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扬起了漫天尘土,却要怪别人看不见。 ----莱布尼茨
●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却不在? ----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数学家,理性主义。和洛克辩论,反驳经验主义者只强调经验,不承认必然规律。 ----林欣浩《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精炼我们的推理的唯一方式是使它们同数学一样切实,这样我们能一眼就找出我们的错误,并且在人们有争议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的说,让我们计算“calculemus”,而无须进一步的忙乱,就能看出谁是正确的。 ----莱布尼茨
●有人用过去呼吸的节奏比喻明天,如果徜徉仍在孤独的旅途中彷徨,你所天真的假设也还充溢欣喜,仿佛次次都会路经此地,物非人始,彼时缄默不语,如果开始的伦次数尽冷眼,结局的悲伤孤趟浅溪。夏季总炙拷,就像从未掉入人潮往来的脸睑会故作莞尔,以为决定罢了,后来不得不与现实的自己分别,谁也不料想红嫣未尽,如若青春不曾撩拨忍冬,殆尽将逝的阿鼻也会默语不许,哦,是否在六月的校园里你也会俯首踽行,擦拭了漫天铅灰,扬起的水汽毫不踌躇,一泄千里。并不是莱布尼茨一直唱颂着微积分的分厘。或许二次方式永远在椭圆之中凝练,惊鸿一瞥,谁又将再次走错一步?我只是听过一声,原以为完满铺设的结局不过借了自己一生。
●莱布尼茨有一个理由很冠冕堂皇,但是很错误。我们设想两个图书馆。第一个拥有一千册的《埃涅阿斯纪》,这本书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也许真的如此。另一个图书馆拥有一千本价值各异的书,其中有一本是《埃涅阿斯纪》。哪一个更高一筹呢?很明显,是第二个。莱布尼茨得出结论说,恶对于世界的多样性是必要的。另一个通常引用的例子是一幅画,一幅美丽的画,比方说时伦勃朗。画布上有些阴暗的地方可以说是对应恶的。看来莱布尼茨在举画布或者书为例时忘了一点,一个是在图书馆里有坏书,另一个是本身有坏书。如果我们就是一本坏书,我们注定会被打入地狱。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七夜》
●虚数是奇妙的人类棈神寄托,它好像是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一种两栖动物。 ----莱布尼茨
●拉普拉斯:“莱布尼茨在他的二进位算术中看到了宇宙创始的原像,他想象1表示上帝,而0表示虚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所有实物,恰如在他的数学系统中用1和0表示了所有的数。” ----R·柯朗《什么是数学》
●有的人死了,就不想让别人活,比如牛顿、莱布尼茨、拉格朗日…… ----魏天一《你的青春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