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两个人走的太近了,你会发现很多很多,有时候朋友之间,保持距离也是保持关系的关键!来看看本文吧!
有人说,最亲近的关系总是最
脆弱的,朋友之间的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虽没有骨肉血脉的相连,但却有一种
亲情无法替换的东西,也许在
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你会发现,身边最好的朋友在那时就像一个翻版的你
自己,让你有一种
心灵互动的
感觉,但也有这样的时候,你认为你的
好朋友对你了如指掌,有许多事不该对你有所隐瞒,甚至从某一天开始他突然疏远你而让你感到
莫名其妙,或许有时你会替他做许多事,但他却不太领情……朋友之间互相关心是无需置疑的,但每个人都有
自己喜欢的
生活方式,如果任何事都不分你我的话,是不是也会使
友情陷入一种
尴尬的境地呢?
真朋友就像凉白开
与
甜蜜的
爱情相比,友情显得
平淡无奇;与
温馨的亲情相比,友情难免索然寡味。爱情如美酒,亲情似浓汤,友情只能是凉白开。可是口干唇燥的人,最需要的
莫过于一杯沁
润心肺的水;当一个人
苦闷不堪的时候,朋友伸过来的手往往胜过恋人的热吻和
亲人的慰藉。水是
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
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无须背负海枯石烂的誓言,不用防备“朝三暮四”的变迁,不必讲究
嘘寒问暖的客套,也不用顾忌
牵肠挂肚的担心,朋友就是那个愿意做你听众、却不让你
内心不安的人。煲电话粥也罢,促膝谈心直到东方发白也罢,烦闷与
苦恼尽可以和盘托出。你感激他的
耐心,他
感谢你的
信任,然后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都市中人个个如刺猬一般,朋友间相处应该既能感受到对方的
温暖又免于相互的
伤害,大可不必认准一个好友跟你分担所有的欢喜悲忧。
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放在一边,有空的时候搞个聚会,需要的时候打个招呼,朋友就是这么
简单。(
经典语录 www.wenzhangba.com)
每个人都需要
自由的空间
心理学家霍尔认为,
人际交往中双方所保持的空间距离是人际关系的表现,研究发现,亲密关系(
父母和子女、
情人、
夫妻间)的距离为18英寸,个人关系(朋友、熟人间)的距离一般为1.5~4英尺,
社会关系(一般认识者之间)一般为4~12英尺,公共关系(陌生人、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为12~25英尺。
说出这个理论,并不是我也认可与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离控制在1.5~4英尺之间这么精确,但我赞同人际互动中的距离的确是人对事物在
态度上的一种表现。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过沟通,在
思想、情趣等方面因为相通或互补而建立了比较亲密的类似于战友般的情谊,在他们面前,我既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恶习,也不会
坦诚地
倾诉自己所有的缺点,因此,朋友、熟人能够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个屋檐下
朝夕相处的父母、
爱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脚等一系列的生活细节,所以,他们介入我生活的程度更深,这样的亲密是任何
一个朋友不能比拟和替代的。
对我而言,如果把自己看作一个集合,把上面的两类人想象成另外两个集合,则这两个集合都与我有交集,两个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与我重合,我自己与他们
永远都不相交的部分,这是我的私人空间,它只属于我,是我最个性化的部分。
无论对朋友还是父母,我的私人空间永远都不会敞开,他们可以远远地欣赏,因为那里虽然隐秘但不肮脏,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空间,但我需要并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满,其实,这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总会有
不喜欢朋友打扰的时候
我把自己的朋友大致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了解对方,并确认能够
同甘共苦的,属于患难之交。第二类是比较好的,在某一个特定的场合条件下认识的,是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的朋友。第三类属于
萍水相逢的朋友。
我愿意把朋友这个称呼定义为我的第一类朋友,因为我们最贴近,最投缘,真正是无话不谈,我们都会尽可能为对方着想,但我不欢迎
我的朋友介入我的私人生活,也许更多时候朋友是出于关心你的目的,怕你受到伤害才无意识地介入的,如果你不
喜欢,最好是先给他暗示,但如果他仍不明白,可以约他出来聊一聊,把自己的意思恰当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