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不是没有智能,而是因为还存有贪、瞋、痴的种种情绪起伏和执着。
悲愿大的人智能也会比较大。因为当你关心一个人、体谅一个人、帮助一个人时,你就能从中增长许多智能。
我们可以从孤独、寂寞中淬炼出智能和解脱之道。
没有对事物有透彻的观察,就会引出人性内心种种的不安与自卑。唯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对治人心的脆弱面。
当我们一无所有时,便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但却设计成有许多东西可以失去。这种感觉乃根植于我们的恐惧——恐惧孤独、恐惧改变、恐惧事情无法解决、恐惧自己不存在。
人们一生大都是与世浮沉在追逐感官享受当中度过,即使为此付出严重代价,也在所不惜。
2、修行,从相信「因果缘起」开始!
「果」,是别人能看到的;
「因」,只有自己最清楚。
4、快乐不是控制别人、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来自于调伏自己、净化自己、改变自己。
5、关心别人才是真正关心自己;帮助众生,你自己就得到大福报。世间人不懂,用尽心机要去偷、要去骗、去赌、去抢,所以你永远很痛苦。但是有福报的人,他只是在想如何帮助别人,他自然有那个福报。
6、把别人的秘密讲出去,就是辜负人家的信任,你再也不会有亲密的朋友。要尊重你的朋友就是与人家讲信用。
过份谴责微小的过失,无异是用利斧去杀一只落在朋友额头上的苍蝇。
没有能力爱人比没有人爱更可怜。
爱是学习付出,也是学习接受。
要爱,但不要执着。单纯地去爱,让爱为我们带来的是喜乐而不是痛苦。
如果你对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饭,你的生命将充满尊重的能量,届时,你一定会受到尊重,因为所有你尊重的东西,将会回给你同样的尊重。
7、死亡,并不是一件恐怖的事,死亡教会我们时间的可贵,帮助我们珍惜所拥有的亲情和友爱。
8、遇到困难、障碍的时候,或许正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人生开启另一道门的新契机。
9、在每日生活中,要怀著善心尽量努力利益他人。如果你能这么做,无论你提供他人或大或小的服务,都持续在造就自己成功(财富、长寿、健康等一切)的因。
10、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共享荣华富贵、
重要的是一颗「将心比心」互相体谅的心。
12、每次当你从愤怒中解脱而逃过劫难时,不仅代表你克服了自己的愤怒,
更重要的是:你也成功地防止另一个人因为你的大发雷霆而走入痛苦的循环中。
13、千万不要让心
像一颗炸弹,充满怨恨。
因为心製造了我们的世界,
也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15、培养对众生的慈悲心,
不管别人怎么对你,
都要时时保持爱和慈悲。
17、如果不能改变风的方向,就要想办法调整风帆;
如果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微笑着面对生活,即使一文不名也能睡得香甜;
微笑着面对人生,即使在黑暗中你也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当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你就是优雅的;
当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态时,你就是成功的。
18、勤劳节俭,是幸福的种子;为善助人,是快乐的泉源。多说一句好话,也是一种功德。
19、若对无常生起深刻的认知,便能了解忙于琐碎的活动跟事业,毫无意义。若各位现在有房子了,也没欠钱,甚至有点存款,若还想赚钱给儿孙用,那叫「欠儿女债」,完全不必要,够用就好了,要将大部分时间拿来修行。人为什么有痛苦?因为有我执。各位要常思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骂也好,赞美也好,快乐也好,都是幻化的,希望大家能看破这一切的虚假。
20、福报,是善行所得的果报,如富贵、长寿、相貌庄严等。
这些美好的果报,根本因在于善行,在于对他人的付出和帮助,我们努力工作是外缘,因缘和合就能感得果报。
因果之理,不是让人听天由命,而是教我们把握规律,正确的创造因缘,不要用恶性竞争、伤害他人等行为去争利益。
21、援助苦难的人,其实正是「有形救灾难,无形救自己。」一念善破千灾。
「念头」一转,「世界」就转。
佛说:「菩萨有一法,永断一切诸恶道苦—即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令毫分不善夹杂。」
「贪」是一切烦恼罪恶的根源;「贪」再多一点就成「贫」!
愿生生世世独居,拥有贫穷。
《经藏》云:「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似演戏。」
「心安茅屋稳,体健菜根香。」最幸福的人,或许就是这种心安体健的人吧!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不要再去责备已经忏悔的人。
22、自称为佛教徒还不够,应该不断思考佛法真正的内涵与意义。有信仰,进一步要有思想;我们不只拜佛,进一步要想,拜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拜他的身体,而是拜他缘起无我的真义,这种真理才是我们要拜的。佛在世间的大悲流露,救众生苦,才是我们要拜的。
23、不要拿自己的生活跟别人比,
因为你无法瞭解别人的经历。
没人能主宰你的幸福,除了你自己!
24、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
有瞋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
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瞋,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贪欲、瞋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着欲则生瞋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 ----《坐禅三昧经》
25、一个人读书读多少还是其次,你这个人走到那里,会不会给人压力。如果没有给人压力,快乐,微笑甚至主动帮忙他人,那么你就是一个受欢迎的人。佛法的重点就是快乐、自在,进一步给这世界带来快乐自在。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快乐自在的人。
27、等你老了,
你可能坐也坐不久,
听也听不清楚,
想也想不通了。
所以,请勿拖延,
现在就开始持续修行。
青春一去不复返,
当我们躺下不起时,
一切都来不及了!
其实,无常一直都在。
如果现在有时间、有能力修行,
就千万别延误了最好的时机。
28、万般皆由心,祸福由心造。人的心地就像一亩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种子,也长不出好的果实。
29、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有智慧才能分辨是非善恶,用安忍才能建造幸福人生。
30、一个人自然的时候最美,虚伪的时候最丑。
宽厚的人,他的过错常常是过于相信别人;而心量狭窄的人,所犯的错误则每因多疑、嫉妒、刻薄。
要挑别人的缺点是很容易的,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德行。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