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从述说。会这么说的原因,在于我无法定义「我」的范围。某位文豪笔下的角色,否认自己不经意伸直的脚尖也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但以我的状况用不著伸脚,我的心是否属于我自己都值得存疑。
●秋也摇头。 “一旦开始存疑就没完没了了。我不认为你是我们的敌人。”然后看着典子,“我是这么想的。”
“我也是。”典子点头说道。“如果无法相信任何人,那就是我们输了。我是这么认为的。”
“你这个想法很了不起哦,小姐。”川田点头。“如果你们两个认为这样OK的话,那就是这样了。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们,在这个游戏里,还是随时保持戒心为上。” ----高见广春《大逃杀》
●所谓性格互补的婚姻很难幸福。我认为。
性格差异大的双方一开始或许互相吸引,时间久了,磨擦就多。倘若一方甚至双方不负责任,婚姻就会搁浅。恋爱结婚的话,还是选择与自己精神气质相似的吧,生活能够更愉快一点。
爱情需要理由吗?或许需要。
你是一个只要是你这一边的人,你就会护到底的男人,所以我很喜欢你;
而我是一个只要是待我好的人,我都会撑他(她)到底的女人
……我想这是你待我好的原因。
异性之间的互相欣赏,估计是爱情的萌芽。
存疑。
不一定是正确的。
●接到梵澄先生复信,其中言道:
我是唯物史观的,也略略探究印度之所谓“精神道”,勘以印度社会情况,觉得寒心,几乎纯粹是其“精神道”所害的,那将来的展望,科学地说,是灭亡。
来信说《五十奥义书》中有不解处,我相信其文字是明白的。这不是一览无余的书,遇不解处,毋妨存疑,待自己的心思更虚更静,知觉性潜滋暗长(脑中灰色质上增多了施纹或生长了新细胞),理解力增强了,再看,又恍然明白,没有什么疑难了。古人说“静则生明”——“明”是生长着的。及至没有什么疑难之后,便可离弃这书,处在高境而下看这些道理,那时提起放下,皆无不可。这于《奥义书》如此,于《人生论》亦然。 ----扬之水《读书十年》
●满怀信任和心存疑虑都是可以选择的,但失望永远来得措不及防。
●愛\過去
.........................................................
不曾對愛情有過存疑
所以不停的追逐 不斷的尋覓
那怕 蒼桑的白髮
洩露出了 幾次錯落的緣份
悔著 為何當初沒多珍惜
惱著 應該多花點時間好好愛你
最後 時間似止不了的 沙漏落沙
錯過的 豈只是在眼前失去的
糾纏著二十多年來 幾次戀愛
一同成為過去 雖然
我不曾對愛情有過存疑
●沉寂的时间里
我思索这道命题
怎么解
嚐试了无数
对所有的方法存疑
才发现
是我困住了自己
●我没有门派之见,我兼收并蓄;我向高手讨教,又一定会谨慎存疑;我洞察他们的优点,也会思考他们的局限;我不“信”任何东西,又愿意接触和了解任何东西。
●一只猎物,被追逐久了,会否产生习惯,
从而对猎人心有眷恋。
如有一日自投罗网,又会不会让猎人心存疑惑。
如果两者相持太久,会不会有一方感到厌倦,
从而又选择远走高飞?
所谓眷恋,也许是最脆弱的中间状态,投降的姿态。
是要杀戮还是圈养,说到底是猎人的事。 ----河川敷《饿梦集》
●受过伤的人哪 难免对爱情存疑
在一起的人哪 只是碰上好时机
孤伶伶的人哪 也不必哀伤叹息
被祝福的人哪 应该懂得感激 ----张曼娟《真爱尺码 - 张清芳》
●此一铁生果然愚顽,他竟敢对一首旷古大作心存疑问——“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疑问在于这后一抛。这一抛之后,自由到底还剩下什么? ----史铁生《病隙碎笔》
●心存疑虑,做事难成。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要么证实,要么证伪,要么存疑。 ----李尚龙《尚龙读书会》
●有些人真是蠢,明明是真相,却心存疑虑;明明是谎言,却深信不疑
●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