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5条关于王世襄的经典语句
日期:2018-06-04 22:13: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5条关于王世襄的经典语句

  ●悦我皆因风味好,宾归端赖色颜和。 ----王世襄《京华忆往》

  ●六七十年来,先生无时无刻不寄情于文化艺术深深融人其中,其乐无穷,而家境则日益式微。六十年代初,曾见先生命家人提电风扇出门,易得人民币拾元。为留愚夫妇共 膳,命家人赊肉,并吩咐“熬白菜,多搁肉”。使我等不敢、亦不忍言去。而此时窥先生,仍怡如也。其旷达乐观又如此。先生实为平易天真胸怀坦荡,不怨天,不尤人之真正艺术家。当年以仪表相人,大误!大误! ----王世襄《锦灰堆》

  ●像我这样出身不好、受帝国主义教育毒害又很深的人,她自然觉得有责任对我随时进行监督改造。如果我不经请示批准,擅自进小饭铺买碗粉吃,晚上的生活会就不愁没有内容了。好在一路之上我走在最前面,队长落在后头至少三五里之遥,我乍着胆子去吃了一碗覃子粉。哈哈!这是我在整个普查中吃到的最好的野覃子!我很想来个第二碗,生怕被队长看见而没敢再吃,抹了抹嘴做出了小铺的门。 ----王世襄《京华忆往》

  ●我儿时就对它感兴趣,倒不是为了美味,而喜欢雄雉的长尾,拔下来插在帽子上,左摇右晃,自以为是群英会的周瑜了。过年亲戚家老家人去各家送礼,四色之中有成对的山鸡。转眼之间,连有待送往他家的雄雉长尾也被我拔下来,为的是凑成两根翎子。秃尾巴山鸡怎好当礼送,到处惹事,真成了“七岁八岁狗都嫌”。淘气而害得老家人为难。 ----王世襄《京华忆往》

  ●1948年得琴于隆福寺文奎堂旧书店。张弦试弹,虽有(先攵)音,而声韵松长,不同凡响。惜额下底板损二寸许,徽亦脱落殆尽。烦蕉叶山房主人张莲舫修补,不意琴完整而音顿失,大为懊丧。悬壁数载,1954年夏始再抚弄,音韵居然恢复近半。此后人祸频仍,琴亦无暇忆及。“文革”后发还查抄文物,始知尚在。1999年再为配轸张弦,散、泛、实音,均已恢复如初,为之狂喜。计距得琴之日已五十一年矣。 ----王世襄《自珍集》

  ●日斜归牧且从容,缓步长堤任好风。 ----王世襄《锦灰堆》

  ●北京沦陷期间,李卿丈为易薪米,经陈剑秋介绍,以百十具炉让与伪卫生局长庞敦敏。交接后,精品数器,陈以所藏易去,其中有此炉。
1951年襄购得庞炉十余具,驰报李卿丈。丈在病中,喘甚剧,犹倚枕告曰:“最佳之炉,不在庞家而在陈处。如顺治比丘造者,可谓绝无仅有,视明炉尤为可贵。倘能得之,当为尔庆,勿忘持来再把玩也。”
经探询,陈已逝世。蒙其婿之老仆见告,遗炉均为其四子妇所有,已有若干具售与美国人。予心惴惴,不知此炉尚在否。迨于汪芝麻胡同陈家目见此炉,心始少安,几经议价,始许携归。供之案头,果为寒斋生色。惟李卿丈已归道山,恨不得携供一摩挲也。 ----王世襄《自珍集》

  ●“玉堂清玩”天鸡炉......据历年所见,凡相类之炉,私家款者多优于宣德款者,纹饰简者多优于纹饰繁者。其所以然,为铜炉值得研究问题之一。 ----王世襄《自珍集》

  ●博物馆的收购,可以解决一大部分古代家具出路问题。如故宫博物院,据我所知,收藏的木器虽富,但称得起精品的却不多,和它在其他方面的收藏是远不相称的。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虽已开始收购古代家具,但数量有限,而且主动不够,至于各省的地方博物馆能注意到家具的收集,那就更少了。美术学院、艺术专科学校手工管理机构也应该搜集古代家具作为业务学习材料。公同也应该搜集古代家具作为业务学习材料。公园也应该拿古代家具作陈设,尤其是有悠久历史园林名胜。像苏州的拙政园,如果厅堂里摆上明代家具,该多么调和,使游人多么舒服愉快!可是那里的家具使我十分失望。 ----王世襄《锦灰堆》

  ●木器家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我们试想:一个人每天要在椅子上坐、就着桌子工作、在床上睡觉……,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要与家具打交道。设计新家具,除了要求经济耐用之外,注意到实用美观完全必要的。
注意新家具,就不能不重视古代家具,因为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结晶,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王世襄《锦灰堆》

  ●在北京,不论是风和日丽春天,阵雨初霁的盛夏,碧空如洗的清秋,天寒欲雪的冬日,都可以听到从空中传来的央央琅琅的之声。它时宏时细,忽远忽近,亦低亦昂,倏痴倏徐,悠扬回荡,恍若钧天妙乐,使人心旷神怡。它是北京的情趣,不知多少次把人们从梦中唤醒,不知多少次把人们的目光引向疾空,又不知多少次给儿童大人带来了喜悦。 ----王世襄《京华忆往》

