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郑板桥《道情》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板桥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郑板桥
●上联:一竹一兰一石。
下联:有节有香有骨。 ----郑板桥
●删繁就简三秋树,立异标新二月花 ----郑板桥
●在我的印象里,古人听音乐,写的诗不少,写得好的也多。白居易听琵琶,韩愈听琴,李颀听琴听胡笳听筚篥,精彩的句子至今还能背诵得出。可是用散文写音乐,尤其是像这样着重写音乐在听众心里引起的感受的,我却极少读到。一直到后来白话文登场,才有《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和《老残游记》第二回那样的描写。这情形和看图画不同,题画的诗虽多,却难得比过韩愈《画记》和郑板桥题画的文字。这是什么缘故呢?真希望学美学的朋友们能讲出点道理来。 ----钟叔河《念楼学短》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郑板桥、斜拉索桥。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而此刻我觉得自己的生命只有虱子,没有袍。
爬得我浑身痒。
不是官人我还要的那种痒,而是想打人的那种痒
不要来啊,不想造作,我并没有大把时光。
●春身斜倚春闺,春眼盼着春郎。
盼春不见春归,思春反被春伤。
春心结成春疾,春疾还得春方。
满怀春恨绵绵,拭泪春眼双双。 ----郑板桥《春词》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郑板桥《题墨竹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板桥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郑板桥《咏竹诗》
●富于笔墨穷于命
老在须眉壮在心 ----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