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有人庆幸没有赶上埃塞俄比亚那个航班
文摄:罗西
一名叫艾哈迈德·哈立德(Ahme)的乘客,在从迪拜出发时,因为一些原因错过了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失事的ET 302航班,与死神擦肩而过,在内罗毕机场和父亲紧紧拥抱……
有时,错过未必就是坏事。
当你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赶到检票口,广播正通知,“停止检票”;坐电梯,超重,你比较胖,便悻悻地退出……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赶上大流、主流、当班的,或者所谓的重点班、特训部、名校、500强企业……
其实,转念想想,也没有什么。
谁知道,谁会笑到最后。
如同有人庆幸没有赶上埃塞俄比亚那个航班,被落下,也未必不是幸运。
每一个独特的自己,每一次身不由己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安排”。
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
我们总习惯“分门别类”,如果被“另类”,也别难过、害怕,因为意味你有别具一格的一面,更珍稀,更有卖点。
《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会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通常愿意抛弃是非,用自己的智商去交换一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我是例外的,那时,我还没有正式调动,是“聘用的”,上世纪90年代初,聘用与正式的,有天壤之别,我属于二等公民。
其实,我一点也不介意。
我是从老家的单位“停薪留职”跑出来的。
真正让我有“例外”的感觉,是这个:夜里,仿佛是一人睡一栋楼,最怕停水停电停有线电视信号,就意味没人管。
1996年的《中国青年》杂志上有个文章,介绍全世界三大“罗西”,很荣幸,我是其中之一,“福建写文章的罗西”。
后来,某杂志又弄了个 “中国四大美文王子”,我落选,我调侃自己是四大王子“之五”。
前者让我沾沾自喜好多年,后者也让我调侃好多年。
我觉得“调侃”比“自喜”高级。
很多时候,幸运的大名单,荣誉的红榜……没有你的名字,那就把自己当做“例外”“额外”“但是”“而且”,也挺好的。
蔡康永说,“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你如果一直想呆在“集体”里安全,那就别想有更清醒的“个人”、更辽阔的世界。
他们都走了,只有我例外;他们都回来了,只有我例外。
据说,其理念“就是反的”,不跟风的,“游离于大众潮流之外,却又在不断的创造着新的潮流;在不断打破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将梦想转化为现实。”
我也是一个例外,心安理得的例外。
每一种争议都分成两派:一派是正确的,另一派是错误的,但中间派永远是邪恶的。
忘了哪位先贤说过一句话:文明就是朝着一个“个人”的社会前进的过程,文明就是将个人从集体中解救出来的过程。
我很难被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