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从长远看,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The tyranny exercised unconsciously on men’s minds is the only real tyranny, because it cannot be fought against.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惟一真正的暴政,因为你无法同它作战。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因为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事实上,早在他们的独立意识丧失之前,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被群体所同化。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所以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普遍赞同!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特性有深刻的分析。勒庞指出,如果成千上万的个人因为某个偶然事件而产生了心理及情感上的共鸣,足以使他们形成“群体”。群体一旦形成,“群体中的个人便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集体的无意识代替个体的有意识,成为群体行为发生时的基本心理状态。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
勒庞认为,个体一旦进人群体中,群体的意志就占据了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的一分子那刻起,博学者和不学无术者都一样没有了观察能力,个体淹没于群体之中,独立性变成了盲从性。 ----《博客摘抄》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也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通过与它作对而进行统治。要想掌握这种本领,万万不可求助于智力或推理,也就是说,绝对不可以采用论证的方式。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我从不把自己的心底深处的情感和想法暴露在社交网络上,我知道,我深知,他们的想法千奇百怪。从未遇到能坦露心迹之人,从未...我更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怎样的我。娱乐至死。尼尔是正确的,这个社会的一切都在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我亦是如此,我的言语,行为,感想,在你们面前都只需要是娱乐的附庸。你们和我一样,也都自愿或不自愿的变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或者按古斯塔夫的说法来说,我们都是“乌合之众”啊。
●身为一位领袖,如果想要让自己创立的宗教或政治信条站住脚,就必须成功地激起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工事,火炮,外援,都毫无意义,。除非普通的士兵都清楚,他,正在保卫国家。 ----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
●传统是延续薪火,而不是崇拜灰烬。 ----古斯塔夫·马勒
●他依然记得初见17岁的她清澈而倔强的眼神。
没有父母的祝福两人虽然清苦但也幸福。
相伴15年后她不幸病逝,留下他靠回忆度过余生。
最终他登上了用十年时间亲手设计的铁塔最高层,
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对她说我爱你
他就是“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失去爱人的他终生未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