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看见》好段摘抄大全
日期:2018-04-07 23:52:07 作者:柴静 来源:看见 阅读:

《看见》好段摘抄大全

  1、是的可能体会偏见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醒理性。 ----柴静

  2、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听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柴静

  3、“痛苦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陈虻 ----柴静

  4、痛苦的时候,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树林,那是永恒安慰。 ----柴静

  5、正义是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不是用来胁迫人的。 ----柴静

  6、大学毕业后他不想赚钱,父母担心他没有生存能力,他做了一份装卸货物的工作,父母说这样太可惜了。他说:“为了钱做是可惜的,不是工作低级可惜。” ----柴静

  7、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死去就去神话他 ----柴静

  8、什么事真实?真实是很丰富的,需要强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从恶种看到真实是很单一的。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柴静

  9、真相往往就在于毫米之间,把一杯水从桌上端到嘴边并不吃力,把它精确移动一毫米却要花更多时间和更多气力,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柴静

  10、人被硬生生直接摁在犬牙交错生活上,切开皮肤,直入筋骨。 ----柴静

  11、他(卢安克)在这次采访中下过一个定义:“脑子里没有障碍才是自由。”
……
他明确写过,很多人的信仰是没有独立个人意识的迷信,是一种提出条件思想————“如果我做什么,就得到什么结果”,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误会”,想要影响人类精神,故意采取什么固定策略是无效的。 ----柴静

  12、因为我最大的恐惧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我会被挑出来站在什么地方。大家说,看,她跟我们不一样。怎么才能克服这种恐惧? ----柴静

  13、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单纯判断。 ----柴静

  14、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的也没有意义。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斯宾诺莎还说过一句:“希望失望也绝不能是善。因为恐惧是一种痛苦,希望不能脱离恐惧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识的缺乏,和心灵软弱无力。”
这话太硬了,我消化了好久。
他界定“观察”的实质是:“不赞美,不责难,甚至也不惋惜,但求了解认识而已。” ----柴静

  15、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 ----柴静

  16、有时话本身可能没什么意义,它只是到了嘴边。 ----柴静

  17、我不想影响谁,只想理解。如果有人有共鸣,我会有得到了家人感觉。 ----柴静

  18、小时候后看《少林寺》,真讨厌老方丈,他问李连杰:“戒淫欲,汝今能持否?”
小李偷偷看眼手掌里定情的信物,眉尖耸动,姑娘在门后看着呢,眼波像水。
和尚没完没了:“能持否?”
“……能持。”
姑娘一扭头走了。
挺荡漾的心,你让人家持什么持啊你说。 ----柴静

  19、曾国藩说的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他“不得不”改变。 ----柴静

  20、说实话,他的坦率让我绝望。一个过于主动甚至积极坦白自己内心阴暗面的人,往往会让原本想去挖掘他内心弱点的人感到尴尬和一丝不安。他甚至都不为自己辩解一句。 ----柴静

  21、真相往往就在毫末之间,精确是一件笨重的事。 ----柴静

  22、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柴静

  23、远远听见琴声,顺声望,只一位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斑驳剥落的朱红亭子里,膝上一块灰布,对着湖拉胡琴,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 ----柴静

  24、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 ----柴静

  25、以前“新闻调查”老说启蒙,我一直以为是说媒体需要去启蒙大众。后来才知道康德对启蒙的定义不是谁去教化谁,而是“人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 ----柴静

  26、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柴静

  27、她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仍然有自尊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伤心。 ----柴静

  28、对人认识有多深,呈现有多深。 ----柴静

  29、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 ----柴静

  30、重压常致人屈从或愤懑,但《大公报》主编张季鸾说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要秉持公心与诚意,“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不愿陷于盲。” ----柴静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看见》好段摘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