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看到那种打理的十分精致,布置的近乎完美的博客,那里有数不尽的华衣美食,如烟般轻柔的感触,乐于宣扬的快乐,我都觉得非常有趣,心下也非常凄凉。 只有寂寞的女人,才会这样不厌其烦的把每一个菜都拍下来,以便为她的波尔增光添彩——让人家以为她活的很好” 我是不是也算是寂寞女人中的一个呢? ----黄佟佟《最好的女子》
●古色幽微的街道巷口里,隐著几许期盼
喝著波尔茶后,开始任思念肆虐
转角的斑驳,没有你
转身,原来我期许你靠近
●本质上,我只喜欢一类人,只对他们具有稍微持久的兴趣,这类人的特点是,他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那就是寻找人生的意义,不管这类人是男是女,地位高低,学识深浅,际遇好坏,是死是活,是道德还是非道德,是否具有信念,是否追求真理,也不管他们用何种方式探索,我始终都喜欢这一类人,这类人在世上分布极广,不易辨认,况且大多死去多时,从本质上讲,这类人具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些失败者,他们对人生意义的寻找方法,往往是老波尔所说的”试错法”。 ----石康《支离破碎》
●“对那个女人来说,”阿尔卡迪安·波尔菲里奇继续说,他发现你对他的话听得十分认真,“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收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是来自书本,不是来自作者,不是来自约定俗成的文字,而是来自没有说出来的那部分,来自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出来而且尚无合适的词语表达的那部分。至于他的观点,他则希望证明文字背后是空虚,世界仅仅存在于伪造、假冒、误解与谎言之中。 ----伊塔洛·卡尔维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很快,实验开始了。到1920年为止,许多主要的现代主义作家——乔伊斯、DH劳伦斯、伍尔夫、康拉德和福特·马多克斯·福特(英国和爱尔兰),斯泰因(美国);托马斯·曼和卡夫卡(德国),以及普鲁斯特(法国)——已经把小说中的传统彻底颠覆了。为什么不呢?当时间(柏格森)、意识(弗洛伊德和荣格)、现实(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格),甚至伦理(尼采)都已全然改变,当人类开始飞行、画面开始活动、声音在空气中遥遥传递,除了尝试新事物,还能做什么? ----托马斯·福斯特《如何阅读一本小说》
●遇见波尔图,是因为它蔓延的色彩,也是因为它错落的层次;是因为它片片优雅的青瓷,也是因为它阵阵飘香的红酒。还因为那条静静流淌的杜罗河。 ----《格言》
●我担心的可不止他一个
波尔也是你喜欢的类型
虽然有时候糊涂
却真诚地活着 ----《伯爵与妖精》
●有的人说我读了很多书,却没有改变生活,这就像你每天吃饭,那顿饭也没有什么别的用处,可是却把你养这么大了。波尔克说“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没消化。”边读边思考,边消化理解,把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读书有点像锻炼身体,不一定马上见效,但智慧会像你的筋骨一样强壮起来。
●“这注定会是一场不好打的半决赛,毕竟波尔是主场,可是当看到刘国梁是你的场边教练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就觉得平静了。”
●让-雅克·桑贝,1932年出生在法国的波尔多,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巴黎的圣日耳曼德佩区度过。据说从他的公寓窗口望出去就是巴黎市中心美的令人窒息的城市街景,从圣叙尔皮斯教堂到圣母北蒙马特山丘,尽收眼底。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他的漫画中那种独特的广角视角,总是从高处或者远处,呈现绵延壮阔的风景。在摩天大楼的映衬之下,人显得很小很小,小到让你觉得世界对他们来说未免太大了。 ----陈赛《三联生活周刊》
●蒲公英种子是由花茎顶端的头状花序发育而成的,种子成熟后,它顶部就会长出美丽的羽毛状头饰。这种美丽的装置构思的根本是:把自己的基因送到更远更高更好的地方去—蒲公英的子女们天生 适合飞翔,哪怕是最轻微的一阵“ 微风的波尔卡 ”,也会让它情不自 禁掀起头饰,像那个永恒的少女般:
会为了爱情,到天涯海角
会跟随坏人,永不变心。 ----安歌《植物记:新疆篇》
●芮丝朝麦克.扎波尔抬手打了个招呼,麦克的点头回应让她感到欣慰。认出别人和被人认出,感觉都不错。 ----诺拉·罗伯茨《天使坠落》
●“撇开我现在谈的话题,我想提一下一首诗,也许这是莱奥波尔多.卢戈内斯最好的诗句。毫无疑问,这是在地狱第五歌的启发下写成的。这是《幸运的灵魂》中的头四句,是1922年《金色的时刻》十四行诗诗集中的一首:
那天下午快到末梢,
我正习惯地向你说再见,
一种要离开你时模糊的痛苦,
让我懂得我已经爱上了你。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谈艺录》
●蒋芸女士曾说张爱玲选择丈夫的眼光极差,这话不无道理。但是不能不承认,她选择朋友的眼光极好。邝女士终身守着张爱玲的“秘密”,直到离开人世。那真是铁杆朋友。然而,作为张爱玲的读者,却宁愿邝女士能“出卖”朋友。就像奈波尔早年的好朋友保罗·瑟洛克斯,后来大暴奈波尔“秘闻”。奈波尔少了一个朋友,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而文坛多了一番热闹,岂不快哉! ----陆灏《听水读钞》
●一个人对德国科学家波尔说:“你为什么总是站在科学的潮头。”波尔对他说:“你看不出来,波浪就是我涌起的吗?” ----《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