  ●不过要请你原谅,一个人要是没有经过绚烂,恐怕也不可能领略平淡之妙。 ----王世襄《京华忆往》

  ●1947年冬于海王村古董店架上见之,遍身泥垢。时荃猷正从平湖先生学琴,喜炉款识而购之。依李卿丈法,用杏干水煮之数沸,翌晨取出,泥垢尽失,灿然如新,置洋炉子(北京当年一般家庭取暖用铁炉。平顶,侧面开门)顶面爇之,一夜而得佳色,且肌理光生辉。此为平生用速成法烧成之第一炉。 ----王世襄《自珍集》

  ●由此可知不同家具的不同造型,都忠实于不同的渊源,彼此之间,界限分明,不掉换,不掺混,例外只是极少数。历时上下千百年,处地相去几千里,矩矱法式,基本不变,这就是传统家具的造型规律
明及清前期的家具造型,式样纷呈,常有变化表面上似乎是能工巧匠,各抒才智随心所欲,率尔操金,便成美器;实则不然,任何式样,都有相当严格的准则法度,决不是东拼西凑,任意而为的。 ----王世襄《锦灰堆》

  ●“萨其马”本系满语。据元白尊兄(启功教授)见教:《清文鉴》有此名物,释为“狗奶子糖蘸”。萨其马用鸡蛋、油脂和面,细切后油炸,再用饴糖、蜂蜜搅拌沁透,故曰“糖蘸”。唯于狗奶子则殊费解。如果真是狗奶,需养多少条狗才够用!原来东北有一种野生浆果,以形似狗奶子得名,最初即用它作萨其马的果料,入关以后,逐渐被葡萄干山楂糕、青梅瓜子仁等所取代,而狗奶子也鲜为人知了。 ----王世襄《京华忆往》

  ●我不能脱离所生的时代地区,不愿去谈超越我的时代和地区的人和事。 ----王世襄《京华忆往》

  ●“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莫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纨袴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贵,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极其贵巧,动费万钱,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者,如皂快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装铺,庭蓄盆鱼杂卉,内则细桌拂尘,号称书房,竟不知皂快所读何书也!” ----王世襄《锦灰堆》

  ●但顿悟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有所会心,使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王世襄《自珍集》

  ●“大清乾隆年制”蚰耳圈足炉......李卿丈旧藏......丈言乾隆炉极少,小而精者,仅见此一件。 ----王世襄《自珍集》

  ●“奕世流芳”冲天耳三足炉......五十年代中期于琉璃厂东门估者家见之......后出示傅大卣先生,谓系后仿,语气肯定,且似言犹未尽,而先生固久居厂肆,深知估人底蕴者。此后端详此炉觉其两耳臃肿,款识亦可疑,铜色偏黄,似曾染色,傅老所言当不误。 ----王世襄《自珍集》

  ●古代家具经过保护、收集才能谈得到整理研究。继承遗产及推陈出新又是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的。4月17日《北京日报》刊载了仿制明式家具恢复外销的消息(仿制也须防止偏差。以往外销的木器往往将大件旧木器改小,将琴桌腿截短或炕桌腿加长改成沙发桌。名日仿制,实际上还是拆毁)。4月间,在北海还举办了中国家具展览。这都是令人兴奋的事。但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好古代家具的保护、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对外销家具的设计一定能大大提高一步;同时对新家具的设计,也能有无限的启发。到那个时候,我们收到了果实,将会更明确地认识到目前所亟待做的保护收集工作是有头等重要意义的。 ----王世襄《锦灰堆》

  ●当年从道县去江华的公路尚未修通,要步行两天才能到达。中途走到桥头铺,眼看一位大娘提着半篮刚刚采到的钮子蕈送进一家小饭铺,我顿时不禁垂涎三尺。不过普查队的队长是一位“左”得十分可爱同志,非常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还时时警告队员要注意影响。像我这样出身不好、受帝国主义教育毒害又很深的人,她自然觉得有责任对我随时进行监督改造。如果我不经过请示批准,擅自进小饭铺买碗粉吃,晚上的生活会就不愁没有内容了。好在一路之上我走在最前面,队长落在后头至少有三五里之遥,我乍着胆子去吃了一碗蕈子粉。哈哈!这是我在整个普查中吃到的最好的野蕈子!我很想来个第二碗,生怕被队长看见而没敢再吃,抹了抹嘴走出了小铺的门。 ----王世襄《京华忆往》

  ●既然收集家具是有选择的,就牵涉到鉴别好坏,分别取舍的问题。但这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只要有人写几篇介绍,作几次讲解,一般人便可掌握这门知识,它到底要比鉴别金石书画简单得多。好在全国各地内行人很多,木工师傅和有经验的木器商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王世襄《锦灰堆》

  ●明龙纹鎗金细钩填漆柜门残件......德胜门后海河沿有晓市,某日经过,有杂货摊以条凳支架木板,上铺蓝色床单。风吹卷起一角,板面似有彩画。撩单俯身观看,竟是两扇雕填漆柜门。予求购。摊主谓木板支摊,正嫌其小。如不吝惜,为我买一副大铺板,当以此两小块相易。立刻成交,皆大欢喜。此平生奇遇之一。 ----王世襄《自珍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5条关于王世襄的经典语句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