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此时的生活迷人之处不在于他要分心认同满汉文化,而是在于他如何成功融贯满汉文化”。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有这么一道奏折,提到商人入府学,取得巨人资格的问题(一旦商人赚了钱,便会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李煦提到,两淮盐商原籍多为山西、山西,或徽州。山西、山西之西商子侄,准予童生资格入扬州府学,名额十四人。然而徽商并无名额,因为徽州与扬州同属一省。但徽州至扬州,相隔千里,家居扬州的徽商,根本无法回原籍参加考试。所以,徽商祈请将其子侄依照西商惯例,亦于扬州府学有十四名名额。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满汉生活的交流互动是清初最有意思的面向之一”。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头顶的叶子把阳光挡起,投下的影子摇晃记忆,想象着此刻若能再相遇,你会不会忘记了过去,在这阳光肆虐的城市里,潜藏着另一个自己,谈天说地聊着都好风趣,关上了门自己怕自己,我要找一个人要多残忍,不完整的交换不完整,我在这城市里等了又等,等待着下一次可能,我要找一个人会多残忍,该启程的要怎么启程,我在荒芜的城住的安稳,等你找到下一个人。 ----曹寅《一个人一座城》
●终十八世纪,两淮盐商似乎越来越有钱。不过,根据曹寅与李煦的盐课奏折,尽管他们有所谎报欺瞒,但要说兴旺,那还是以后的事。康熙朝的盐商自然不是赤贫;他们在康熙南巡至扬州时以豪奢的排场来接驾。不过,他们的处境也不是那么稳定,也绝非只赚不赔。巡盐御史亦无法指望年年顺利达成盐引的定额。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少年十五十六时,弯弓盘马百事隳。不解将身事名主,惟爱射雉南山陲。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清?马骀
兰
丛兰发幽崖,托根近霄汉。
泉水自流出,天风吹不断。
清?曹寅
冬兰
冬草漫碧寒,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箐纱。
清?姚燮
珠兰
香粟佛天饭,蕊珠仙界衣。
托名应自贵,含蕾再难微。
荡子甘心与,村娘愧发稀。
一春清素愿,消受露华霏。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曹寅《题楝亭夜话图》
●绕堤柳借三分色,隔岸花分一脉香 ----曹寅《石头记》
●在曹寅的主持之下,总计九百卷,包括四万八千九百首诗作,逾两千两百位作者的《全唐诗》善本,以将近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套校勘、刻版的工作。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盐商在开始贩盐之前必须缴纳的六种主要额外规费,包括:发给盐引之前支付盐官和衙门文员的额外费用,金额是每引二钱;在运盐船舱口检核盐的体积、重量的费用,每引七分;通过各检查登录盐时付给检查员的茶水费,每引二钱;船只航行长江必须取得通行许可,每引若干分,船只的许可、执照的封印、拆封印、航船的最后许可,每引若干钱,加总后每引约二钱七分;各关口都有各种名目的规费,还有支给督盐官和驻防兵丁的费用,难以细数;到了船只泊靠江西、湖南、湖北各口岸,还须付给督盐官若干钱,停放费若干分,盐的取样费若干厘,更不消说检查船只文牍的一般费用,总计约每引二钱五分。保守估算,这些支出至少让每引多增加一两的费用。 ----史景迁《曹寅与康熙》
●在这阳光肆虐的城市里
潜藏着另一个自己
谈天说地聊着都好风趣
关上了门自己怕自己 ----曹寅《一个人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