者”。
帮助试药者隐瞒试药史;
将合格者的尿液分配给其他人;
为了帮某些高危项目招到足够的试药人,
中介还会故意压低酬劳、瞒报风险,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试药人。
而为了顺利通过体检,
有禁止吸烟的尿液检查时,
他们会偷偷往尿液里掺一两滴白醋,
这样就查不出有吸烟史;
经常混迹于各大医院的试药人,
就可以在另外一家医院蒙混过去。
甚至有的受试者,
会在医生面前假装吞下药物,
离开医生视线之后再吐掉。
而这些漏洞,
截至2016年1月21日,
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
足以可见药物临床试验造假的严重性。
“我只是想活着……”
近两年来,
同时让试药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一个试药人参加过的试验项目,
负责审查整个试药过程。
即便这样,也没能挡住职业试药者的步伐。
个别中介会用假身份证,
来帮助职业试药人混过临床药物试验筛查。
而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联网的项目,
对于这些不联网的项目,
试药人的酬劳也会相应的减少。
但职业试药人并不在意这些。
为了赚钱,他们疯狂吃药:
上市后会对大众造成怎样的安全隐患。
他们只认钱,但他们也怕丢了命。
在短期内,
职业试药人如果频繁的接受药物试验,
也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2011年,在服用试验药物26天后,
23岁的山东姑娘王海冰死了,
王涛就是这样的一位职业试药人。
两年下来,他一共试药三十多次,
胳膊上布满了细细密密的针眼,
但为了得到高额报酬,他都挺了过来。
有时,
王涛会觉得自己挺丢脸的,
试药不光把他变成了一个“废人”,
在拿自己的身体做赌注这条路上,
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疯狂的赌徒,越走越远。
他是一个拿命换钱的人,但他也只是想活下去。
职业试药人的罪与罚
据悉,我国每年审批,
每年有数十万的人正在成为试药者。
在这数十万人的身影中,
有像马小荣这样绝境求生的癌症病人,
而更多的是像王涛这样,
在医院和新药之间奔波拿命换生活的人。
参与药物临床试验,
职业试药人,
就是游走在这个灰色地带的群体。
吃下的药再多,
揣进兜里的钞票再厚,
“职业试药人”的存在,
不仅是为了给我们呈现,
试药人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更是为了警醒我们,
1.澎湃新闻,癌症试药人的求生一搏
2.GQ报道,试药者:在与疾病的斗争中,人类的敌人,远不只是疾病本身
3.Aha视频,90后癌症试药人:副作用和命之间肯定选活命
5.看看新闻网,一位职业试药人的自述:七十天赚一万四,不需要工作
6.新京报,试药成灰色产业链:试药人受控中介 数据造假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