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静而能达到肃穆,这是一种永恒的境界,在评估古希腊艺术时,美学大师温克尔曼说:“正如海水表面波涛汹涌,但深处却总是静止一样,希腊艺术家所塑造的形象,即使在一场剧烈的情感中的也体现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被莱辛赞不绝口的雕塑拉奥孔了。被海蛇环绕的英雄拉奥孔,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也保持着恬淡、刚毅的神色。在拉奥孔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可动摇的人的伟大,正是这些内心的宁静战胜了世界的磨难。
2、如果生活是写作的制造商,那么课文则是写作的供应商。课文文本不仅可以源源不断供应我们写作素材、行文技法,更可以在指令性写作中与我们共生出新鲜立意、创意表达。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其文本包含的内容主题丰富,有孝心,有责任,有亲情,有和谐,有生命思考。如果善于转变《散步》素材呈现的角度,将课文做适度的“改头换面”,它就可以衍生出很多新意。
对话题“瞬间”的写作,学生常常写不出,我们不妨以课文的经典“瞬间”启发学生。经典文本里埋藏着无数“瞬间”。《紫藤萝瀑布》中驻足蓬勃生命绽放的紫藤萝瀑布前的心动瞬间,《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的瞬间,《老王》中一生愧怍的恐惧瞬间,《故乡》中一声“老“老爷”的生命隔膜瞬间,《我的叔叔于勒》中发现穷穷困于勒的瞬间……
3、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里在《诗与抽象思维》一文中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诗的语言与日常语言就好像跳舞和走路,走路这种动作就是为了到达一定的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动作就被废除了。而跳舞完全是另一回事,“跳舞并不是要跳到哪里去”,“跳舞是一套动作,但是这套动作本身就是目的”。
4、袁源老师教《人物的外貌描写》,因为是借班上课,让学生推选一位感动班级的人物,描述他的外貌,以帮助老师从全班同学中认出他来。学生异常积极,说了王腾飞同学外貌的许多方面,袁老师顺势让学生总结描写外貌可以写些什么,继而引导学生发现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让学生自选课文中的一处外貌描写,给同学们分析外貌描写如何抓住重点、体现人物的内在特点。明示了方法后,让学生当堂写作。在全班交流时,师生发现借助修辞可以让外貌描写更生动。袁老师要求学生运用修辞、融入情感,再度进行外貌描写。最后,让袁腾飞跟全班同学说说他的感受。这节课很精彩,课堂“活”起来了,原因在于袁老师建构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的对话关系。这节课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共生写作课的和谐共生的关系。英国
5、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科学知识,一种是叙事知识。叙事知识是人类最古老的知识,包含丰富的情感价值,兼容各种游戏规则,构成广泛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制约;而科学知识则是阐释、解释、阐发真理的知识,它不具备社会交往的特征。语文,天生就与叙事知识更为亲近。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很少看到像曹老师这样的感性的、抒情的、带着生命体温的叙述,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理性的、客观的、冷静的告知。
6、怎么样教语文不重要,只要你教的是真实的语文。怎么样教语文很重要,我们要回归到语文的岸上。
满堂讲固然不理想,但你先思考,你能讲出满堂的精彩吗?满堂问我们要反对,但你先思考,你能问出语文的深刻与灵动吗?李镇西老师说得很幽默在理,一个真正有学问与情趣的教师,无论他怎么教学,哪怕他有时候“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所有的否定都不能着急,而我们对自己的反思则决不可延迟。“语文教学的特点是慢热、恒温,不适合爆炒、猛煎,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很容易。问题在于,心态要摆正,不能太急。”(陈平原语)语文教学是山,求一种厚实,似水,讲一种灵动。深刻切题的解读,灵活适合的教学,深刻,睿智,都是我们要努力 ----肖培东(伤感友情日志大全 www.wenzhangba.com)
7、现象学哲学中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比喻是敲核桃。这种思维的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敲碎外壳取出内核的过程。另一个比喻是剥洋葱。当剥完最后一层洋葱皮,会发现洋葱不见了。其实,一层层洋葱皮既是现象也是本质,而剥洋葱的过程就是最终的目的。
8、英国思想家戴维·柏姆在《论对话》中说:“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这段文字可能较为恰切地传达了黄老师对于共生作文教学主体间关系的理解。
9、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特性有深刻的分析。勒庞指出,如果成千上万的个人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及情感上的共鸣,足以使他们形成“群体”。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的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成为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
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进人群体中,群体的意志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个体淹没于群体之中,独立性变成了盲从性。
10、黄厚江老师的写作教学,是把读的过程和写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正如黄老师所说:“就是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是为了写,写离不开读,边读边写,边写边读,读引发了写,推动了写,写又加深了读。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也就是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既是读和写的共生,也是写作主体和文本作者的共生。
11、“在本质上,在语文教育中,学生学习的不是语言,而是学习通过语言建构心智世界的能力。”(朱自强语)语文课,是在播种,“种桃种李种春风”,让学生因为阅读因为爱读书“开尽梨花春又来 ”。什么理想课堂,什么生态课堂,其实都不如老老实实去打下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再来切切实实地影响你的学生去爱上语文,爱上你的语文课堂。 ----肖培东
12、日本学者佐藤学说:“倘若把学习作为意义与人际的‘关系重建’加以认识,那么,学习的实践就可以重新界定为:学习者与客体的关系、学习者与他(她)自身(自己)的关系、学习者与他人的关系。”语文教学改革如果只盯着“语文”而没有置于关系的角度重新考虑,那么收效自然甚微。因此,我特别理解曹老师为什么特别向往《论语》“侍从”一章中的孔子课堂和柏拉图笔下的“雅典学园”,因为那里有最和谐的师生关系、最自然的学习状态。曹老师将他的另一本书取名为“曹勇军和他的理想国”,我理解为这是他对一种古老而美好的教学传统的的敬慕与追寻。
13、著名哲学大师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知识和技能的堆积。教育就是要教学生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在全国名师段惠民老师的心里,教育也是这样一项关乎灵魂的事业。他诠释自己多年的教育理念——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
自古以来,很多大师、名家都对教育下过定义。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所教的东西都忘记了,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段惠民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就是“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育心灵”。
14、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在我看来,语文应该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既是“我的”,也是“我们的”,而以“我的”为前提。但如果只迷恋“我的语文”,则会剑走偏锋,使格局变小;如只追求“我们的语文”,则又会丢失语文最珍贵的个性;真正的语文,应该是从“我的语文”出发,在“我的语文”中折射出“我们的语文”。
15、罗丹说:美就是性格和表现。
美食不仅仅是食物的美,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唯有爱美,你才会美,最后就成为美本身。
戴季陶,他说:“一个人如果不好美,不懂得审美,这一个人的一生,是最可怜的一生。一个民族如果把美的精神丢掉,一切文化,便只有一步一步向后退,而生存的能力,也只有逐渐消失。”
韩麦尔先生说,一个国家就算亡国了,只有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还能够重新崛起。但还不能忘记了生命中的美,让玫瑰永远芬芳,也是一种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