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陆续将孩子送到海外受教育,问他们原因,大多数是不愿意让孩子加入高考的残酷大军,在国外不必那么辛苦,也能考上排名全球前一百名的大学。据说北大清华都没入榜。
这次去英国旅游,我没想到要考察英国教育,却无意间被一个在英国读书的中国孩子上了一课。
到英国,你会发现,这里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做孩子有孩子样儿,该天真烂漫的时候单纯得一塌糊涂,而该守秩序的时候一板一眼。每个孩子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良好的教养,至成人,表现得优雅大方,温柔体贴。你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都会有人主动上前帮忙。
公共场合里,很多中国大人不如英国孩子,曾在温莎堡女王皇宫的国宴大厅里,我看见一个亚裔男人将半瓶可乐咕嘟咕嘟倒在漂亮的地毯上。朋友当时就很反感地说:“这太无耻了,温莎堡到现在都是女王的家。人家欢迎你来参观,你咋能把可乐倒在地毯上?希望不要是中国人。”结果,没出大门,就听那人说某地方言,我就不指明是哪个地方了,但作为同宗同族,我真的很羞愧!
像这种行为,都不会发生在国外孩子的身上。我带儿子偶得去科学博物馆,看了一场特别精彩的科学实验的演出。演出结束后,一个英国母亲跟孩子交流:“演出好看吗?”孩子大约三四岁的样子,答:“好看!”妈妈问:“你看到哪些科学实验了?”孩子一个一个复述,讲得不对的地方,妈妈会纠正,最后,妈妈会说:“那你说,‘谢谢妈妈带我看一场精彩的演出,我很高兴!’”孩子正确地表达感激,妈妈将孩子一把搂住,笑着亲吻他说:“你的幸福是妈妈一生的追求。”遣词造句非常考究。这种正向的感激的话语,在中文中我们很少表达,原因是,大家觉得是一家人,可我发现如果我们在家忽略了,没养成热情的表达习惯,出门社交的时候也会疏漏,因为它不是我们习惯成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住的酒店背后有一家中餐馆,它成为我们后来在伦敦的小食堂,无论早晚餐,路过就一定要去吃一顿。餐馆里有个瘦弱的中国小姑娘做服务生,楼上楼下跑得很勤快,礼貌语使用恰当,还特别会关心人。我们一家人在研究地铁路线时,她听见了会主动过来,告诉我们最便捷的路线,还会推荐她认为必去的景点。我问她是来英国读书的留学生吗?她答,她是随父母定居此地,父亲在伦敦做了十年厨师,逢英女王大赦,拿到居留身份,她从小与父母分离,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等到父母拿到身份把她接来时,她已经读初中二年级了。(感人故事大全 www.wenzhangba.com)
一个中国小地方的孩子,到英国就读初中二年级,没读两年就要高考了,空余时间还要打工,她能跟得上吗?谁知她笑着说:“英国很好!我刚来时语言不通,这里有专门的老师每天帮我做额外辅导,从最基础的开始帮起,同学专门为我成立互助组帮我补习,都不要钱!刚开始我的确跟不上,可我第一学期就拿了一个进步奖!我刚来时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老师同学一直鼓励我、夸奖我,我对自己很有信心,想去考牛津!”哇噻,自信爆棚!
我逗她说,你怎么肯定你能考上牛津呢?她答:“我优秀呀!我现在拿学校奖学金。这个奖学金很少有外国人拿。老师同学们都认为我很优秀。我学业好,社会活动也好,当然考最好的大学!”
我问她:“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有什么区别,就你个人体验来说?”她答得很中肯。她说:“这里的教育更加人性化、个性化,他们不以成绩论英雄。在中国,每门课学得都很深,到我初中一年级,我数学就跟不上了,总觉得自己数学很差,慢慢地就没有兴趣。老师看你分数不好,也会放弃你。你只有成绩好,才有机会参加这个那个比赛或者辅导班。我来英国以后,发现我初中学的,到这里高中才学,所以我在这里数学算好的!大家都特地把我的优点放大,同学们有数学问题就问我,老师也表扬,我竟然从以前对数学不感兴趣到现在觉得很有兴趣!而且这里的高中,不求深度,求广度,不仅仅学物理、化学、生物,还要学心理学、哲学、运动学、社会学、厨艺、家居设计、缝纫、编织等,反正你有兴趣你就去听,你也就清楚以后你考大学择业的方向了。”
我问:“这边学习很轻松吗?与中国的高中相比?”她想了想,摇头说:“不轻松,更累。因为老师追得很紧。他们也许课时不多,又有很多假期,但不影响他们的管束。作业不是说听听课就会做的,都是要写paper(论文),做project (项目),得花大量业余时间查资料,组织内容,又花时间又费脑筋。我们经常做作业做到深夜,但并不觉得心理负担,因为每次完成一个独立的学习科目,会很有成就感!”
她一边跟我们聊天,一边还不忘给我们加水端水果。因为客人少,她会很耐心地回答我所有的问题。看着这样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女,我内心很感慨。
中国的家长和学校唯分数论,忘记了除了学习以外,健康的人格和存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有个网友的闺女,一等一优秀,考上国外一流大学。孩子上了飞机以后,妈妈哭了,对我说:“我忘记教孩子做饭了。”
看见这个在英国接受教育后脱胎换骨的女孩,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让中国的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