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是对婚姻体制的批判。海明威的英雄在战场上受伤。他同他的护士坠落爱河。他们没有结婚,就到远离战场的地方去度蜜月,吃最好的食物,喝最好的酒。为了不使读者有一点怀疑,她怀孕了,证明他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她和婴儿都死了,因此他不用去找稳定的工作、找房子、买人寿保险等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保存了美好的记忆。
我对斯蒂夫说:“海明威使你流下了眼泪,那是宽慰的泪。那家伙原本好像不得不结婚,安顿下来。但后来他却不必如此。嗬!好险哪!” ----库尔特·冯内古特《时震》
●所有人其实就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搏斗,直到战死。 ----海明威《老人与海》
●我不知道。所有事情都不好笑了。一点都不。 ----海明威《了却一段情》
●尽管一些作家写过长篇小说,但他们永远只是短篇小说家。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风格的代表作正是他们的短篇小说,另一方面,也与小说的写作方式有关。决定一篇小说是否长篇小说的因素并不完全在于字数。有的小说虽然字数上已达到长篇小说的篇幅,但它在本质上仍是短篇小说。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例。这种篇幅上已达长篇却在本质上仍是短篇的小说,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它以一种、惟一的一种风格明显的因素(比如语言)一意孤行地将小说贯穿到底。我们可以将《太阳照常升起》与长篇小说的优秀典范《包法利夫人》比较,这一标准则更为清晰。 ----陈卫《保护才能》
●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断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如果我想骂他们这两个凹造型的八十后,就可以借用Gertrude Stein 骂海明威的话:“发表点意见不等于文学。”但是我也可以用萧伯纳的话维护他们一下“年轻人唯一能为老家伙们做的事情,就是刺激他们,让他们不至于落伍。” ----洪晃《无目的美好生活》(感人故事 www.wenzhangba.com)
●Never go on trips with anyone you do not love.
别和你不爱的人结伴出游。 ----海明威
●解释一下《晃晃悠悠》,十年间我每年总接到报告,说是这一个或那一个作者抄了我的,而事实上是我那本书是抄了大约二十名外国作家的作品,且全是有名的,毛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伊夫林·沃等等,后来我惊喜地发现,村上春村主抄的也是这些个作家,只是我和春上抄袭水平过低,在文学上仍被他们击败。 ----石康《石康微博》
●当春天来临,即使是虚假的春天,除了寻找什么地方能使人过得最快活以外,没有别的问题了。唯一能败坏一天的兴致的要算人了,而如果你能做到不跟别人约会,那么每一天都没有止境了。对你的愉快心情构成障碍的总是人,除非是极少数像春天那样美好的人。 ----海明威《流动的盛宴》
●Every man's life ends the same way. It is only the details of how he lived and how he died that distinguish one man from another.
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的差异只在于是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 ----海明威
●闹铃却是我的年龄 ----海明威《老人与海》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每个人都想一块泥土,连接成整块陆地。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女人的肉体和精神是交融在一起的,她的肉欲完全受情感支配,她的精神又带着浓烈的肉体气息。女人之爱文学,是她的爱情的一种方式。她最喜欢的作家,往往是她心目中理想配偶的标本。于是,有的喜欢海明威式的硬汉子,有的喜欢拜伦式的悲观主义者。在男人那里,肉体与精神可以分离得比较远。 ----周国平《爱情的容量》
●那时的巴黎对我,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海明威