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秋阳
又一次感受秋天的阳光,还是那么明丽,又觉得更蕴含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丰厚内容。这感受其实已经很早,我总是能在每年九月中旬的某一天,就突然觉得阳光一下子变了,虽然,那光芒会变得更为刺目耀眼,却已不比得夏日的骄阳那么跋扈,没有了灼人的滚烫,不再有令人缛热的恐惧。接下来,如果再有几场雨,秋天的感觉就会一天天浓烈起来。秋阳啊,熟悉的秋阳!在我54年的沐浴中,虽说依然感受着它的亲切,但我又分明一年比一年更加知晓,在那一缕缕光芒中,除了亮丽和丰硕的特征之外,还蕴藏着灿艳、萧瑟、凄凉、忧伤等等,已有更多生命体验的成分,深深注入其中。
季节的交替,总能带来心情的变化。我也是个喜爱春天的人,春天来临的时候,万物渐渐复苏,周身也慢慢舒展。但我总觉那个过程来得十分缓慢,让人等得焦急。不像秋天,说来就来了,有一种突然的跌宕,这种变化的强烈,让人的心情也有了突兀的激荡,一下子就被季节所影响了。
最早对于秋天产生酷爱,是受了竣青的《秋色赋》的影响。那时候我才12岁,不知怎么就见到了这本书,而且正是秋天的午后,是骑在乡间的核桃树上读完的,所以就受用终生。那个叫竣青的作家,把胶东半岛的秋天,描写得那么动人。他大肆赞美秋天,写秋天的黄叶红叶,写秋天的柿子、核桃、苹果,还有咬一口就浑身酥透的莱阳梨。让我联系着眼前的秋景,加上性格和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对秋天产生彻骨的厚爱了。当然,后来的阅读中,也接触了“人言秋日倍寂寥,我觉秋日胜春潮”,以及“萧瑟秋风今又是”,还有“八月秋高风怒号”等等的情境和名句,结合着人生历程中潮起潮落的体验,对秋天有了更深层面的感悟,然而最早的种子,还是《秋色赋》给我种下了。
那一年,我一人去逛武当山,闲着无事抽得一签,签语上说我的命运是:“虚名虚位久沉沉,禄马当求未见真。一片彩云秋后至,去年风物一时新。”仔细一想,我这人确实也是到了每年的下半年才能交点好运气的。于是就相信,也可能下半生的命运才能稍好些。从此,便对秋天又更多了一层期盼。(伤感爱情故事 www.wenzhangba.com)
在商洛搞戏的时候,有一年随同老导演吴于先生赴渭南观摩戏剧演出,长途车上,老汉教给我一段唱词,据他说是一出叫《英雄美人》的剧中唱段,这段唱词,句句不离秋,给我印象深刻,我一下子就背过了,而且终生不会再忘。今日不妨再次默写一遍:
山中秋高气又爽,
秋意萧瑟断人肠。
秋鸟不管人惆怅,
一片秋声满山岗。
忽听得,秋蝉唱,
又见那,秋花黄。
秋风甚灿艳,
秋雨太凄凉;
秋云笼天上,
秋波望家乡。
看这些秋风秋雨秋云秋意都是些悲愁像,
莫因秋景把心伤。
秋草正肥马正壮,
秋气萧瑟利风霜;
秋鸿哀鸣声朗朗,
秋水碧绿接天长。
趁此秋令练兵将,
莫负秋日好时光!
这一段唱,秋意盎然,情景交融,先抑后扬,起伏跌宕,气势磅礴,荡气回肠,酣畅淋漓,流利顺畅。我经常用自己设计的秦腔音乐,在心中小心哼唱,觉得十分受用。相信如有名角在舞台上唱出来,一定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我哼唱的次数多了,当然也就从不同角度去琢磨领悟,最深的感触是:季节,原本没有好坏之分,境,原是以人的情怀而分出高下的。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竟把严酷的冬天,也写得那么壮美,那是他的襟怀啊!
秋天又到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王国维先生关于艺术追求的三段论的第一层面;第二个层面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是“梦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唉,不说艺术了,就按照冀福记先生告诉我的人生四季划分,他说人生30岁以前是春,30至60是夏,60至90是秋,90至120才是冬。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这种划分,但姑且按他的划分计算,那么我的生命的秋天,竟还没有到来。然而人是一进入秋天,就要退休的,像树叶的凋零一样,要让位于来年的新叶,“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催旧叶”,自然的规律,历史的规律,谁也阻挡不住。如此去想,我们只能珍重秋天,看重秋天了。因为,人和草木一样,有几个能活过那漫长的冬季呢?
写着写着,我又在心中胡乱唱起来了:“人生短短几个秋啊,不醉不罢休,东边那个日出西边黄河流,来啊来喝酒啊,不醉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